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台積電、蘋果都在搶綠電,創投卻不看重綠電的創新程度?新創的機會其實有這三個

台積電、蘋果都在搶綠電,創投卻不看重綠電的創新程度?新創的機會其實有這三個
Freepik
分享
收藏

過去針對「創投投資」的議題,我們從創投角色與機構差異討論過策略性投資以及財務投資;也從生活型態的區隔討論過包含不同生活型態的新興創業;此外,特別針對產業層面,探討過關於農企業的發展以及投資展望。至於創投業者之所以參與事業投資,不外乎是該產業具有可期的發展前景,市場的需求以及產業存在缺口足以發展多元的新事業。過去幾年不論在國際與國內,綠能產業都是相對活絡的產業,基此,本文的目的主要觀察國內綠能產業的發展,以及其伴隨的投資情況,思索在此產業下創投業者的投資樣貌。

解除管制封印造就了國內綠能產業的活絡

當氣候變遷、節能減碳成為大眾認知時,能源轉型的議題逐漸受到各界重視,各國政府、企業紛紛投入綠能產業,以因應全球淨零排放(Net Zero)與環境、社會和企業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ESG)的要求。綠色能源(Green Energy)又稱潔淨能源、再生能源,對環境相對友善且低溫室氣體排放,能夠藉由大自然的循環來產生源源不絕的能源,簡單來說只要是不會造成環境污染的能源就是綠能,如太陽能、風能、水資源,以及地熱能。台灣98%能源仰賴進口,又為島國,電力需要自給自足無法跨國支援,政府以「綠能科技產業創新推動方案」帶領國內能源轉型,訂立2025再生能源佔比20%之目標。電業法修正解除了能源交易的束縛,促進了電業邁向公平交易、自由化的機制,也間接活絡了綠能投資的潛力。

創業投資業務與新興產業、政策性產業發展息息相關,在政策帶動之下,國內近年投入綠能產業之早期資金亦呈現成長趨勢,從2016年五件投資案件總計1,500萬美元投資額,到2020年已達39件總計超過3.49億美元投資。類別上包含較具產業歷史脈絡的太陽能、電池,以及較為新興的風力、電力設備、綠電共生等領域。

綠能數據
我國綠能投資情況。 台灣經濟研究院FINDIT研究團隊

綠能產業涵蓋甚廣,從政策扶植以及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在國內應用上比較著重在太陽能以及風力兩個區塊。而離岸風電應國外發展較早,相對的技術完整度以及整廠營運經歷完整,在國內的執行上會是由國外大廠來指導整體規劃,期盼從供應鏈角度上落地,以促進台灣相關業者的發展。在太陽能部分,台灣業者主導性相對較強,從上游的矽晶圓生產、中游太陽能電池與模組、下游系統與整廠設備,國內業者為支撐太陽能產業在國內自主發展的主角。此外,政策性的推波助瀾下,國內近年來也衍生了包含綠能交易、智能電網、儲能系統以及相關的應用服務新創。

綠能科技聯合研發計畫
科技部「綠能科技聯合研發計畫」 FINDIT提供

綠電發展與半導體等產業共生,未來幾年仍呈現供給不足趨勢

台灣的護國神山台積電,前年與丹麥能源大廠沃旭能源(Ørsted)簽訂十億瓦再生能源購買契約,除了尋求多元穩定的電力供給,也因應全球「RE100」等國際上對於大型企業的再生能源使用承諾。

蘋果(Apple)是台灣半導體、電子業重要的國際夥伴,也是對於碳中和、永續等議題相當重視的科技巨擎。蘋果不僅對於自身產品設立永續指標,對於上游的供應商,也必須承諾使用低碳材料、綠能使用、回收再生等要求。在蘋果「2021年環境進度報告」中明確設定與合作夥伴的再生能源要求,即使已經積極努力推動,但仍可以看見已承諾再生能源與實際投入運作間,尚有超過3.5GW的落差,可預見未來幾年綠能市場供給不足的態勢仍將維續。供給不足、需求成長,往往也就是創投業者將積極投入的市場。

免費訂閱【Meet 創新創業】電子報,掌握最新創業新聞及社群動態

蘋果供應鏈清潔能源
蘋果(Apple)供應鏈清潔能源進展。 FINDIT提供

「傍大塊」的綠能產業投資趨勢

國內在綠能投資量能上持續成長,卻也出現「傍大塊」的投資趨勢。所謂「傍大塊」,指得是投資標的或者募資上,有大型業內、投資機構作為領導業者(Lead Investor),帶領新事業的發展與主導資金募集。國內「傍大塊」綠能投資趨勢可以簡要區分為兩種型態:

