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一通越洋電話催生AI產品,易開科技讓小白靠「問答」就能分析數據

一通越洋電話催生AI產品,易開科技讓小白靠「問答」就能分析數據
侯俊偉攝影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許多企業坐擁大量數據資料卻難以有效應用,最大的問題就是因為各種數據庫的格式不盡相同,彼此之間難以互通,需要擁有程式能力才能疏理這些數據。

而這正是新創易開科技(Canner)開發第二套產品Wren AI的原因。

wren ai
Wren AI讓使用者能夠透過問答方式,直接從資料庫的多種數據中得到答案。 wren ai

易開科技在2018年打造的第一項產品Canner Enterprise,解決了「一次調用多個數據」的難題,而新產品則往前一步透過AI解決「難以拿到數據」的挑戰,讓數據小白用問答的方式界能撈到數據,Wren AI推出至今不到半年已成功打入海外市場,有近6成使用者來自歐美。

易開科技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紀力榮透露,Wren AI的開發原本並不在易開科技的發展藍圖內,是經歷了現有產品推廣受阻、美國市場碰壁等重重考驗後才誕生的新產品。

一通越洋電話,讓易開科技催生AI數據分析新星

早在2018年,易開科技就開始協助企業解決數據轉換和整合的痛點,推出了企業級數據中台Canner Enterprise。這個產品能夠串接SQL、NoSQL 以及各種檔案格式,並藉由多層數據訪問的授權制度,建立一個虛擬數據平台,讓工程師可以更快拿到數據。

但易開科技發現,許多企業在導入產品後,仍然面臨技術門檻過高的困境。雖然Canner Enterprise解決資料調用問題,但使用者仍然需要懂得SQL語法或具備資料處理能力,才能有效率地使用數據。這也讓數據分析仍無法擺脫「專案經理提需求、工程師拿數據、專案經理再分析」的繁複步驟。

「我去年試了一整年,真的太難了。」紀力榮無奈地說,為了拓展海外市場,自己親自前往美國努力尋找突破口,然而事情並不如預期順利。由於Canner Enterprise主打大型企業客戶,所以企業內部的導入跟銷售週期都非常漫長,從一開始的接洽、各部門的內部審核再到採購部門審批,每個環節都需要大量的溝通和協調,平均需要6個月的時間才可能導入。

焦急之際,紀力榮在一場開源社群聚會中找到新解方。「當時我只有一個的體會是,再不會AI就完蛋了。」紀力榮笑說,自己發現AI在國外已成為不可忽視的趨勢,當下便撥了通電話給共同創辦人及技術長張仲威。

延伸閱讀:紐約也是大市場!為什麼TGA、EntreCamp創辦人說美東比矽谷更適合台灣新創

而這通深夜的越洋電話,成為了易開科技的轉捩點。

「其實我們一開始也不知道要從哪邊下手,只有一個共識:就是動作一定要快。」張仲威說,開發過程中團隊面臨著兩難抉擇,要將AI功能整合到既有的產品中,還是要開發全新的產品?

他們仔細分析Canner Enterprise的現況和市場需求,發現這個產品雖然可以滿足既有客戶的需求,但仍然無法解決現有產品導入流程複雜、難以拓展海外市場的問題,也就是說,現有產品導入後仍有資料取得門檻高的狀況,這也成為Wren AI的開發契機與核心。

相較於Canner Enterprise服務大型企業,處理內部複雜的資料治理和結構問題,Wren AI則專為中小企業所設計,簡化了大量分散在不同平台資料的拿取流程。使用者只需透過「問答」就能快速找到需要的資料,即使不懂程式碼的一般使用者也能輕鬆上手。

wren ai
易開科技想要解決的痛點看似任何人都想得到,但其實要用一問一答的方式,Wren ai這個產品的核心,是讓所有數據小白都能輕鬆得到解答。 Wren AI官網

Wren AI:讓你用「問」的就能分析數據

其實要用一問一答的方式,讓大型語言模型從理解問題到拿出正確且完整的數據,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以目前AI的發展,每個人都可以打造出符合需求的AI助理,協助獲得基礎數據,但是如果要打造出通用性的AI助理,就需要理解不同部門、職權、階段的每個人使用數據的方式,例如對數據的定義、常串接的平台等。

為了讓大型語言模型更能理解複雜的數據架構,易開科技打造Wren Engine語意引擎,它就像是一個「翻譯機」,除了能夠轉譯10多種語言、不同格式的資料,讓大型語言模型更能理解複雜的數據,將不同的運作邏輯整合在同一個語意架構下,更能根據不同的任務目標,選擇最適合的工具。

易開科技打造的Wren AI產品,得以輕鬆串接各種資料庫,讓使用者用問答方式得出商業策略。 Wren AI官網

舉例來說,今天行銷人員如果想知道這個月內的會員成長人數,只需在Wren AI平台上註冊一個帳號,選擇要連接的資料庫,例如HubSpot,就可以直接透過預設的問題,或是直接詢問查詢資料。

