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消息人士指出,由軟銀支持的前獨角獸Blinkit,已與食物外送巨頭Zomato達成全股票交易的收購協議。這筆交易金額估計會落在7億美元到7.5億美元間,兩家公司合併後,Zomato將取得Blinkit約10%的股份。
從一般的線上雜貨運送轉型到「快商務」領域
Blinkit的前身是Grofers,總部位於古爾岡,主要從事線上雜貨配送。公司創立於2013年12月,創辦人為Albinder Dhindsa和Saurabh Kumar,兩人是在Cambridge Systematics工作時互相認識。
為了解決雜貨配送行業的問題,他們決定一起創業,但在營運7年左右之後,Grofers在2021年8月尋求轉型,開始轉往講求短時間、小份量配送各類生鮮雜貨到消費者手上的「快商務」(Q-Commerce)領域,並將品牌名稱改為Blinkit。
Blinkit在各個城市設立許多「幕後店」(dark stores),這是一種為線上購物顧客配貨的店面,通常是利用閒置倉庫,來加速物流的運轉,其陳列方式與常規商店沒有差異,但不對外開放。
截至2021年11月,Blinkit已在印度30多個城市裡開展業務,更陸續在不同融資輪中,從軟銀、老虎環球和紅杉資本手上,籌集約7億美元的資金,總估值已正式超過10億美元。
轉往不同營運模式後,Blinkit需要克服諸如配送時間、倉儲點、距離等挑戰
根據《Bernstein》分析師的報告,印度在快商務領域是領先全球其他市場的,該國約有13%的線上雜貨店,都採用快商務的策略,而中國約7%,歐洲則只有3%。此外,若以印度6,200億美元的雜貨市場去估算,印度在快商務方面的增長空間很大,市場總收益(Total Available Market, TAM)約有450億美元。
根據《RedSeer》的說法,為了充分發揮快商務的潛力,公司需要將目光投向都市以外的地區,並發展自有品牌,以提高單位經濟的效益和利潤率。但是對Blinkit來說,要擴大業務規模並非易事。印度文化企業組織(Network of Indian Culture Enterprises, NICE)的執行長Vidhyashankar Sathyamurthi便說:「這種模式會使成本顯著增加,也需要一個更大的團隊。」
因為一般電商(E-Commerce)和快商務(Q-Commerce)在時間、運送即時性、商品數量更新速度、倉儲等面向都存有差異。舉例來說,一般電商送貨到家需要2至3個工作天、選擇在周圍城市設立倉儲點、日落後不配送商品、商品數量可能數小時更新一次。
但快商務講求10分鐘到貨、倉儲點頂多距離配送區域2公里遠、隨時隨地有需求就出發送貨、即時更新線上商品數量、沒有倉儲點設置的困擾。這也是為什麼自從Blinkit轉向即時交付後,就一直在縮減規模並尋找資金,更在今年早些時候,關閉了約40間幕後店,並暫停部分城市的業務,只為了能更專注在10分鐘到貨的運送服務上。
看準快商務的未來市場!即便併購讓Blinkit失去獨角獸地位,但雙方都認為1+1最終會大於2
即使印度的快商務市場已充滿競爭對手,這次的合併甚至讓Blinkit失去獨角獸地位。但根據Blinkit發布在官網的某篇新聞內容,公司對於快商務的未來發展相當樂觀。它曾表示:「我們相信快商務是未來的商業模式,我們的目標是確保客戶打開家裡的櫥櫃時,永遠有東西可以拿來使用,而那個產品也正是客人所需要的。」
現今印度的快商務市場變化快速,例如:Dunzo與Reliance Retail合作,並將幕後店和倉庫數量增加到200家、電子商務巨頭Flipkart也承諾朝90分鐘內送達的目標前進。即使是小規模的新創公司,也積極在這個領域深耕,例如Y Combinator支持的Zepto擁有100多家幕後店,每天可處理2,500次出貨。
而根據《Livemint》的報導,這次的併購對於Zomato來說,是一個加分大於減分的決定,因為在歷經收購Uber Eats失敗後,Zomato終於找到一個可以在「即時雜貨外送」(或者說是雜貨店)領域共同合作的夥伴。
本文授權轉載自《數位時代》,作者:黃彥琳,原文標題:市場商機大,Blinkit將電商獨角獸暫時放一邊,果斷轉型為快商務,責任編輯:傅珮晴
資料來源:techstory、techcrunch、livemint、indianexpress、scroll.in、blink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