1.大企業轉進主導的新創能源公司

許多大型企業面臨產業變遷、下游國際大廠的要求等,紛紛設立或者轉投資成立相關能源事業,除了可使未來再生能源需求上不受制於人,也可藉此機會促使集團經營領域更多元化。例如正崴旗下的森崴能源,投入包含太陽能、風力與水力與天然氣發電,成為本土綠電大戶。由太陽能板廠整併而成的聯合再生,除本業太陽能板的銷售,亦設立日曜能源投入再生能源電廠營運。在大企業主導下,更容易後續的資金募集、投資招募,也確保電廠的產出能夠快速獲取客戶。

2.大型金融機構為主要領投的募資方案

綠能產業在電廠建置部分,需要較大額度的初始資金,金管會在2019年開放人壽保險業者資金投入綠電,為綠能產業的發展引資發揮了相當大的效益。大型的金融機構成為綠電的主要領投人,國泰人壽算是國內較早投入綠電的大型金融機構,其與開陽能源合作投資麥寮天機太陽能廠、成立開泰能源,後有如台灣人壽、新光人壽、富邦人壽、三商美邦等持續的投入綠電產業。中租迪合更用創新的商業模式讓一般民眾可以成為綠電參與者,推出「中租全民電廠」方案,擴大由大企業帶領下,多元資金的綠能投入。

綠能投資下創投業者的投入與評估轉變

針對綠能產業的快速發展,創投業者自然不會缺席。許多創投管顧、創投基金更成立專項領域的綠能基金來進行相關投資。國富綠景是國內較早專精在綠能領域的創投業者,包含電動車、智慧儲能等領域。第一金創投則是國內官股行庫首家設立綠能產業基金的業者。後續如聯邦等也推出綠能產業相關的專項投資基金。國泰金為了投資綠電,特別投資設立兩間公司,一家為國壽與三井工程所合資的國泰電業SPV公司,一家由國壽、三井工程、開陽能源所合資的開泰能源SPV公司。國泰金表示,目前國泰電業已投資250座電廠,到年底前裝置容量200MW,總投資100億元,2025年目標翻倍。

創投業者投資必然會進行投資評估,針對投資評估上,依據產業特性亦需要做出調整。觀察綠能產業投資,創投業者評估準則特徵有以下幾點:

1.固定收益,捨棄高投資回報,降低風險

綠電很大一部分在於再生能源電廠的投資,電廠不像一般新創事業,其出場機制相對較有限(即較少以IPO等方式作為出場),通常創投業者投資一新創事業,一定期盼有一個可期的投資報酬。綠電的投資部分,相較一般投資案,更會著重在短期即可出現的固定收益,捨棄投資獨角獸等一案抵十案的爆發性,而以固定回報為投資獲利,另外一方面,也降低了投資風險。

2.企業形象與社會責任等非獲益評估

在政策面要求用電大戶一定比例的再生能源使用下,使的許多用電大戶也同時投資綠能創投基金。一方面自身用電符合規範,另一方面也能獲取投資收益,更大的獲益,在於獲得企業形象以及消費者認同。由於國內證交所明確要求上市公司在編製與申報CSR(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必須跟隨世界浪潮,納入ESG資訊揭露。綠能投資提供大企業更簡單並且有效益的ESG評價,因此,上市公司在綠能產業的投資相較於投資回報,會看重企業形象與社會責任的提升。

business-talks-conference-table
Freepik

3.財務評估重於技術、商業評估

通常對於新興產業,投資評估上會相對重視技術發展的可行性,或者商業模式創新的發展。綠能產業相對之下,其應用以及需求端其實是一個相對傳統以及無變動的市場(機會出現受惠於環境變遷以及政策法規改變,產生的綠電基本上還是替代性產品的市場)。因此,綠能產業的投資評估上,反而呈現財務評估比重高於技術、商業模式的現象。電廠就不用多說,基本上售電加上價差補助就是收益流,多少瓦的發電量獲取多少的營收,再回推建置(電廠)、設備系統的資本投入,哪些一次性購買,哪些設備或系統要用租賃方案,都需要經營團隊有系統的財務估算。縱使綠能產業中也會有許多偏向上游的如儲能設備、機電甚至電池領域的新創,但在後端採購量能可以估算之下,投資評估除了需要技術可行性、商業規模能力的評價,財務面的評估依然是其能夠獲得投資的要因。

綠能業者應思考自身優勢特性,尋找適切投資

相較於大型案場、種電或綠電共生場域的新興發展與投資,國內近年在軟體人才厚植下,可以發現更多中小型新創事業,是由工程師團隊組建而成,著眼於綠能與電網的相關軟體應用,諸如EMS(能源管理系統,Energy Management System)、BMS(電池管理系統,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以及IoT/AIot(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人工智慧電網,AI&IoT)等。此類型的創業相對上,較不需要初期大量資本,設備與硬體的早期投入較低,更加依賴的是人力資本的整合應用,也因此在新創中更加容易出現,此也反映出許多新創開發系統應用,可盼補足綠電產業中設備或者硬體大廠的弱項。

致於這類基於綠電硬體上所衍生的軟體開發、系統開發業者,觀察後發現有幾個關鍵點需要設定與完成:

1.創建與硬體、設備或者案場業者的Demo Site(示範點)

