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2021 Meet Taipei】偏鄉等於沒機會?4位創業家用行動證明:「回家」是一條可以選擇的路

【2021 Meet Taipei】偏鄉等於沒機會?4位創業家用行動證明:「回家」是一條可以選擇的路
江翊柔攝影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AAMA台北搖籃計畫與創業者共創平台於2021 Meet Taipei第3天展期舉辦「地方創生的機會與挑戰」活動,邀請4位地方創生創業家分享推動在地活化的作法與心路歷程。

地方創生
地方創生最終場次-「返鄉迴游 聚會創生能量」,由小島裡文化營運總監游智維主持(右),達興山號創辦人謝榕佳(中)、環山亞筑負責人楊文廣(左)與談。 江翊柔攝影

大數據也能應用在地方創生!何培鈞打造「亞洲創生數位匯流中心」,與各地團隊共創支持系統

「數位科技是連接竹山到全世界的最後一哩路。」大學甫畢業就投入地方創生,天空的院子、小鎮文創負責人何培鈞分享15年在南投縣竹山鄉的創業經驗。

何培鈞在竹山鄉開民宿也開餐廳,營業會用到的資源全由在地提供,例如,以當地農作物作為料理食材、將竹子用於建材或製作手工藝品等,透過和當地商家、農家與編織師傅合作,何培鈞成功帶起地方經濟同時順利保存竹山的傳統文化。

天空的院子創辦人何培鈞
天空的院子創辦人何培鈞在南投縣竹山鄉創業,民宿與餐廳的用材全來自當地。 江翊柔攝影

近年來,他以竹山為起點打造「亞洲創生數位匯流中心」,希望「讓全世界的人都成為竹山人」。

何培鈞說,地方創生不該是勞力密集的產業,亞洲創生數位匯流中心想做的就是將在地人口、永續發展指標等資料數位化,並發行數位身分證與數位足跡,最終結合區塊鏈串連北中南東、離島各地的團隊,共同打造地方創生的支持系統。

回家是為了守護它,陳偉誠靠創業喚起對湖口人對家鄉的眷戀

「回家有沒有頭路(工作)可以做?」是許多返鄉青年心中最大的疑問,木酢達人創辦人陳偉誠說,他們想要讓年輕人知道,回家也是一條可以選擇的路。

木酢達人是新竹縣湖口鄉的地方團隊,由5位返鄉青年創辦。他們運用廢柴建家具、做教育、也推動循環經濟。

陳偉誠分享,在收集廢柴的過程中,其實牽涉到了很廣泛的林木業,不光是將木頭加工成商品,從照護樹木的樹藝師、樹醫生,到回收木材需要的拖吊、剖材、乾燥、研磨、上漆等產業,也都是他們的合作對象。

「我們把生態系串聯起來,原本快要散掉的產業又聚集起來。」夕陽產業因為陳偉誠的創業而有了新生命,同時創造了許多就業機會,木酢達人希望在湖口鄉樹立起返鄉典範,帶動更多年輕人回家深耕。

木酢達人陳偉誠
木酢達人陳偉誠說,回鄉創業是為了記住、珍惜對家鄉的感動。 江翊柔攝影

培養在地認同、促進互動關係,這兩位青年為南迴地區注入全新創生量能

板橋人謝榕佳婚後和排灣族老公回到台東創業,在大武山下創辦了「達興山號」品牌,提供選物、餐飲、部落巡禮等服務。

很多人會有「在部落或偏鄉生活沒有出息」的迷思,但對謝榕佳來說,東部的土地和山脈也是「家」的一部分,選擇到台東創業是想讓兒女從小就在部落紮根、培養對排灣族與原住民文化的認同感,讓在地人可以留在自己成長的家鄉。

達興山號創辦人謝榕佳
達興山號創辦人謝榕佳穿著部落傳統服飾參加活動,希望讓大家認識排灣族的魅力。 江翊柔攝影

在南迴地段的另一位創業家是環山亞筑民宿的負責人楊文廣,則是希望可以讓外地人融入在地的生活方式。

「台東的土很黏,」楊文廣表示,和其他縣市因工作而定居的生活模式不同,來台東進駐的人們都是先愛上這裡的生活方式,才決定在台東就業。

原先為設計師的楊文廣近年來規劃了「設計師游牧計畫」,由環山亞筑提供住宿及飲食,徵選外地設計師到太麻里駐點創作。他發現當地居民會像對待家人般接待這些設計師、也有部分的創作者在計畫結束後繼續留在當地創作,為太麻里鄉與外地建立了良好的互動關係。

環山雅筑負責人楊文廣
環山雅筑除了結合在地特色推動創生外,也提供年輕人在台東就業的機會。 江翊柔攝影

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總結道,地方創生是在地永續發展很重要的一環,他也鼓勵大家走出都市,到各個創生部落實際走訪,「只有親自去腳踏土地,才能真正體會在地給予的感動。」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江翊柔 創業小聚特約編輯 江翊柔

22歲,法律系,喜歡貓咪、電影和曬太陽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