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024)年蘋果WWDC上的重頭戲「Apple Intelligence」,是黎家俊在蘋果的最後一個專案,「我做完了才出來創業的。」Tallgeese AI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黎家俊(首圖右)笑著說。
黎家俊是蘋果的資深員工,從2011年開始就在蘋果負責中文Siri的研發,對AI、機器學習和NLP(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有豐富的第一線經驗。現在則是選擇創業,以人工智慧為主題成立Tallgeese AI,讓企業可以把機密資料上傳雲端,在自家的機房訓練生成式AI應用。
在蘋果待了近13年,為何黎家俊會選擇踏上創業之路?
1個理念、2個關鍵人物,促使黎家俊成立Tallgeese AI
在進入蘋果之前,黎家俊先在Cisco WebEx的視訊技術團隊工作,而那個團隊當時的負責人,是Zoom的創辦人袁征。
「他(袁征)影響我很多啊,要成立Zoom的時候,還問我要不要一起。」黎家俊笑著說。袁征對創業的熱忱在黎家俊心中埋下了種子,但是他最終決定前往蘋果,因為當時蘋果正要開發Siri中文版,「我想那裡的環境應該也會很像新創,而且我非常看好AI技術。」
這一待,就是13年。在蘋果生涯中,黎家俊意識到兩件事情:第一,如果繼續在蘋果內部發展AI,那終究只能服務到iOS生態系的人;第二,「隱私很重要」,這正是今年WWDC上的主軸之一,「開發Apple Intelligence時我就知道,我們要做的是on device(終端)的離線Siri,讓用戶把資料留在自己身上,而隱私可不是iPhone用戶才有的痛點。」
這兩件事情,加上一直以來對創業的嚮往,他決定今年出來成立Tallgeese AI。但是Tallgeese AI的客戶會是誰?Tallgeese AI共同創辦人朱宜振(首圖左)提供了一些想法。
除了軟硬整合保護隱私,還樣不讓AI出現幻覺
朱宜振與黎家俊是在先前的區塊鏈項目中認識。當朱宜振聽到Tallgeese AI的計畫時,馬上聯想到先前關注的產業問題。
「我們注意到傳統製造業,他們的銷售模式是兩階段的,先由業務去創造客戶興趣,再由PM去對客戶進行詳細說明,會這樣做是因為業務對於製造流程不夠熟悉。」朱宜振解釋,所謂的傳統製造業如釣具、燈具、馬達等等,業務可能因為跨領域或常常輪替的關係,很難向客戶交代完整資訊。
雖然這些產品的資訊龐雜,生產過程卻是標準化的,也都有ISO 9000(國際標準化組織設立的品管標準)認證,因此對於各項產品有詳細的資料,同時又具有害怕競業抄襲的隱私性,這成為邊緣AI可以發揮的地方。
因此,Tallgeese AI將客戶範圍鎖定在:有資料隱私需求,還沒有技術能力作出AI的企業。
Tallgeese AI的解決方案有兩大特點:一個是完全在地端的邊緣運算硬體,以及拖拉式的No-Code AI訓練軟體。只要安裝Tallgeese AI的硬體和軟體,就能登入進行AI訓練,訓練的方式也很「小白」,只要用拖曳的方式上傳檔案就可以,而目前AI是用大型語言模型如GPT、Gemini、Llama等去進行微調(fine tune)。
黎家俊表示,這項服務的競爭關鍵在於隱私保護和精準度。Tallgeese AI的語言模型只會訓練企業提供的資料,且不會回答訓練範圍以外的資訊,準確率高達95.6%,而硬體的設計則保證了企業的隱私性,這些基礎都有賴於黎家俊過去在蘋果的AI訓練。
台灣是未來的AI中心!Tallgeese AI以台灣為據點佈局亞洲市場
「其實我也算半個台灣人啦,所以我們的硬體供應商都在台灣。」黎家俊笑著說,雖然自己出身香港、移民美國,但是母親是台灣人,現在家人也都在台灣生活,再加上這波AI浪潮中台灣佔據關鍵地位,而潛在客戶也都在亞洲市場,因此台灣是Tallgeese AI重要的據點。
朱宜振表示,Tallgeese AI目前的商業模式就是透過代理商與系統整合商販售給終端客戶,以年為訂閱費的單位,目前已經有超過10間以上的終端客戶使用,領域涵蓋傳產業務銷售以及大學教授。
剛完成50萬美元(約新台幣1,600萬元)天使輪募資的Tallgeese AI,同時也是NVIDIA Inception計畫的團隊,除了拓展客戶外,下一步有什麼規劃?「我們接下來想要訓練解讀圖片、影片的AI技術,因為產品資料不會只有文字。」朱宜振說。

騎車、拍照、寫寫稿。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vincent.tseng@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