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在Kickstarter上誕生了一個群眾募資的超新星,僅僅以大學生的年紀,就創下了當時台灣破紀錄募資額的紀錄——他們是FLUX,從3D列印起家的五人大學生團隊,引發了maker和創業圈的轟動;時隔7年後,他們並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反而是推出更多產品,也逐漸從3D列印機做到更偏向工業等級的雷射雕刻和雷射切割機。
「我們今年將推出的雷射切割機HEXA,就是為了滿足客戶們更專業的需求。」FLUX創辦人柯軒恩(Simon)道出今年的新產品的同時,也宣布了FLUX未來在打造生態系方面的願景。
從3D列印到雷射切割,服務對象從來沒變過
2014年,室友游雋仁的一台3D印表機將引起了柯軒恩的興趣,更讓他一頭栽進了創業圈。由於當時玩3D列印的門檻很高,柯軒恩和室友合力透過整合3D列印的軟硬體,就是為了降低大眾與maker的進入門檻;該年的募資案在9月推出後,他們更錄取矽谷天使投資人SVT Angel計畫,很快地就在Kickstarter上以164萬美元(約台幣5,224萬元 )創下了台灣團隊集資最高金額的紀錄,為自己的創業之路寫下亮眼的第一筆紀錄。
儘管後續遇上出貨延遲、對製程不熟悉等挑戰,但是FLUX並沒有退縮,吸取經驗後卻越挫越勇,陸續推出了Delta+、桌上型雷射雕刻機Beambox、更輕巧的雷射雕刻機beamo和功能更強的Beambox Pro,今年更將進軍到雷射切割機的領域,推出功能更強大的HEXA。
隨著產品的迭代更新,柯軒恩表示雖然主打的客戶看似逐漸從一般消費者轉向ODM或OEM廠商,但是其實一直以來FLUX提供的服務對象都沒有變過,「我們認為我們是一個2P(Professional,專業人士)的營運模式,舉凡從一般消費者、個人設計工作室、建築模型事務所到代工設計廠商,只要會用到3D列印或雷射雕刻與切割的人,都在我們服務的範圍內。」柯軒恩解釋,2C到2B比較像是一個光譜分佈,FLUX每一次推出新產品都是為了客戶的需求而設計的,可以說不同的機器,解決的是不同的使用場景。
HEXA主打切割功能,滿足職人的量產需求
自2017年推出Beambox跨足雷射雕刻領域後,客戶們也提出他們更多的需求,FLUX隨之推出了beamo、Beambox、Beambox Pro等產品,2020年整年度的營業額更比2019年成長了三倍之多,「不過我們的beamo、Beambox、Beambox Pro分別是30、40、50W(瓦數)的雷射管,用於雕刻是足夠的,但是對切割來說就會非常吃力,如果說客戶想要量產,這樣的瓦數能量也稍嫌不足,所以才會推出這款HEXA。」
HEXA的雷射管高功率提升到60W,雕刻速度因此最多可以快到三倍,切割用途則至少可以提升20%的速度。除了性能上的提升,HEXA也加大了33%的工作區域,希望盡可能滿足客戶的使用需求,「其實雷射管的瓦數如過越大,機器就會越大台,所以我們在功率與機器尺寸之間必須取捨,而考量到使用情景,我們沒有把機器的深度設計得太深,到機器裡面拿成品時,人才不會太過費力。」柯軒恩表示,從基本的雷射雕刻與切割,到小規模但少量多樣的打樣設計,乃至客製化的飾品製作,都很適合HEXA作業。
給了PS5,也要賣遊戲
由於過去就是軟硬體整合創業,這款HEXA也同樣適用於Beam Studio的軟體應用,而這也透露出FLUX對於未來的計畫與想像。
從第一款Delta到現在的HEXA,都是FLUX應客戶需求而催生的產品,但是客戶的需求只會越來越大,難道FLUX就只能每年推出更強大的機器嗎?「我們也想過這個問題,其實我們明年計畫的是增強我們的軟體服務。」柯軒恩自信地道出明年的計畫。
雖然FLUX主打工作室或代工廠等專業客戶,但是他們並沒有忘記仍有許多因為興趣而購入機器的maker們,因此預計會推出一個彙集了模板與現成圖檔的線上付費市集,讓不擅長使用雷射雕刻機與雷射切割機創作圖案的人,也能快速設計出好看的圖案,「這就好像你賣了PS5給別人,但總也要賣個遊戲機,他才能玩啊。」柯軒恩笑著說,這就是為一般消費者提供的更友善的入場券。
創業七年,從群眾募資到現在創造了穩定的顧客與營收,柯軒恩直言隨著團隊成員的快速增加,工作重心漸漸從親自參與的那份創業的熱情,轉換到著重品牌的使命與願景,以及與所有團隊成員溝通核心價值這件事情,例如除了要對支持我們的客戶負責,也要對一起工作的同仁負責的責任感,經營思維也從「專注提供好商品」轉變成「提供好服務」、再從「提供好服務」轉變成「提供好體驗」的思維。
隨著各項軟硬體服務的推出,FLUX表示明年會有不同的新機推出,將不同於以往的雕刻機和切割機的定位以完善maker的生態圈,FLUX也將繼續雕刻屬於自己的創業夢。

騎車、拍照、寫寫稿。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vincent.tseng@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