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低門檻「洗衣產業」是新創葬火場?這間公司靠2招商業策略活過10年

低門檻「洗衣產業」是新創葬火場?這間公司靠2招商業策略活過10年
Inc.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本文授權轉載自《創新拿鐵》,作者:Crystal,原文標題:其他洗衣業新創關門大吉,這間公司卻在低毛利、高障礙的門檻中存活下來!他憑的是什麼?

創新點:營運和執行,是公司在低毛利、高競爭的產業存活的關鍵

本文有4大重點:
1.捨棄高薪的亞裔洗衣店二代,帶家族企業轉型
2.一門魔鬼藏在細節裡的生意
3.營運,決定了活下來或出局
4.疫情衝擊乾洗生意,另闢蹊徑擴張規模

知名投資人巴菲特有句名言:「當潮水退去時,你才會知道誰一直在裸泳。」

這句話,不只適用於投資,也適用於公司的商業模式。當經濟下滑、資金盛宴告一段落,唯有可持續獲利的商業模式,能度過難關。

洗衣店,就是最好的例子。

近10年來,美國誕生了無數專攻「洗衣服」的新創公司,想要顛覆傳統的洗衣店。他們都看到了這個市場的龐大潛力:洗衣產業規模高達400億美元、用戶使用頻率高、尚未有壟斷者、多數由傳統家族小店組成、尚未數位化。

創業家與投資者們彷彿看見一片尚未被征服的廣大平原,不少新創都獲得千萬美元等級的投資。然而10年後,僅有少數幾家存活。2013年成立的Rinse就是少數存活者。他的同期公司許多已陣亡。

為什麼看起來門檻低的「洗衣服」,成了許多新創的火葬場?而存活下來的Rinse秘訣是什麼?這又能給新時代的商業模式什麼啟發?

捨棄高薪的亞裔洗衣店二代,帶家族企業轉型

Chinese-laundry-in1800s
Thirteen Media

在美國,近代的洗衣店的歷史超過150年,經營者多數是華人與亞裔移民。這跟19世紀末的排華運動以及對早期對亞裔移民的歧視有關。1870年代,加州的淘金熱帶來了大量華工,來自歐洲的白人移民感受到威脅,開始在政治上、工作上排擠華裔移民。當淘金熱過後,加州議會與白人礦工聯手將華人趕出採礦業,華人只能從事白人不願意做的低報酬勞動服務,如:不需要英語、創業成本低的洗衣業。這種現像蔓延全美。1929年的美國經濟大蕭條之初,紐約的華人洗衣店估計就有3550家。

洗衣店的低門檻,養活了無數華裔與亞裔移民家庭,也在1960年代迎來輝煌。那時,西裝是工作的正式著裝。許多上班族每週都需要穿很多正裝襯衫,讓洗衣店供不應求。然而,隨著休閒時尚抬頭、上班族不再需要工作穿西裝,以及免燙布料的發明,洗衣店的生意快速下滑。

(同場加映:洗衣店就只能洗衣嗎?去洗衣店喝一杯咖啡,成為新潮流

Rinse的共同創辦人韓裔美籍的James Joun,就從小在父母開的洗衣店長大。他後來就讀於常春藤名校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拿到哈佛大學MBA學位,並曾經服務於私募基金公司,走上了標準的白領高薪道路。

但或許是心中懷著創業夢,又或是命中註定,James從紐約搬回從小長大的舊金山,並與大學時期的好友Ajay Prakash一起尋找創業題目。

2013年的某一天早上,James走進他從小長大的洗衣店,卻沒有聽到他如此熟悉的洗衣機運轉聲。即便他的父母依然每天早上七點就開門營業,一路到晚上七點、一週六天,卻早已沒了往日那麼多的衣服要洗。那台養活他們一家人的洗衣機,就靜靜的閒置在店內的一角。

這件事給了James悵惘,也給了他靈感:他和Ajay想要運用過去的商業經驗,幫洗衣店找出活路。James熟悉洗衣店的營運模式,負責營運,而Ajay負責客戶服務。而他們決心要用科技改造「洗衣服」這門生意。

Rinse Founders
Rinse的2位共同創辦人,James Joun (左)、Ajay Prakash (右) Inc.

