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看美國電影的人,肯定會留意到電影裡面常出現的一種情節——幾位主角跳上一台車,展開一場意想不到的公路旅行。由於美國幅員廣闊,光一個德州,面積就有台灣的19倍大,因此開著車、聽著音樂,成為體驗美式休閒生活最道地的方式。
「公路旅行就是要享受行車的過程,」美國新創Hearhere創辦人Woody Sears說道,許多人行經各個城市時,可能會對當地產生種種好奇,如「不知道這個小鎮是怎麼來的?」、「那座山是以誰的名字命名的?」等等,但沿途的路牌除了小鎮名,無法再為大眾提供更多資訊,只能走馬看花地路過。
對此,Sears成立公司Hearhere,打造一款結合GPS的手機APP,在使用者開車時,根據其所在位置推送一則3~5分鐘的聲音故事,除了介紹行經地區的歷史及自然景觀外,也可聽到當地體育、音樂等不同領域的故事。自2020年8月推出後,已累積超過10萬名美國用戶。
疫情間仍有超過1億人開車上路,HearHere讓旅行者漫長路途不再無聊
隨著海外旅行因新冠狀病毒(COVID-19)受阻,公路旅行變成愈來愈受歡迎選擇。根據美國汽車協會(AAA)統計,去年12月至1月春假期間,儘管當時汽油價格為每加侖1.25美元,仍有超過1億人利用汽車出行、前往目的地。
本身就是公路旅行愛好者的Sears發現,「在開車時,我們能做的事情有限,沒辦法像在家中一樣,隨時隨地就能透過手機、書本,閱覽各地的歷史,」但相對的,聽覺成為旅途中最重要的感官,「既然沒事做,何不聽聽當地的歷史故事,一次一英里了解周遭環境。」
在使用者準備上路時,開啟手機上的HearHere APP,其GPS系統,便會根據所經地點,自動播放相關故事,故事主題包含歷史、體育、文化、音樂、神話、地質介紹等,也有不少旅遊推薦,如冰川國家公園的9個最佳住宿地點等。當音檔播送完畢後,系統會再次偵測所在位置,放送下一則故事。
Sears說明,HearHere APP會在Google Maps為使用者導航時,暫停發聲,待導航指令講述完畢,便會立即延續前面的故事進度。
對於擁有豐富公路旅行經驗的人來說,或許會擔心若多次行經相同路線,該怎麼辦?Sears表示:「HearHere會記錄使用者的聆聽紀錄,自動推送尚未聽過的故事。」由此,可想見HearHere需仰賴多麼龐大的聲音故事庫。
奧斯卡最佳導演也成為投資人!HearHere有何魅力?
HearHere的所有聲音故事皆為團隊自產,目前已製作超過8,800個故事。內容團隊聚集了多年的旅行家、新聞記者與編輯、歷史和地理研究人員,經過一系列的資料蒐集、腳本撰寫、錄音、剪輯,描繪出在歷史書、遊客指南中難以窺探到的畫面。
特別的是,HearHere邀請眾多名人為其故事配音,包含奧斯卡最佳導演Kevin Costner、前洛杉磯湖人隊教練Phil Jackson、滾石樂隊鍵盤手Chuck Leavell等。
Costner說道:「HearHere報導了美國的過去,其中更涉及應該被人們牢記的歷史悲劇,如印地安人們流離失所、非裔美國人的待遇等。」他強調,HearHere的內容團隊重視故事的真實性及平衡報導,每則故事都會經過查證。因為認同HearHere理念,Costner在多次為他們撰寫故事後,於2020年便以聯合創辦人及投資者的身分加入HearHere團隊。
以每年訂閱服務費營利,HearHere募資拓展離線收聽功能
HearHere目前主要產出美國本土境內故事,使用者可免費下載APP,但僅有5次的故事收聽上限,若想要聽到更多內容,便需要支付每年36元美金的訂閱服務費。今年預計推出Android版本,並且製作阿拉斯加及夏威夷等地的故事。
華盛頓郵報旅遊專職撰稿人Natalie Compton分享使用HearHere的心得,「我和爸爸跳上麵包車開進山裡,聽到的第一個故事是關於我的家鄉佛雷斯諾(位於美國加州),」從APP中,她了解到原來家鄉的命名來自一個西班牙語單字「白蠟樹」,因為這座城市到處都種著白蠟樹,「在過去幾十年,我從未了解到這一點,對家鄉有了更多的認識。」
另一則關於二戰期間監禁日裔美國人的故事,也開啟了她與父親間從未談過的話題——父親以前工作的建築,曾是1940年代日裔美國人拘留營的一部分,「沒有HearHere,我大概永遠都不會知道。」
創辦人Sears回應,希望HearHere能讓平淡無奇的家庭旅遊,變成一堂難得的歷史課,也促進親子間具教育性的對話,「讓孩子們的注意力從3C產品中轉移。」此外,用戶不一定要坐在車裡才能使用APP,透過火車、公車等大眾運輸工具移動時,也可聽故事。
不過,Compton也提及,一旦開往山路,手機連接不到網路,將無法繼續聆聽故事。
日前,HearHere宣布完成320萬美元的種子輪募資。由RV和戶外零售商Camping World領投。Sears表示,未來將以這筆資金擴展離線收聽功能,並與Camping World旗下最大房車車主組織Good Sam Club合作推廣服務。
資料來源:TechCrunch、Forbes、Southern Living、The Washington Post、Hear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