2024年4月底,知名共享辦公室品牌WeWork宣布走出破產,來自美國的房地產管理軟體領導者Yardi Systems,出資3.37億美元(約新台幣100億元),獲得了WeWork股份的60%。WeWork曾經估值高達470億美元,但長年虧損,使大金主軟銀(SoftBank)大賠收場。雖然Yardi進場成本看似低廉,卻是一次離開軟體本業的賭注。這讓我好奇:這家軟體公司為何願意「撈過界」加入高競爭的共享辦公室行業?這對它的未來又意味著什麼?
40年歷史的Yardi是什麼來頭?
1984年,來自印度的Anant Yardi創立了Yardi system。至今仍是家族企業,且未上市。可能不為大眾熟知,但它在全球擁有超過45個辦公室和9,000名員工,Yardi的核心業務是物業管理軟體(Property Management System,PMS),其管理的住宅戶數高達1,300萬戶,是第二名的近兩倍。再對比2022年底內政部統計的全台住宅數量(907萬戶),更能感受它在業界的領先地位。
Yardi主要服務B2B市場,尤其是那些擁有大量(且跨國)物業的業主和投資者。Yardi被廣泛認為是會計和報告方面最佳的物業管理系統,能夠實現跨國、跨貨幣的即時整合,這對於多國資產組合的基金來說尤為重要。
然而,Yardi的軟體介面相對傳統,對於一線操作人員來說並不友好,這也給了挑戰者機會。但為什麼Yardi仍能夠在競爭中保持領導地位呢?這與房地產行業的特性有關。
保持領先的原因:房地產資本的語言
房地產行業的特性之一在於資本堆疊,資產管理公司必須對投資人提供投資績效報告。
這些出資者的背景包括銀行、私募基金、甚至政府機構。而投資人的背後又有更多層的出資者與利害關係人。
當各種出資者都已很熟悉Yardi的財務報告,成為共通語言,一線管理業者要換系統自然會受到金主的挑戰,改變系統的成本和風險都非常高。
這種「資本的語言」成為Yardi的一大競爭優勢,特別是在大企業和跨國物業的管理中。
當壁壘漸漸不管用,Yardi的應對策略
雖然Yardi依靠會計和報告系統取得市場領先地位,但它也面臨擁抱新技術的新創企業挑戰。
Yardi在自己主戰場─住宅管理市場面臨競爭對手的蠶食,而在另一個主流市場——商用不動產,Yardi的優勢相對不明顯。Yardi為了持續擴大,必須有不同的做法。
Yardi採取了多種策略,如在住宅市場推出分層產品,例如旗艦產品Yardi Voyager和面向中小型業主的Yardi Breeze。此外,Yardi還擴展更多功能,如租戶管理、行銷、AI、ESG等。
而收購WeWork是其中關鍵一步,加大在商用不動產戰場的投資。我們可以從這次收購中窺探Yardi的未來發展方向。
Yardi收購WeWork的盤算
Yardi收購WeWork是基於戰略考量的深思熟慮。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過去的合作基礎
Yardi與WeWork早在2022年就建立了技術合作夥伴關係。2023年,Yardi通過其投資部門提供資金,支持WeWork的重組交易。Yardi布局多時,自然希望投資可以回收。
低成本取得高價值品牌
WeWork曾經是共享辦公室行業的明星企業,但現在它的估值已經很難再更低了。Yardi用相對低廉的成本收購這一知名品牌。從成本角度提高了勝率。
數據和客戶資源
即使WeWork經歷了縮減,它仍然在全球30多個國家、124個城市擁有近600個據點。併購WeWork能讓Yardi取得更多各國客戶資料、行為數據、以及現今客戶對彈性、按需付費的需求,優化軟體本業。
增強競爭力
理想中,Yardi可以藉此提供更完整的解決方案:業界知名的會計系統、透過數據優化的商用PMS以及實際辦公室運營服務,幫助業主節省與不同廠商對接的時間和成本。
Yardi將面臨的挑戰
儘管此次收購是一個重要的戰略舉措,但Yardi也面臨許多挑戰:
進入競爭激烈的市場
共享辦公室和靈活工作空間市場與傳統房地產有很大的不同,競爭也十分激烈。Yardi如何應對來自市場領導者如IWG的競爭,將是一大難題。
處理WeWork債務
WeWork的累積債務和租金壓力給Yardi帶來了額外的經營挑戰。如何在保證Yardi核心軟體業務穩定增長的同時,成功處理WeWork的財務問題,將是收購後的關鍵。
內部整合和適應
此次收購意味著Yardi必須進行內部的調整和整合,這對於專注於軟體業務的Yardi來說,將是一個新的挑戰。
小結與觀點
Yardi收購WeWork是其應對同業競爭,多元化發展戰略的重要一步。不僅幫助Yardi在商用辦公市場迅速站穩腳跟,還讓它得以進一步擴展軟體本業版圖。
然而,這一賭注的成功與否將取決於Yardi如何處理WeWork的運營挑戰,以及它能否在激烈競爭的軟體本業市場保持領先。
我也關注Yardi在亞洲市場的擴展潛力。目前Yardi在香港、新加坡、上海、東京有辦公室,都是房地產市場外資較發達的國家(如南韓、台灣就沒有),相信Yardi除了固守外資基金的既有客戶基本盤,也會努力跟當地的資本交流。而併購WeWork對Yardi在亞洲拓展客戶相信也會有幫助。
本文授權轉載自伍迪林,原文標題:是誰買下WeWork? Yardi的跨界賭注

探索科技與房產的交集與商機。
台灣與日本房產業界9年後,現任軟體外商亞太區市場開發。業餘房產投資人。
協助房產企業主數位轉型,Proptech創辦人成長,投資人獲利。
個人網站:https://woodylin.com/
來信交流:primebrew007@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