一門魔鬼藏在細節裡的生意

不管過去是否為西裝筆挺、坐領高薪,只要踏上創業一途,就只有捲起袖子、不怕髒活、累活的路。

James和Ajay第一步就是測試市場。他們首先從舊金山的三個郵遞區號開始(註:美國常用郵遞區號劃分細部的社區),並聯繫他們的朋友圈、人脈網絡來實驗他們的新構想——到府收衣服,清洗後送回。

洗衣店長大的James負責到客戶家取件。他開著車,從客戶家把裝著髒衣服的袋子送到他父母家的洗衣店,然後監督洗衣,最後送回。一開始,他們僅在星期三、星期日的晚上八點到十點提供服務。James自己捲起袖子,服務了頭300名客戶。

客戶肯定的回饋,堅定了他們走下去的決定。於是,他們在2013年底開始逐步增加服務區域,開始對外招聘取件人員,並從親朋好友、天使投資人那裡募款。

剛啟航一帆風順,越駛向湖中心才知道水有多深。

Ajay後來在接受《Inc》雜誌採訪時,坦言洗衣業是個「進入門檻很低,但要規模化障礙很高的生意。」

魔鬼,就藏在營運與執行裡。

通常投身洗衣業的新創有兩種模式,兩種都存在規模化的問題。

第一種是自建洗衣廠,確保服務品質。然而洗衣這門生意有很多無法被規模化,如燙衣服、摺衣服。即便請專業訓練的人處理,也頂多把時間減省一半。但一旦要規模化,就要再投資錢購買新的洗衣機、聘請更多的人手熨燙、摺衣,導致人事費用降不下來,能轉嫁到消費者的金額又有限。這也代表:這門生意不會因為規模化而帶來邊際成本降低而獲得更高的毛利,如軟體業一般。

Rinse則是採取第二種做法:與既有洗衣店合作,運用他們的閒置產能。但這在規模化上也充滿挑戰。由於洗衣店服務品質不一,也不一定在客戶需要的時候有閒置產能。所以一邊擴張的同時,還要確保客戶體驗的穩定,是最大的挑戰。

但洗衣業同時也是個低毛利的產業,唯有靠盡力提升毛利、規模化,才能建立起一個值得投資人青睞的規模企業,擺脫傳統家庭小店的模式。

頭已經「洗」下去的James和Ajay沒有選擇,必須正面迎向挑戰。

營運,決定了活下來或出局

有些生意的決勝因素在行銷,有些在產品。而洗衣業,則是在營運。

要讓洗衣事業能撐下去,第一要素是提升毛利。多數人第一直覺,是從人力費用下手。恰好Rinse成立不久,正是Uber如日中天之時。Uber與司機間的非僱傭關係,讓Uber省去了大筆健康保險、員工福利的費用,帶來零工經濟的崛起。一時之間,許多洗衣新創、家政類新創也都採取這種「平台模式」,取件員、家政員都不是正式員工,彼此間沒有雇傭關係。人員的優劣汰換主要靠顧客的評鑑系統。如曾經很受歡迎的家政類服務Homejoy就是箇中代表。

但James和Ajay並沒有這麼做。他們認為,每個上門的取件員都是代表了Rinse的服務品質,他們要確保這些人的服務都有水準之上。也因此,他們與每位聘用的取件員,都有僱傭關係。在法律上,他們得因此付出更多保險、福利等成本,但相對的,他們也能更系統化的管理、訓練這些員工。

rinse
Rinse

看起來吃虧的決定,最後反倒佔了便宜。正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採用僱傭方式聘用取件員,他們躲過了幾場風暴:Homejoy因為家政服務品質不穩定,客戶續用率低,而最後導致倒閉;加州法院認定Uber司機屬於僱傭關係,而造成Uber潛在成本大幅上升。

