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轟轟烈烈點燃全球產業投入AI一年多後,究竟對台灣產業帶來哪些變化影響?財團法人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AIF)今公布「2023 台灣產業AI化大調查」結果,顯示雖有過半企業已開始使用AI,但僅三成接續開啟新AI專案規劃;同時,台灣企業AI化指數的差異正在逐步加大。深入分析後更發現,若企業想發展出新服務或對營運產生影響甚至開創新一波發展,使用生成式AI只是起點,必須對AI有更深入的認識,才能夠創造新價值。
「台灣產業AI化大調查」是以企業為單位所進行的AI應用能力評估。參考國際相關文獻及分類建議,將AI應用能力分為經營策略、人才培育及技術應用等三大面向,再將分數加總平均。依據分數不同分為四個群組,並針對每個群組提供導入AI的建議方案。期望協助企業快速理解自身所在位置,並對標整體產業落點,了解如何使用AI技術協助營運,或進行企業轉型。在生成式AI(AIGC)熱潮來襲一年多後,台灣產業的AI應用究竟產生哪些變化?面對什麼樣的挑戰?是本年度調查重點。
超過半數企業已使用生成式AI工具,懂AI的企業更會用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指出,比較歷年調查可以看出,生成式AI工具降低了AI的使用門檻,且已有超過半數企業(54.2%)內部已開始導入公司營運流程或個人/部門內使用。其中,企業多半使用現成工具(如 ChatGPT、Midjourney、Bing);而有些企業也會串連生成式AI服務商所提供的API,開發自家專屬服務;或開發自己的生成式AI模型(含fine-tuning)。
進一步分析企業在生成式AI使用程度與AI化指數的關係,可以發現使用程度越深入的企業,AI化指數越高。亦即,若企業想發展出新服務或對營運產生影響甚至開創新一波發展,生成式AI只是起點,必須對於AI有更深入的認識,才能夠創造新價值。
台灣企業AI化指數的差異正在逐步加大
整體而言,2023年整體產業AI化指數表現仍然偏低,僅35.7分,略低於2022年39.3分;且經營、人才與技術面三大層面的指數皆落在30~40分,顯示經營、人才與技術的AI化均明顯不足。
此次調查依據AI指數進行AI化發展階段的分群,發現整體7成企業屬於AI化前期階段: “Unknowing AI” 階段(45.5%)、 “Conscious AI”階段(24.9%)。比較兩年結果發現,2023年產業AI指數比2022年略為下降,受訪企業中屬 “Unknowing AI” 階段的比例較2022年小幅度增加了3.4%;Scaling AI則略為下降3.6%,從群組分數來看,整體表現似乎差異不大。但檢視企業的AI指數結果卻發現,最低分數從2022年的8.6分降至2.8分,最高與最低分的差距從86.7分拉大至90.5分,顯示台灣企業AI化指數的差異正在逐步加大,是否會強者愈強、弱者愈弱,是明年度調查值得關注的重點。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提醒,本次調查中也發現,企業對於AI的風險掌握能力明顯不足,也是企業自評分數最低(43.6分)的項目。然而,隨著生成式AI的爆炸性發展,各國近來皆透過規範方針或原則,極力規範AI的發展及應用,許多AI發展領先的企業,已開始注意到相關影響及AI可能帶來的風險,並開始回頭檢視過往使用的AI範疇以及應用層面,這都是台灣企業未來1、2年需要特別關注的地方。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溫怡玲表示,AI 導入與應用是台灣產業轉型勢必面對的課題,2022年底生成式AI面世之後,或可稱為第二波產業AI化,在技術與應用上有極大的改變。這一波 AI 熱潮也讓全球對於AI的思考從「成本」、「投資」延伸到「風險」,意即,AI絕不能只停留在技術採用的考慮,必須從營運策略與企業治理的高度重新定義及定位。對於企業、產業與政府而言,無一例外。
溫怡玲說,「台灣產業AI化大調查」是財團法人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AIF)每年的重點工作,藉由長期持續的累積,深入描繪台灣產業導入AI的實際樣貌。基金會自2018年初成立、2019年進行第一次調查,到今年是第四次進行調查。雖然累積了一些調查數據,但仍只是台灣產業AI化的基礎,希望在眾聲喧嘩的AI時代,做為各界觀察環境變化時的出發點。後續調查將長期持續進行,更歡迎每一家企業進入調查官網(https://aif.tw/event/ai-research/)填寫問卷,將可獲得企業的專屬報告與AI導入建議,並能夠成為提供政策建言的重要來源。
「2023台灣產業AI化大調查」關鍵要點:
企業數位化程度緩慢,且未能進一步應用資料
雖然超過8成企業已將營運相關資料電子化,僅有1成左右(13.5%)企業資料尚未電子化;但只有3成企業能再進一步整合不同資訊系統;若要再進一步串流內外部資料分析,以加速商業決策判斷的企業也僅約1成。生成式AI工具的使用,雖然加速企業使用AI;看似增加企業內部資料整理動機,但對數位化程度並無產生明顯影響。
近四成企業仍在觀望如何使用人工智慧
相較2022年,不了解或尚在評估AI技術的企業比例稍低,但近4成(37.2%)企業仍在觀望,又以製造業/政府/其他產業的AI導入程度最低,6成(60.5%)仍未採用 AI 技術。生成式AI工具的出現,使得企業更願意嘗試使用 AI。但後續是否能對企業經營或是決策流程帶來改變,仍需觀察。
企業員工對 AI 的理解程度仍偏低
以人才層面來看,2023年整體企業員工對AI的理解程度僅44分,仍然偏低,其中以ICT產業指數較高(49.8分),但與2022年相較,指數並無提升。其餘產業認為「低於25%員工具備足夠AI基本知識」的企業比例略下降,較上年度更為樂觀。但有7成以上的製造業/政府機關/其他企業認為,內部具備足夠AI基本知識的員工不到25%。
AI導入三大挑戰:數據、AI 認知與組織文化
統計曾應用AI技術的204家企業(約佔總數62.7%),執行團隊在 AI 導入過程中,主要遇到的三大挑戰為「數據資料不足或散落在各部門難以整合」,其次則是「領導階層對於AI認知不足」與「公司內部資源調用權限有限」。
關於「2023台灣產業AI化大調查」
「2023台灣產業AI化大調查」由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攜手天下實驗室、台灣人工智慧晶片聯盟、台灣人工智慧協會、AI大聯盟、星醫美學集團及電通行銷集團等多家企業合作,邀請不同產業透過問卷填寫,深入檢視自身企業AI推動成果與數位化狀況。調查於2023年11月30日~2024年1月9日進行,首波調查企業總數為325家,調查對象為瞭解公司應用AI情形之企業代表,如部門主管或專員。除調查結果外,AIF後續將發布相關研究洞察報告,並邀請具代表性的企業分享導入AI經驗。
本文授權轉載自知勢科技媒體,原文標題:2023台灣產業AI化大調查發布:超過半數企業已使用生成式AI,且企業AI化指數差異逐步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