軟體開發、系統開發型態的業者,勢必需要透過場域做整體性的驗證。從概念、架構到串接相關設備(電池模組、機電設備、充電樁、儲能設備等),團隊自身範圍內可以完成軟體設計開發,並且利用小型、單件設備做雛形測試,但應用上不論是微電網、小型發電、儲能與充電設備,必然都面臨需要與綠電的既有業者進行實地測試。因此,與現有(通常也都是中大型業者)建立合作網絡並且完成示範點,成為此類新創一個重要里程碑。

2.從專案營運開始,面對業務模式的轉型

完成示範點建立,與綠電業者有過系統、產品測試後,順利的話,下一步通常是專案或者專案中的限制規模測試訂單。能夠開啟專案獲得訂單(重要的是開始有收入)是個關鍵指標,但同時新創需要在此間段開始思考未來的業務模式。自身是否有能力同時開啟多個專案並且執行?系統開發與示範場域測試,對此領域新創很常是由創辦人與核心工程師來執行,當場域專案開始變多,在基礎系統架構不變下,需要開始組建能夠與業者、工程師團隊溝通的專案人員,這時不僅考驗團隊管理能力,也是團隊業務人力、專案管理人力的挑戰。

綠能產業團隊
Freepik

3.商業模式的測試確認與產業競合作關係

近期調研以及拜訪了許多綠能領域的新事業、傳統機電業者,觀察到綠電領域中軟體新創面臨詭譎的競合網絡。許多機電大廠、綠能業者,雖然目前主要獲利以及業務,多是大型設備、整場開發,但自身也都了解到相關EMS等系統的需求,對於軟體、系統設計上,很可能一方面與小型業者、新創業者合作,同時也在培育內部軟體團隊的成型。對單獨系統開發的新創,除了需要加速系統開發、Demo Site驗證,也要快速調整營運模式。不論是綁定特定的大廠合作、產品服務加上技術授權,乃至於跟系統整合業者的Bundle。確立自己的商業模式以及關鍵通路,才能讓團隊在複雜的多元競合下持續生存。

速度與彈性一直都是新創相對於大型組織的優勢,在綠能產業中,軟體開發、系統開發的新事業,更會需要巧妙運用速度與彈性,操作(Manipulate)出事業的發展空間,槓桿(Leverage)出事業的資源整合能力。往好處看,正因為整體綠能的需求強勁、成長可期,帶動相關既有業者有營收與獲利的成長,才能創造出了綠能業者對於相關新創的業務合作空間、投資機會以及併購的可能性。

產業的興起有許多形成的要素與背景,不可諱言,綠能產業的興起與發展是未來五到十年內可期的趨勢。資金對於一個尚處於供不應求的市場,持續的投入是顯見的表徵。唯有更多的技術發展,不論是儲能設備等硬體或者能源管理相關的軟體研發,才能正向地轉動綠能產業的持續發展與革新,而持續的綠能產業新創出現,配合產業步調的營運成長,亦將吸納更多的創投與產業資金投入。

本文授權轉載自《FINDIT》,作者:林冠仲,原文標題:【新創園地專欄-林冠仲】觀察綠能產業下的創投投資樣貌

注釋

1.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8/8/13,「能源轉型,打造綠能科技島—綠能科技產業創新推動方案」,資料來源: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f0c0d485-a977-40cc-aeab-5e19e210fd85
2.林欣頤,2021/9/28,「《電業法》修正上路5年 律師:成功推動綠電交易投入自由市場」,資料來源: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20210928/NLJDJPFCONCI7EOJQLHQOLTAHE/
3.簡淑綺,2021/8/30,「政策加持 綠能投資強強滾」,資料來源:https://findit.org.tw/researchPageV2.aspx?pageId=1811
4.「綠能科技聯合研發計畫」再生能源點亮創能、儲能應用大未來,天下雜誌,資料來源: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4845
5.陳映璇,2020/7/9,「全球規模最大!台積電買920MW離岸風場綠電,找上丹麥風電龍頭簽約20年」,數位時代,資料來源: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8408/tsmc-orsted-sign-ppa
6.蘋果2021年進度報告,page74,資料來源:https://www.apple.com/tw/supplier-responsibility/pdf/Apple_SR_2021_Progress_Report.pdf
7.彭偵伶,2019/11/6,「壽險錢進綠電 金管會准了」,工商時報,資料來源:https://ctee.com.tw/news/insurance/169898.html
8.王之杰,2020/9/2,「護國綠電新屏障」,今周刊,資料來源: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15/post/202009020025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FINDIT》林冠仲 《FINDIT》林冠仲

FINDIT 臺灣新創資訊平台》,由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委託台灣經濟研究院精心打造的早期資金資訊平台,內容涵蓋資料庫、焦點報導、領域研究、募資資源與活動快訊。FINDIT是新創企業與早期投資者的好夥伴,帶您發現趨勢、看見未來

Findit FacebookFindit平台Findit E-mail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