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也以為agile(敏捷式軟體開發)就是要「快」,還讀了不少書,之前還寫了一些scrum(agile的具體執行形式)的文章。是的,如果你跑agile但是快不起來,或是一點也沒有快的感覺,那一定不是agile。
但是參與和帶領過一些團隊以後,我越來越覺得,「快」這件事情,是agile的結果,或者是根本就是一個副作用,但卻不是agile本身的目的。
用任何方法論的目的,應該只有一個,那就是:把事情做好,把錢賺到,然後回家睡覺。所以你方法論的目的本身,應該是「實做成本低」並且「很有效」,然後這兩個加在一起的副作用,就是看起來很快。
因此,比起常常受到傳頌的:「天下武功,無堅不摧,唯快不破」,火雲邪神的以下這句,才是所有agile的目的:「我只是想打死兩位,或者被兩位打死。」
「想打死兩位」才是他練武的目的,他要做到「很有效」並且「成本低」,「快」只是他看起來的樣子罷了。
順序很重要,因為這樣就代表,團隊不應該一味的追求「快」,而是一開始就應該著眼於「輕量地有效」。
聽起來,有沒有很像是lead startup?啊不都是借用80、90年代日本工廠發展出來的那些工業工程上的作業研究而已?
輕量地有效,要如何達成呢?
上個禮拜有機會從FB某個軟工社群中看到看到這個演講,他又聊得更深刻一點。我稍微節錄,並討論一下:
Agile不是理論,而是實做本身
Agile是學習,人類只有在實做時才會學習,所以團隊agile的重點在不同的團隊參數調整與嘗試。思想上的學習,沒有實做,不算是學習。
拘泥於scrum或是其他agile格式或是流程沒用,實驗比較重要
以此說來,用固定格式與固定方法跑agile,然後形式重於實質的團隊,就是有問題的。反之,如果形式很混亂,但是團隊的學習速度卻很快,反饋到產品的速度也很快,那麼格式就不那麼重要。團隊要在意的只有三個:
- 思考學習
- 實做
- 回到1
快在團隊的lead time才有意義
速度的定義只有一個:從idea階段,直到產品/功能上線的時間。因為只有整個跑完,才會對全局產生影響。所謂MVP那種東西,其實就像是鍊成陣,少一劃都不算完成,但是完成後,就可以立刻發生效果,對周遭的環境(公司、團隊或是市場)產生影響。
不要只做「線性」的實驗,要大量地重置
「重置」要做很多次!如果說實驗與學習是agile的核心,那就不應該拘泥於線性的成功,「重置」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部份。所謂的「重置」,就是團隊必須忘記過去的解法,重新回到「問題」本身,重新用不同的工具與想法解問題。
線性的成功會把團隊困在區域的最佳解中,「重置」與不同的嘗試方式,會讓團隊更逼近全域最佳解。
這點很可以解釋為什麼大公司資源多,在特定領域,有時候還是競爭不過startups。大公司對很多領域有既有的投入,解決問題的時候,很自然地會想要站在過去的肩膀上,大多不會選擇砍掉重練,這樣生出來的解法,大多是線性的改善,很難有突破性的創新。
相反的,startup本身沒有包袱,會用當下新的工具與方法看待問題本身,這樣的條件,會接近很多之前沒有機會的突破口。
身為agile的團隊,既然實驗與學習是第一要務,就要想辦法實做出突破式創新的環境,有意識把之前累積的付之一炬,重新出發是一個有趣的議題。
話是這樣說,但是最後這一點我還沒什麼實戰心得,我會去想想,然後多實做幾次,有心得再跟大家分享。
本文授權轉載自《太陽拳的萬人敵之術》,作者:Winston Tan,原文標題:唯快不破不是重點!Agile只是想「輕量有效」地打死兩位

『太陽拳的萬人敵之術』Winston ,目前為 Middle-earth Enterprises(中土企業)CTO,中土企業是魔戒 IP 的擁有者,因次 Winston 最近大多跟團隊一起作 Gaming 相關的品牌,社群,與技術。
2016 年時, Winston 在矽谷共同創辦了 Deep Sentinel ,是很早把 Deep Learning AI 作在商用 ARM based SoC 的公司。2020 年離開公司後,又共同創辦了 Aionic Labs ,是遊戲品牌的社群軟體,於 2022 年被瑞典 Embracer Group 併購,並於 2024 年初,出任集團旗下中土企業的 CT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