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紅的筆記管理工具Notion,在今(2024)年又推出一項生產力工具Notion Calendar(Notion日曆),目前包括GitHub和電商公司Shopify都在使用該行事曆作為團隊協作工具。
保持Notion「All-in-one workspace」的初衷,Notion Calendar以團隊協作為主要導向,設計更直觀的操作介面,像是簡化行事曆上的新增會議流程,或是協調團隊工作,對於需要團隊協作的工作者來說,Notion Calendar可以更有效率的安排工作時間。
Notion的日曆工具來自2022年收購的新創Cron,其創辦兼產品設計者Raphael Schaad也同步加入Notion。
有了Cron的加入,對使用Notion的工作者來說是錦上添花,但Cron又具備什麼樣的特質才讓Notion選擇收購?
以工作者的角度規劃,讓開會更便利
Notion共同創辦人Ivan Zhao表示,Notion一直以來的目標是希望設計的工具能幫助工作團隊「將工作整合到同個地方」,讓他們的工作過程能夠更加順利。
考量到「時間」是人們工作時不可或缺的因素,Cron所設計的線上行事曆工具,能夠補足工作者的時間規劃,更妥善的分配生活與工作之間。
Cron行事曆針對的客群和Notion一樣都是工作者,為了工作順暢與效率,設有許多鍵盤快捷鍵可使用,產品風格與Notion有不少相似之處。
而行事曆除了可以連結多個第三方工具以外,包括Google Meet、Zoom和同步Google行事曆,同時也能新增多個使用帳戶共用行事曆,但最主要的功能是讓工作團隊共用行事曆時,有更直覺以及方便的協作介面。
舉例來說,若和同事有1對1的會議,只需要將另一位的日曆帳號拖曳到預訂開會的時間段上,行事曆便會自動加入與會同伴以及時間。
另一方面,若需要找到雙方可用的會議時間,在行事曆上也可以快速與他人共享行事曆中的空閒時段,使用者只需要在行事曆最右側的選單上點擊與會者姓名旁的「菱形」圖標,可以暫時與對方的行事曆重疊,查看雙方有無時間上的衝突。
對於有跨國協作需求的工作者,Cron行事曆上也能設定多個時區,在行事曆的時間左上角「+」號選擇地區的時區,就可方便進行跨時區的工作調度。
雖然Notion Calendar的介面設計符合工作者的需求,但要注意的是,目前Notion Calendar只適用於iOS系統的裝置,Android系統的裝置以及Outlook仍在規劃整合中。
一人包辦設計和開發,仍獲選加入YC團隊
令人不可置信的是,Notion Calendar的開發,全都是由Cron創辦人Raphael Schaad一手設計和開發而成。
Raphael Schaad在開發Notion Calendar之前,曾在有「社交雜誌」之稱的Flipboard擔任設計師以及工程師,並發覺許多高成就者在工作上都十分依賴行事曆,因此希望能優化現有行事曆功能,使其變得更專業。
Raphael Schaad有別於一般設計師直接用軟體設計,反而習慣以手繪的方式畫出網頁設計架構,並效仿當時另一款線上行事曆工具Sunrise主推User-friendly(使用者友善)的風格,希望將行事曆打造的更加直觀以及符合工作需求。
最終於2020年創辦Cron且成功加入美國創投YC團隊,同時獲得350萬美元的種子輪融資,被多個知名投資者所看好,包括網頁設計工具Figma、社群服務網站LinkedIn、行事曆工具Sunrise以及寄宿網站Airbnb等公司。
持續改進功能,達到「All-in-one workspace」
回顧Notion的發展,從創辦到現在估值破百億美元的情況,Notion也不是一路都如此勢如破竹。Notion最初建立時,是像Wordpress一樣的網站設計工具,後來經過Ivan Zhao的改善,將產品從零開始製作成現在超過3,500萬用戶使用的工具。
Notion的改變,除了添加行事曆功能之外,將Notion AI助理也置入其中,和微軟的Copilot、Google的Duet AI相似,能夠自動回答問題之餘,也幫助創作型工作者撰寫初稿文章,讓工作者直接透過AI生成的內容修稿。
截至今(2024)年,Notion的功能從筆記管理、安排行事曆以及AI助理,將多數與工作相關的功能都集合在同個版面上,達到他們「All-in-one workspace」的初衷,也讓越來越多的使用者們期待,未來是否有望聽到Notion傳出上市的消息。
參考資料:Notion、Linkedin、YouTube、cron、Product Hunt、Techcrunch、The Verge、SSPAI

本性向陽生長,個性是像天秤座的射手座,慢熟的E型人,憂鬱或快樂的時候都喜歡寫字、看海還有喝酒,最自在的時刻是和動植物說話。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