Wren AI收到指令後,會先分析問題,判斷需要哪些數據、從哪些資料庫中撈取,接著Wren Engine會根據不同任務階段選擇適合的大型語言模型:先使用擅長理解程式碼的OpenAI模型,分析上個月註冊用戶的行為數據,再使用Llama模型產出報表,降低成本和提升速度。不只省去以往手動撈取和整理數據的麻煩,更讓數據分析變得如同與真人對話般輕鬆直覺。

wren ai
Wren AI也會直接顯示得出結果的資料流程,讓演算法不再是黑盒子。 Wren AI官網

「未來AI Agent(AI代理)能更即時地取得資料,甚至能串接企業內部最新的數據,而非僅限於預先訓練好的網路資料,而是給出更符合當下狀況的分析和建議。」紀力榮說,這也是為什麼投入大量時間和資源研發Wren Engine的原因。

Wren AI剛上線就爆紅,「減法」是走進全球關鍵

Wren AI在今年4月上線,一開始為了測試市場水溫,團隊在GitHub釋出了開源版本,讓所有人能自行串接並用問答方式查詢SQL資料庫的數據見解,並積極與開源社群互動。

同時團隊也乘勝追擊,將在9月下旬推出付費訂閱雲端服務Wren AI Cloud,讓企業可以根據需求彈性選擇,整合了更多元的LLM模型選擇、能統一管理跟串接多個資料庫及權限控管功能。

wren ai
Wren AI為了避免幻覺,也會從資料庫中反問使用者的問題方向是否需要調整。 Wren AI官網

開源版本上線短短6個月就獲得3,000次下載、超過數千位使用者,更登上GitHub上Text-to-SQL類別前10大專案,使用者遍及股票市場分析、電商、人資管理、CRM等領域,其中有60%是來自歐美,打開了通往全球市場的大門。

「Wren AI就像是一個上游產品,可以快速地推廣到全球市場,而Canner Enterprise則像是下游產品,可以在Wren AI打開市場後,再進一步滿足客戶更複雜、更客製化的需求。」紀力榮強調,產品輕量化後更容易融入全球AI生態圈。

產品的輕重選擇,其實決定了新創公司的發展方向和速度。如果一開始就將產品設計得太過複雜,可能會導致難以快速推廣到海外市場。而易開科技的「減法策略」,其實也來自一次又一次的試錯和調整。團隊從市場需求出發,先做出一個夠好的產品快速測試市場反應,才得以掌握先機趁勢崛起。

出海,幾乎是所有台灣新創的目標,但許多新創在發展產品時,常常會過於專注在技術的精進,但忽略了市場的需求和全球化的佈局。然而AI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有時候除了技術實力,更需要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靈活的策略思維,透過放下對完美產品的執著,保持敏捷和彈性,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紅海中,開創出一片藍海。

創業快問快答

Q:最常被客戶或投資人問起的事情?您會如何回應?
A:我們經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有這麼多大數據和AI新創公司,Canner的關鍵差異是什麼?」我們的回答是,Canner專注於幫助企業可以自行分析數據,我們透過AI讓技術小白也能輕鬆使用大數據,同時確保系統的安全性。

Q:要達到下一步目標,團隊目前缺乏的資源是?
A:我們團隊的下一個目標是找到協助拓展全球市場的人才,幫助我們在全球市場建立更強的影響力,並確保我們的產品能夠滿足多元的產業和不同地區的需求。

Q:創業,教會了你哪些事?簡單分享創業至今以來的心得感想?
A:創業以來,我學到的最大教訓之一就是「格局要大」,對台灣的新創來說更是如此。很多時候我們會陷在本地市場裡,但如果真的想要擴展規模、創造影響力,從一開始就要有國際視野。台灣有優秀的人才和技術,但要脫穎而出,我們必須跳脫本地限制,預見全球趨勢,打造能在國際上競爭的解決方案。大格局思維會推動我們持續創新,跟上全球科技產業的步伐。

Q:創業至今,做得最好的三件事為何?
A:
1. 專注技術創新:我們打造了一個融合Data Fabric、Data Mesh和AI的先進平台,幫助企業打破數據孤島,利用先進的AI技術來做決策。我們不斷創新,讓我們在大數據和AI領域始終處於領先地位。
2. 攻進大客戶市場:我們成功與多家大型企業合作並進行銷售,證明了我們的解決方案在大規模企業環境中的價值,驗證了我們技術在處理複雜數據和治理需求方面的能力,並且適用於多個產業。
3. 開源與商業的策略平衡:我們採取了一個兼顧開源社群參與與商業化的強大策略,既能發展忠誠的使用者群體,又能透過企業解決方案獲得穩定收益,讓Canner成為既有影響力又能創造利潤的公司。

團隊資訊

公司名稱:易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2016年
產品名稱:Canner Enterprise、Wren AI
官方網站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賴冠伶 創業小聚採訪編輯 賴冠伶

遊走在人文與科技之間,雖然是個J人,但卻熱愛各種跳出框架、叛逆的人事物。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lauren.lai@bnext.com.tw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