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1億元A輪資金到位,艾滴科技轉戰固碳市場把「養蝦廢水」變黃金

feature picture
艾滴科技提供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我們接下來的商業模式會完全不同,變成一間氣候科技(Climate Tech)新創。」艾滴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余萬洲(首圖)說。艾滴科技以「蝦電共生」在過去幾年打開知名度,在台南、彰化、高雄等地有了客戶,包含國泰電業、和碩綠能、中租能源都是合作對象,原本的事業穩定擴張,為何選擇在此時轉換跑道?

今(2023)年5月,結合水質監測及AIoT智慧養蝦技術、主攻蝦電共生市場的艾滴科技,宣布轉型為提供永續服務的企業:運用養蝦池的營養液來種植紅樹林,並利用紅樹林的固碳能力協助企業進行減碳服務。同時,艾滴科技也公告在2022年第三季完成了由天盛資本、扶田資本、五路綠能等共同投資的1億元A輪募資。

養蝦廢水是固碳利器!艾滴科技如何向永續目標邁進?

「其實我一直都很關注氣候變遷,只是當初的資金、自己的能力與團隊的規模做不到。」余萬洲笑著說,隨著團隊規模成長,現在終於能更接近當初創業的目標了。

余萬洲解釋,雖然無法馬上對氣候變遷產生正向影響,但是剛成立艾滴科技時,從室內養蝦場的養殖技術切入市場,其實就含有永續的考量。

「室外養蝦場適合在淺水環境,剛好跟紅樹林競爭,所以需要養蝦場的時候,就要砍掉紅樹林。」余萬洲表示,紅樹林的固碳能力比同單位面積的熱帶雨林多了至少6倍,如果蓋了養蝦場,等於捨棄了自然固碳的能力。

紅樹林
紅樹林的固碳能力比同單位面積的熱帶雨林多了至少6倍。 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提供調研照片

另一方面,室外養蝦場處於變動然環境中,平均5年左右就會遭遇不可逆的染病狀況,這時候只能再砍紅樹林並搬遷養蝦場,而原本的養蝦場也很難恢復為紅樹林,室外養蝦場的經營模式並不永續。因此艾滴科技針對室內養殖場提供的AIoT精準監控與養殖技術,就是希望更多業者投入室內養殖、放棄戶外變動的作業環境。

延伸閱讀:搶占「蝦電共生」商機!艾滴科技從養殖池、自動化設備到水質監測通通包辦

「我們公司很在乎氣候變遷,開例會時都會找相關專家來演講,去年A輪募資那陣子剛好找上了紅樹林專家,才發現這個方案的可行性。」余萬洲說,紅樹林需要氨氮(一種液態肥料)才能成長,而養蝦池的「廢水」裡會有含有大量氨氮,評估了團隊的能力與規模後,艾滴科技認為現在就是轉型的最佳時間點。

大生意百百種,跟土地有關的創業要靠「談判的藝術」

目前艾滴科技以帛琉等受到海平面上升威脅的海島國家和東南亞市場為目標,希望在當地蓋養殖蝦場,運用養蝦的營養夜結合企業資源種植紅樹林,一方面靠紅樹林「填海造陸」抵抗海平面上升的衝擊,另一方面協助企業進行碳匯交易。

不過余萬洲也透露,現階段的商業模式還無法定論,因為牽扯的角色非常多,包含當地政府、企業、農民等等,誰負責出土地、誰負責主責管理、誰負責蓋工廠、誰要一起出資等等,都會隨著不同市場而調整,連帶就會影響後續的營養液供給和碳匯交易的模式,所以更像是以專案的形式運作。

「以前我用很狹隘的視野去看創業,覺得自己要變成下一個Google或Facebook(全球都在用的服務),但是其實這個世界的大生意其實有很多種。」余萬洲話鋒一轉,回憶如今的轉型帶來的想法轉變。

他分享,農業或土地相關的創業題目不同於軟體創業,打通各個關係跟人脈建立的「政治」工作才是成長與存活的關鍵,「我們有技術,他們有其他方面的優勢,怎麼找到彼此需求的平衡點、怎麼談合作、怎麼談條件,怎麼讓大家願意共同承擔風險跟讓利,這都是談判的藝術。」

他也建議,已獲利的新創更合適進入這種跨國的大型土地開發,因為已經站穩腳步的情況下,較有能力篩選出真正具有效益的合作案,才不會流於為了賺錢而貿然栽進高風險或低獲利的開發案。

永續不是賺快錢!一步一腳印朝獨角獸目標邁進

回顧一路走來,艾滴科技選擇的都不是一個平靜的道路。

余萬洲表示,台灣主體經濟就是ICT產業,需要大量的電,綠電跟碳權變得相對重要,換句話說,蝦電共生、魚電共生的政策其實是有機會的,「但就像我說的,這會牽扯到很多角色,很難防止想『賺快錢』的人存在,但是我們是真的想做好養殖。」余萬洲說,養殖水產的品質與穩定性,是綠電業者安心發電的基礎,既然可以創造雙贏,就不應該草率經營。

艾滴科技_養蝦場
艾滴科技仍將致力於養蝦場的精準養殖經營,同步協助綠電政策的運作。 艾滴科技 Facebook

儘管許多人不看好這個政策,艾滴科技仍保有信心,也希望透過法律與政策的改善杜絕無助於產業的行為發生。

A輪募資後,艾滴科技的團隊規模已經來到60人以上,接下來除了繼續在台灣實踐養殖與綠電的產能,同時拓展海外的永續市場,「只要談好一個案子,可能會讓我們營收成長2~3倍,我們繼續朝著獨角獸的目標前進。」余萬洲說。

TAGS: # ESG # 永續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曾令懷 創業小聚內容採編 曾令懷

騎車、拍照、寫寫稿。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vincent.tseng@bnext.com.tw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