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美國通運成功渡過金融風暴,並於各大銀行中脫穎而出的實際案例,本文點出「顧問式服務」、「沉浸式教育訓練」在服務產業中的重要價值,指引各行業在人才培養的道路上前進。
撐過金融風暴的考驗
美國運通白金卡攻占台灣的頂級客層之後,各大銀行也紛紛跟進推出白金信用卡,並對外提出與我們類似的服務,但一般的信用卡公司並不會特別培養專業服務團隊,多半選擇將服務的業務外包給廠商。然而到了金融風暴時期,許多銀行為了節省成本,乾脆直接把白金秘書的服務砍掉或將內容打折扣。
台灣美國運通也跟著大環境經歷過多次的金融危機,但我們堅持維持服務的內容與品質,自己建構服務團隊,碰到大環境不佳時也不裁員,如今其他競爭對手想要再推出一樣的服務,跟我們已不在同一條起跑線。
為什麼優質的服務人力如此重要?最直接的一點:當客人的問題不是花錢就能解決的時候,服務人力的價值就會馬上展現出來。
有一位會員聘請印傭照顧母親,但那位第一次離鄉背井的印傭水土不服、不太能適應台灣的生活,半年後罹患了憂鬱症,雖然請人力仲介找翻譯開導、提供印尼本土雜誌緩解她的思鄉情緒,卻都沒有成效,而會員的母親非常喜歡這位幫傭,也習慣了她的日常協助,左思右想不知該如何處理,最後來問我們有沒有辦法幫忙。於是我們的服務團隊經過多次內部會議討論後,替會員找到適合的心理諮商師為這位印傭做諮商,這才治好了她的思鄉憂鬱症,根本性的協助會員解決問題。
上述的案例重點不在於要花多少錢找心理諮商,而是凸顯建構「為顧客提出解決方案」的團隊的重要性。首先,一般信用卡公司若是碰到顧客提出這樣的求助,大多會認為「這種問題不在我們的服務範圍」,或「這是存心刁難的奧客吧」,但我們的團隊不會先否定對方,而是把顧客的問題視為挑戰,有如會員的顧問般提出解決方案,在這個案例中,真正值錢的服務不是幫會員找醫師,而是能確切幫上忙的「顧問式服務」。
台灣的企業經營思維多是將本求利,但若是從長期投報的角度來看,「本」反而可以為企業建立強大的護城河,只要過了一定的門檻,「利」是源源而來。在二十多年前剛發行白金卡時,其他銀行的白金卡都是免年費,但我們的年費是二萬八千元;其他銀行都主打辦卡送贈品,但我們沒有。這代表客戶辦一張美國運通卡,認同的不是贈品,而是服務的價值。
要當顧問,而非僕役
多年來我常應邀到各企業或校園演講,曾有很多服務業的從業人員問我,他們如何在各自的行業做到「有價值的服務」?我往往會建議:請從「告別僕人式服務、迎接顧問式服務」開始。
許多人認為在消費意識抬頭、服務業競爭激烈的時代,客人想要的是「使命必達」、「絕不對客人說不」,也因此多數的從業人員在面對顧客時都保持低姿態,只是被動的接收客人指令並加以執行,這就是所謂的「僕人式服務」。
但僕人式服務有一個缺點:你所提供的服務都是客人所想得到的,也因此被動的服務很難感動人。星巴克創辦人舒茲(Howard Schultz)曾經說:「顧客已經為你昨天的成就鼓掌,如果今天的你還是提供昨天的水準,客人還會為你鼓掌嗎?」答案是不會的,因為顧客的期望值被拉高了,少了預期外的驚喜,也因此僕人式的服務很難期待得到掌聲。
顧問式服務的思維不同,不光是執行、滿足顧客的指令,還要能給予合適的建議。尤其在高端消費市場,面對頂級顧客言聽計從,反而並非上策,主動聯絡客人、關心客人,不只完成交付的指示,還要想得比客戶多,才能創造附加價值,讓客戶有感。例如會員請我們的同事訂某家飯店,顧問式的回覆是:「我覺得這間比較適合您商務差旅用,但如果是去度假,建議您可以訂另一家飯店,其他會員住過評價也不錯。」
