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讓人想起早期Facebook,noplace發布一天就奪下App Store寶座

讓人想起早期Facebook,noplace發布一天就奪下App Store寶座
創業小聚自製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App Store榜首有了新面孔:社群媒體noplace

在發布短短一天內,noplace迅速擠下了Temu、Threads、TikTok,先前在候補名單的50萬人一湧而至,甚至一度讓伺服器過載,可見市場的熱烈程度。

noplace成為App Store第一名
noplace在上架短短一天內成為App Store第一名。 App Store截圖

先生女士們,經過短暫的休息後,我們終於可以說自己不是曇花一現了!

noplace創辦人暨執行長Tiffany Zhong在X上發布了一個App Store的截圖,配上一張自己尖叫的自拍照,表達了自己的喜悅。

究竟noplace是一個什麼樣的社群媒體?

noplace:新的MySpace +早期Facebook?超級個人化功能引發熱潮

既然是社群媒體,noplace瞄準的就是常見的痛點:演算法。

「一切都只是媒體而沒有社群,感覺非常脫節。」Tiffany Zhong表示,現今的社交媒體已經失去了社交的本質,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大家幾乎看不到朋友的貼文了。

noplace的特色正是這個部分:noplace的個人頁面可以設定自己喜歡的顏色、分享當下的狀態,從感情到正在聽的音樂、觀看的節目、閱讀的書籍等都可以更新,同時還能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分類,例如星座、MBTI性格、興趣等,看得出來noplace的設計強調用戶的即時狀態更新,而不是過去的活動。

noplace提供了兩種動態內容:一個是朋友動態,另一個是全球動態,兩者均按時間順序排列,而未滿18歲的用戶只能看到限制的內容,noplace為此特別建立了一個內部監控的審核機制。在noplace上,用戶還可以設置「前十名好友」的名單,也強調了社交媒體的核心——與朋友的緊密聯繫。

noplace
noplace的設計非常強調個人當下的狀態。 創業小聚自製

這些功能與版面設計都讓人想起了早期的Facebook和MySpace,不過與Facebook不同,noplace目前不能用照片或影片,只能更新文字,所以更像是X或Threads的競爭者。

noplace創辦人:社群媒體越多,人們將越孤獨

noplace的出現,正好迎合了那些對當前社交媒體感到厭倦的用戶需求,這款應用希望通過強調共同興趣和個性化自我表達,來重新定義社群的本質,而且儘管年輕族群(Z世代)未曾經歷MySpace的全盛時期,但這種他們未曾體驗過的社交模式,依然有一種懷舊的情感。

根據Cigna的研究調查,79%的Z世代感到高度孤獨,其中42%的18-34歲人士表示他們「總是感到被排擠」;與此同時,孤獨感和無友感也達到了令人震驚的程度——最近的研究顯示,目前世界上有近一半的人沒有我們稱之為「最好的朋友」的人,低於1990年的75%。

雖然社群媒體被認為與抑鬱症的增加有關,但Tiffany Zhong相信問題不在於平台本身,而在於人們與它的互動方式。

儘管其盈利計劃尚未確定,但其無疑為年輕一代提供了一個新的選擇,讓他們可以在一個更真實、更社會化的平台上互動。noplace的成功不僅在於其創新的功能,更在於其創辦人Tiffany Zhong對社交媒體未來的深刻理解和敏銳洞察力。

Tiffany Zhong曾創辦過投資基金Pineapple Capital,並在她十幾歲時就開始參與創投行業,幫助Binary Capital發掘早期的2C新創。Tiffany Zhong對消費者社群媒體有著敏銳的洞察力,曾在2015年預見短影音社群Musical.ly將成為下一個Snap或Twitter,雖然沒有完全成真,但在被TikTok收購後,也證明了短影音的爆發與她精準的眼光。

商業模式仍是主打「真實」社群媒體的挑戰

noplace目前僅在iOS平台上提供免費下載,儘管尚未啟動盈利計劃,但已經吸引了眾多投資者的關注,包括Alexis Ohanian的776基金和 Forerunner Ventures等。根據PitchBook的數據,noplace在A1輪融資中募得了1,500萬美元(約新台幣4.5億元),使其總募資額超過1,900萬美元。

BeReal
也主打真實的BeReal先前以5億歐元(約新台幣173億元)出售給遊戲開發商Voodoo。 BeReal Youtube

noplace目前的熱潮標誌著社交媒體的新趨勢:回歸本質、強調真實互動和自我表達,就如同2022年橫空出世的BeReal。不過BeReal先前以5億歐元(約新台幣173億元)出售給遊戲開發商Voodoo,就是因為缺乏好的商業模式,noplace是否能突破這個瓶頸值得關注。

資料來源:TechCrunchthe San Francisco StandardYourTango;本文經由AI輔助撰寫。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曾令懷 創業小聚內容採編 曾令懷

騎車、拍照、寫寫稿。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vincent.tseng@bnext.com.tw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