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當道,企業配合市場趨勢走上綠色轉型,促使綠能、永續成近年創業熱門領域。
第10場大南方Meet創業小聚,邀請到元榆牧場、艾貝科農業科技及薪傳智庫數位科技,以「發展未來農業,導入永續管理與科技創新」為題進行分享。究竟如何運用科技與產業鏈達到永續農業?新創又該如何跟上國際的永續規範腳步?
拋下既有成見,未來農業的模樣由你創造
最初僅是抱著協助家族企業的心情,卻這樣誤打誤撞進入飼養業的元榆牧場創辦人陳立言表示,會將科技與傳統農業相結合純屬偶然。
當時他看見爸爸會根據雞隻分佈狀況、養殖環境及夜間抗體等因素,調整雞隻投藥的藥量及程度,這樣的方式在那個年代是一種創新的作法,也讓陳立言理解了數據化的重要性,在那時陳立言就告訴自己:將來一定要把事情數據化,而不是憑感覺行事。
除了數據化飼養中的決策外,陳立言也做了許多改變,例如線上、線下整合的一站式電商平台。陳立言表示,部分傳統市場可能會直接將生肉攤平放在桌上販賣,容易產生細菌、衛生及蚊蟲的問題,再加上希望直接面對終端消費者收取回饋,才會有這個平台的誕生。
以農業而言,除了能依靠店家自覺走向永續發展外,艾貝科農業科技董事長劉震鋐則從產業鏈的觀點,提出另外一個企業可以選擇的綠能發展解方。
現年台灣雞隻總數約為4.25億,是全台人口的20倍,而其每年產出的雞糞共217公噸,等同於1,148座標準游泳池。「你敢想像雞糞山就在你家旁邊嗎?」劉震鋐問。
細看台灣現有法規,因雞糞實屬「事業廢棄物」而非肥料,既有的生雞糞處理方式不僅耗時又耗成本,而不受雞農的喜歡及採用。
同為農民的他決定投入農廢處理領域將雞糞再利用,除了將雞糞變成肥料後再種植出可餵養雞隻的飼料,達成百分百全循環的目標,也將再利用過程的熱能轉換成綠電,一年為農民減下近100噸的碳排放及回收3,200噸的雞糞。
永續報告書是新創必備物嗎?兩大判定標準告訴你
薪傳智庫數位科技知識長沈重宗表示,國內外市場已透過多項例子證明,有發展ESG的新創較容易收到投資人的支持。
為讓永續發展成效能具體化呈現給消費者、投資人,「永續報告書」成解方。但整理永續報告書需要大量人力及資金的投入,對剛成立的新創明顯是極大的負擔。
沈重宗以現有法規解釋,目前僅規定2025年時,所有上市櫃公司必須提供正式永續報告書,但對新創公司則未有類似的規範。
針對新創團隊是否要提早開始準備永續報告書,沈重宗表示,考量到永續報告書的製作成本,新創可將未來是否會往永續經營納入考慮因素,若短期內未有進行綠色轉型的打算,其實並不需要急著開始準備。
但他也提醒永續報告書的準備也會受所屬產業影響,「目前市場上『以大帶小』的風氣,若上游廠商本身有符合規定繳交永續報告書的話,大多會要求產業鏈下游提供類似報告。」
儘管綠色轉型為近幾年新創市場的熱門話題,但在邁向永續發展的路上,仍有許多可能及機會等待新創自行創造,若要改變大眾對農業的刻板印象,將需要產業鏈各方的密切合作。
為了避免落入漂綠的爭議,永續計畫書等文字報告也導入第三方認證的方式,讓廣泛難以界定的「永續」概念得以具體化,不僅能協助新創檢視是否有達到最初設定的創業目標,也能成為新創說服消費者及投資人的籌碼。

手搖飲重度患者,喜歡天空喜歡月亮,處在想被看見卻又害怕被看見的矛盾狀態。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