限縮收件與取件時間,則是Rinse另一個得以提升營運效率、降低成本的決策。

在當時,很多家政服務類的新創都是採取像Uber一樣「隨叫隨到」(On-demand)的模式。James和Ajay卻選擇將收件 、送件時間限制在每天晚上的八點到十點之間,一週七天。乍看之下,Rinse的服務沒有其他競爭者那麼彈性,但Ajay認為,隨叫隨到並不是最佳解法——特別是對非緊急需求的服務,如洗衣、打掃、倉儲等服務。反而,透過「快速排程」(smart scheduling),他們可以解決客戶的核心痛點,又將人力資源運用極大化。Rinse把收件、取件時間集中在晚上兩個小時,再透過他們優化取件員的交通路線,讓取件員每趟可以拜訪的客戶極大化、降低人事成本,擠出更多毛利。

洗衣業是個低毛利的產業,Rinse靠著優化營運環節,幸運地閃過了讓同業覆滅的地雷。2016年,曾融資高達1680萬美元的同業Washio倒閉,Rinse順勢收購的Washio的客戶名單,逐步擴張。

疫情衝擊乾洗生意,另闢蹊徑擴張規模

但2020年的新冠疫情,給洗衣業猝不及防的帶來沈重一擊。

當公司紛紛宣布在家工作、辦公室因疫情暫時關閉,人們不再需要著裝去公司上班、參加聚會,洗衣店的乾洗業務驟然降低。Rinse的乾洗的訂單大幅減少,合作的洗衣店也受到了衝擊。面對這場史無前例的衝擊,一向致力壓低成本、提升毛利的Rinse,也因為相對穩健的財務體質,沒有裁員(當時有360員工)。在還看不到乾洗市場回溫的跡象的時候,他們靠水洗市場撐了下來。

相較於乾洗洗的都是商務襯衫、禮服、西裝這種平常不好在家裡洗的衣服,水洗市場想解決的痛點,是一般家庭堆積如山的髒衣服。Rinse價格用袋計算:只要能塞進袋子裡的衣服都可以洗,不管重量,都算一個價格。透過訂閱制,請Rinse上門收衣服、洗衣服、摺衣服,最低一袋50美元。瞄準忙碌的沒時間洗衣服、摺衣服的高薪白領,以及新手爸媽家庭。

Rinse
Rinse

精打細算、財務體質穩健的Rinse不僅撐過疫情,還在疫情中逐步擴張。他們陸續收購了在芝加哥、洛杉磯、舊金山等地的同業新創公司,如今他們服務的地點已包含舊金山、紐約、洛杉磯、華盛頓特區、芝加哥、波士頓、聖荷西,及奧克蘭。

Rinse也拓展業務線,陸續推出Rinse For Business(與企業合作,由企業提供Rinse到辦公室取件洗衣的企業福利)、Rinse For Rentals(跟住宅大樓、公寓物業管理公司合作,提供取件洗衣服務),從更多面向慢慢拓展自己的規模。

隨著科技的進步,燙衣、摺衣都陸續出現自動化的機器,但多半還在原型階段、尚未能量產。一旦當這燙衣、摺衣都能自動化,對Rinse這類的洗衣業者而言,則將會是另一新時代的開始。

參考資料:
1.How I Built Resilience: Ajay Prakash and James Joun of Rinse
2.Is the $40 Billion Laundry Industry Ready for Reinvention? This Startup Is Betting on It
3.“On-demand” Isn’t Always in Demand
4.不敵疫情,曼哈頓最後的華人傳統洗衣店謝幕
5.華裔移民如何主導了美國的洗衣業
6.Rinse Acquires ButlerBox In Continued National Expansion
7.Reasons behind the failure of online laundry service app like Washio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創新拿鐵》Crystal 《創新拿鐵》Crystal

《創新拿鐵》 (Start Up Latte) 由作家、「夢想學校」創辦人王文華發起。分析全球的企業創新和新創公司,把他們的做法歸納成個人可應用的「創新能力」、「創業能力」、「職場能力」、「人生能力」。啟發讀者「四」項全能,打造拿鐵般濃郁、香醇的人生。
更多創新案例:https://startuplatte.com/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