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買碳權就是漂綠?碳交所總經理分享企業、新創都要知道的碳管理思維

買碳權就是漂綠?碳交所總經理分享企業、新創都要知道的碳管理思維
蔡仁譯攝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台灣碳權交易所(下稱碳交所)自今年8月掛牌後,迎接碳有價時代來臨,台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2日)在南港展覽館的Meet Taipei創新創業嘉年華上預告,年底將推出國際碳權交易平台。

田建中告訴《數位時代》:「希望透過大帶小的方式,挑選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展開碳權商品試營運,包含半導體、鋼鐵、金融業等公司,預計平台12月底會正式對外營運。」

首批國際碳權預計12月底試營運,商品案量、內容一次看

由於碳交所已和國際獨立碳權核發機構黃金標準(Gold Standard,GS)合作,預計12月下旬將有首批碳權開賣,約5~10個案子。

田建中表示,「 碳交所主要以服務有減碳需求的法人為主,一般公司行號都可以線上開戶,且開戶不用錢。

台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
台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表示,預計12月下旬將有首批碳權開賣,約5~10個案子。 蔡仁譯攝

至於5~10個碳權案子會是什麼?包含再生能源(風電、太陽能)建置,還有協助非洲打水井,讓當地婦女無需出遠門挑水,也能減少木柴燃燒與碳排。意謂廠商買碳權不只是減少二氧化碳,還能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買家關注的碳權價格,由於碳權交易並不是競標的方式,各個案子的價格都不同,主要依照開發商的成本與項目種類都不同。田建中表示,上架的碳權案子事先都需要跟環境部討論,目前已有數個國際碳權案子籌備中,企業不用過度恐慌買不到碳權,會持續上架碳權商品。

但是國內碳權交易,還需要等待環境部公告「氣候變遷因應法」相關子法及政策確定後才會進行。

碳交所採取「以大帶小」推動碳權交易

事實上,碳交所成立的最大目的是,希望幫助中小企業解決碳權取得的難題。不過,因應首波碳權商品試營運,政府希望是透過「以大帶小」的方式,挑選國內具代表性的公司,以及在節能減碳方面有成效的上市公司來作示範,例如示範一座工廠或產品透過碳權抵減達到碳中和,進一步讓中小企業能夠了解碳權的效益。

臺灣碳權交易所揭牌
碳交所成立的最大目的是,希望幫助中小企業解決碳權取得的難題。 證交所提供

過去一段時間,許多人會認為「買碳權就是漂綠」的迷思。田建中引述時代雜誌(TIME)數據指出,「有買碳權的企業從事自身減碳是沒有買碳權的3倍,他們對於氣候行動更關注。」

最後他建議,企業雖然不一定要買碳權,但建議可以線上開戶,讓公司至少擁有取得碳權的管道,當面對國際品牌的減碳要求時,能夠有所應對。

本文授權轉載自《數位時代》作者:陳映璇,原文標題:【2023 Meet Taipei】碳權交易所準備試營運!會上架哪些案子?「以大帶小」怎麼推?責任編輯:錢玉紘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數位時代》陳映璇 《數位時代》陳映璇

《數位時代》資深採訪編輯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