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SaaS新創獲客指南:賣給小公司或大企業,決定你的行銷/業務佔比!

SaaS新創獲客指南:賣給小公司或大企業,決定你的行銷/業務佔比!
freepi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首先,先來定義題目,為什麼是以中小型企業為客戶的SaaS服務?我的假設是,如果你做的是大企業的生意,因為你的目標客群是那些相對比較大的公司,所以對應的銷售流程較長、推進的方式更需要更多「業務」(AE,Account Executive)找到客戶、一層一層地推進到簽約,通常訂單金額也會比較大。但如果是以中小型企業為目標,我認為更符合早期新創切入,因為銷售流程通常比較短,這也代表著你在一兩個月內大概就可以看到這個客戶的結果,進行勝利/戰敗分析,找出更好的Sales Kit或是轉換到更好的目標客群,再投入市場去測試,一直到有機會開始規模化,這比較符合新創靈活調整,且可以快速迭代的精神,這樣也才不會過了一年還在POC(Proof Of Concept),如果那時候客戶不要,你已經浪費一年了。

以中小型企業為客戶提供SaaS服務的特性

如果我們簡單粗暴的定義清楚後,你的客戶就會是中小型的客戶,通常願付價格也不會太高(相對於Enterprise SAAS),很有可能你很難用很貴的業務去推展你的服務,除非他獲取的客戶數多到足以平衡他的薪水,這時候就會採取混合的模式,就是AE+SDR(Sales and Development Representive),或者是在流量的更前端加上行銷這個角色。在更極端的表現就是PLG(產品導向式成長,Product-led growth)。

brandon-view
從上圖我們簡單的分成 Marketing、SDR、SALES (AE)、Customer Success 等角色。 布蘭登觀點

行銷(Marketing)

想辦法從空軍把流量導進來,也許是你好好的產生內容讓你的SEO、SEM更好,或者是透過尋找通路合作夥伴(channel partner),把他的流量洗到你這裡來。這裡也呼應一下上一篇文章的定義,如果你的目標客群定義清楚了,你才知道要找哪一種通路合作夥伴,你只要定義的不一樣,那這個環節,或者是之後每個環節的行為都會改變,這邊只是提醒你要把目標客群放在心中,這樣你後面的每個環節才會環環相扣。這邊拿到的名單經過行銷團隊的篩選,通常會變成行銷有效潛在客戶(MQL,Marketing Qualified Leads)。行銷團隊跟銷售團隊針對MQL的名單,加上內部自己設計的評分機制,可能一定分數以上,或者滿足某些條件,業務單位也接受,就會變成是SAL(Sales Accepted Leads)。

業務開發代表(SDR)

業務開發代表相對於業務通常都是會比較是初級一點的角色,要幫忙把業務整個環節的某些雜事完成,例如聯繫客戶、初步接觸客戶、說明產品的一些優缺點、跟競爭者的比較等,最終的目的,就是希望他可以願意跟你花個時間讓你展示給他看(看產品的複雜度),如果判斷對方是有興趣的,而且可能也找到了關鍵角色(Key Man)等條件,那他就會變成是銷售合格潛在客戶(SQL,Sales Qualified Leads)後,可以讓業務出場來締結他。

業務(AE)

這類人通常就是要把訂單簽下來的,所以通常比較有經驗,而且也比較貴,如果讓他們有足夠多的銷售合格潛在客戶一直去成單,可能會是最有效率的。

客戶成功(Customer Success)

顧名思義就是要讓客戶覺得舒服的單位,有時候有些公司的設計,客戶經理(Account Executive)只把單簽下來,但簽完單後續可能還有onboarding的過程,此時就會由客戶成功部門來負責,解答客戶後續的疑慮,甚至做後續的客戶服務,以達客戶維繫與向上推銷客戶等目的。

透過上面的拆解,你就會對於業務的步驟、單位以及相對應的R&R(Role and Responsibility)有更好的了解,你也可以套用到你公司的狀況去分析,我認為透過圖形化的方式,你更可以知道整個公司的運作,如果業績沒有成長,你也比較好去釐清是哪一個區塊需要幫忙,打通瓶頸。

以大企業為客戶提供SaaS服務的特性

我認為這幾個類型的B2B SaaS服務,主要的差異就是在上面幾個區塊的比重何者為重,要透過怎樣的方式去設計比較符合你原本設定的目標客群。我下面試著將以大型企業為客戶的SaaS服務跟以中小型企業為客戶的SaaS服務都放在一塊,讓我們用更高一層的角度來看所謂的SaaS銷售。

brandon-view
透過金字塔的方式來呈現你可能的客群 布蘭登觀點

最底層的是Freemium的客戶,基本上就是讓他自己很快地就可以簡單的試用,再考慮要不要升級成付費版本,右邊兩個三角形分別代表的是行銷為重還是業務為重,在最低的這一層,大致上是以行銷為重,業務的角色可以說是比較小的。中間的是中小型企業的客戶,你希望他一採用就付錢,所以還是得花點功夫去說服客戶,這時候行銷跟業務的角色可能就都很吃重,但希望他馬上付錢這件事,業務的角色就會更重了。最高一層的是公司的大客戶,這時候靠人的比例更高了,可能是業務可以利用過去自己的關係去遇到這些客戶,或者是透過其他的通路夥伴,幫你帶進去這些客戶裡面。

商業模式上的活用變形

我通常就會心中有這張地圖,來看看創業者現在是處在怎樣的狀況,有些人的思維是由下往上打,因為他一開始的產品也不夠完整到會是公司客戶可以接受的;有些人的思維是由上往下打,因為你拿到這個產業大的標誌,其他的人也才會認為你的服務有經過驗證,你比較好拿其他的客戶。一樣沒有對錯,你得看創業者過去的經驗、現在產品的狀況、市場的動態,來決定哪個是比較好的。但這地圖的好處是,你就會提醒你自己,在規模化的過程中,有哪些點可以連成線,讓你有更多空間可以擠出營收,或是我們在SaaS產業常用的每月經常性收入(MRR,monthly recurring revenue)。

今天先用比較大的框架分享,未來有機會我們再往下拆解,讓你擬定策略,制定執行計劃時會更有譜。

本文授權轉載自《布蘭登觀點》,作者:江旻峻,原文標題:[布蘭登觀點 095] 拆解 SMB SAAS Sales 找出你的業務瓶頸

提供您第一手最豐富的創業資訊!
邀請您加入「《創業小聚》LINE官方帳號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布蘭登觀點》江旻峻 《布蘭登觀點》江旻峻

熟悉網路產業的商業模式與趨勢,曾輔導超過100家之網路新創,給予實際建議並提供團隊長期策略思考。更曾投資及管理數十家以上網路新創團隊,範圍橫跨早期至C輪融資階段甚至是獨角獸新創公司,透過與創業團隊交流及相互學習,期待能有效鏈結資源協助團隊快速茁壯。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