試想如果我們只是被動的執行訂房服務,旅遊體驗好或不好都是顧客自己的決定,服務產生的價值自然不會太高。提供顧問式服務的關鍵在於:「能想在顧客之前!」只要做到這點,我們的服務就可以跟其他同業產生差異。而且服務並不是只有前端的訂房,等到會員度假回來,要傳達一個歡迎回家的問候,關心並確認對方在國外的實際體驗,也是一種自我查核機制,不但可作為日後提供給其他客戶的參考,也增加整體服務體驗的人情味。
沉浸式的教育訓練更有效
這麼說來,顧問式服務有很多好處,既能產生服務的差異性,又有助於建立顧客忠誠度,但為何真正投入的企業不多?這是因為要做到顧問式服務並不容易,最大的關鍵在於從業人員的培養需要時間和專業,不只是建立服務流程的制度與做法,還必須要讓員工擁有能提供顧客建議的知識跟經驗,這一點對多數企業來說,是一種耗時費力、長時間才能看到成效的策略。
相信大多數的企業和美國運通一樣,都會鼓勵員工自我提升,但我們的做法較不相同。例如多數企業會聘請顧問或開設課程讓員工進修,而美國運通則是盡可能讓員工有「沉浸式」的學習機會,特別是作為高端服務提供者,更需要出國去體驗「什麼叫做好服務」。
我們的員工可以自行向美國運通白金卡或黑卡的「精選飯店」提出申請,通常飯店方為了推廣,都願意提供兩晚的住宿,並在入住期間安排半天時間,讓我們的員工參觀飯店,以及跟業務部門會談,透過這類「體驗式進修」,日後在顧問們向會員介紹飯店選擇時,便能提供更細緻適切的建議。
由於美國運通的業務優勢,我們的同事可以申請體驗世界各地的國際級頂尖飯店,例如安縵集團、半島飯店、文華東方等等。從傳統企業的角度看來,好像是讓員工去度假,但我們認為唯有親自體驗過,才能讓員工感受到什麼是好的服務,當管理階層要求服務品質要向頂尖的同業看齊,員工才知道標準是什麼、可以做到多細膩。
另一方面,對員工來說,也就不會覺得這種進修是在「工作」。我們有很多同事規劃去東京五天四夜旅遊,他們會事先申請兩家不同的飯店,各住兩晚,回來再跟其他同事分享對於飯店的體驗心得與觀察,長期下來已經變成一種內部學習。透過這樣的良性循環,整個部門的同事水準都會被帶起來,自然能夠體會客戶想在這些飯店裡體驗哪些服務,也才有辦法換位思考與客人溝通,進一步達成顧問式服務的目標。
各行業不缺乏教育訓練的機會,只缺乏發現
也許很多中小企業主看到這裡會質疑:「可以這樣做,那是因為你們是美國運通啊,我們小公司,員工訓練的資源有限,怎麼可能讓員工體驗到這些高檔服務?」其實,各行各業都有自己潛在的資源可以去發掘,只在於能不能轉念把「閒置資源」變成「教育訓練的機會」。
舉例來說,餐飲界很流行名廚聯名合作活動,某一位名廚受邀到另一位名廚的餐廳去擔任客座主廚,表面上是跨界或跨店辦活動,透過新鮮組合創造社群媒體的話題,但實際上,不同餐廳的廚師及員工透過活動協作交流,了解到其他同業的優勢,回頭應用在自己的工作上,無形中就是一種很好的人才教育訓練。
我曾經在某場旅遊業主辦的會議中提到,台灣不同地區及不同特色的飯店或旅宿,彼此間的淡旺季仍有差異化,像是南部墾丁海灘區域度假飯店的旺季是夏天,北部溫泉旅館的旺季是冬天,同業之間的人力可以在淡旺季互相支援交流,夏天時溫泉飯店人力需求少,可以讓員工自願性的去南部飯店交流工作,冬天則倒過來,如此一來既能解決特定季節人力短缺或過剩的問題,也能見識對方可取的長處。再者,短期異地工作,對年輕員工而言也更有新鮮感、可學習不同企業文化,這也是一種運用資源、深化教育訓練的策略。
本文摘自:服務革命:美國運通的百年從心哲學,打造高價值團隊的39堂課
作者:吳伯良
出版日期:2023/07/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