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工程師不足、數位轉型需求加劇,無程式碼時代如何為企業帶來新氣象?

陳君毅
陳君毅 2021-10-02
feature picture
unsplash cc by raeng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程式設計的未來,就是不用寫程式(The future of coding is no coding at all.)。」程式碼託管平台GitHub前執行長克里斯・汪斯崔斯(Chris Wanstrath),在2017年度開發者大會GitHub Universe上提出他對未來的預測。

發展已有一段時間,在疫情期間又加快步調的Low-Code/No-Code(低程式碼/無程式碼)趨勢,正在加速汪斯崔斯的預測落地。

崛起中的Low-Code/No-Code是什麼?

顧名思義,Low-Code的意思就是使用「較少的程式碼」進行開發,像是利用圖像化的使用者介面(UI),以及點擊、拖拉、選單等直覺、簡易的操作方式,取代部分程式碼的撰寫;No-Code則是更進一步,在「不需要寫任何一行程式碼」的狀況下,開發應用工具。

如同源自全錄(Xerox),由蘋果、微軟推而廣之的視窗介面、滑鼠點選、物件導向等功能,促成了個人電腦的普及化。當寫程式也能夠變得更簡單,甚至徹底擺脫程式碼,這不但代表開發的門檻將巨幅降低,也將讓更多非資訊背景的人都能投入其中,成為「平民開發者(Citizen Developer)」。

從尖端到應用,本就是科技發展的路徑之一。Low-Code/No-Code的崛起,除了凸顯出技術以簡馭繁的必然性之外,另一個更迫切的原因是:科技深入生活的各角落,各行各業都在數位轉型,工程師、開發者不夠用了

微軟_詹宗翰
台灣微軟Business Applications事業部資深產品行銷協理詹宗翰表示,「以前不會寫程式,開發好像離你很遙遠,Low-Code/No-Code讓門檻愈來愈低,開發已經是所有人的事情。」 蔡仁譯攝影

特別是疫情來襲,全球企業無論有無準備,都必須在短期間展開遠端工作模式,將一切流程數位化。美國勞工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美國就有140萬個電腦科學相關的職位無法被滿足。

在台灣,程式人才短缺的狀況,只會日益嚴重。專攻No-Code企業決策AI技術平台的Synergies(訊能集思智能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張宗堯觀察,「很多公司根本沒有IT(資訊科技人才),只有負責修電腦的MIS(資訊管理系統)部門,老實說要做到數位轉型,或是去開發、創造是很困難的。」

在技術開發需求飛漲、相關人才卻供不應求的狀況下,Low-Code/No-Code就算稱不上靈丹妙藥,至少可以即時派上用場,還可以提供企業一個更務實的選項:降低成本,包括人才面和產品面。

紙本202110_no-code浪潮
資料來源:微軟企業副總裁Charles Lamanna 數位時代

過往企業有導入新資訊系統的需求時,只有2種選擇:自行開發,或是選購現成的軟體。《哈佛商業評論(Harvarrd Business Review)》網站在2021年一篇名為〈When Low-Code/No-Code Development Works — and When It Doesn't〉文章中,將前者形容為合身、昂貴的「訂製服」;後者則是價格較低,但版型僅少數幾種的「開架服飾」。

由企業內部工程師來打造當然最符合需求,但必須投入較高成本;選購現成軟體也許成本較低,卻未必貼合企業需求,說不定還得派人或花錢修改。

延伸閱讀:非IT人員也能開發程式!降低使用者門檻的LCAP是什麼?將如何攪動企業IT資源分配?

現在企業有了第3種選擇:利用Low-Code/No-Code平台進行開發,既能符合需求,成本也相對低廉。 根據No-Code App開發平台Bubble在2020年公布的調查,比起傳統內部工程師自行開發的模式,使用Low-Code/No-Code工具的開發速度快了4.6倍,企業領導人對於成本降低也有近5倍的滿意度。

必須強調的是,Low-Code/No-Code跟雲端一樣,是一個概念,而不是產業別。Low-Code/No-Code開發平台或工具才能畫分到具體的類別裡,其中又可以根據不同的領域做切分:製作網頁的WebFlow、工作流程自動化的Zapier、資料庫管理的Airtable、ERP(企業資源規畫)應用的Zoho……,可以說,幾乎各領域都能找到對應的Low-Code/No-Code平台或工具,共通點就是不需要撰寫程式碼,或是僅需具備一些基礎邏輯概念,就能簡單上手。

「程式麻瓜」激發創新,由下而上驅動轉型

究竟Low-Code/No-Code是未來式,還是現在進行式?

研調機構Gartner(顧能)在2019年發布一份關於Low-Code應用開發平台的報告預測,距今僅剩3年的時間裡,「到了2024年,65%的應用將會使用Low-Code平台開發。」

張宗堯也指出,「結合大數據與AI,Low-Code/No-Code的轉型很迫切,企業如果跟不上,在後疫情時代會被淘汰。」他以台灣最強的製造業為例,當中國、美國不斷加碼投資相關領域的Low-Code/No-Code應用,台灣企業也應該審慎考慮,「要提升良率,有沒有『經驗』之外更有力的數據,而且第一線人員都有辦法做到?」他提到國內吃下蘋果iPhone訂單的蘋概股,也利用Synergies的產品,讓產線上的工作人員能夠匯入機台數據,快速找出問題癥結點,確保機台的運作,保持良率競爭力。

張宗堯_Synergies執行長_2021_08_20_蔡仁譯攝-13
Synergies創辦人張宗堯認為,「企業要結合大數據與AI,Low-Code/No-Code轉型是很迫切的,如果跟不上,在後疫情時代會被淘汰。」 蔡仁譯攝影

值得關注的是,相較於企業從上而下制定的數位轉型政策,講求從使用者需求出發的Low-Code/No-Code概念,反而有機會驅動由下而上的組織或流程數位轉型。每當工作者在日常業務中遭遇難題,嘗試利用Low-Code/No-Code工具自行找出解決之道後,不但有機會與同事分享、拓展到更多部門,甚至可能進一步成為公司的標準作業流程。

從這個角度看,企業更應該鼓勵員工自由運用Low-Code/No-Code工具,既解決眼前困難,也可用於內部創新。台灣微軟Business Applications事業部資深產品行銷協理詹宗翰就分享了一個案例:知名瑞典家具業者設有空間規畫師的服務,但沒有預訂系統,常有消費者撲空。第一線人員利用微軟的Low-Code工具開發了預訂系統,小規模地在店內測試,解決了這個問題。

該公司後續還導入顧問服務,在預訂系統上串接公司ERP(企業資源規畫)系統,讓空間規畫師還能同步看到店內備料的庫存。這就是從小到大、從個人到公司、從底層往上,最好的數位轉型案例。

延伸閱讀:【簡立峰專欄】Low-Code / No-Code時代來臨,寫程式還是人才標配嗎?

紙本10月_LCAP VS RPA
資料來源:記者整理 數位時代

凡事都有利弊,企業在跟上Low-Code/No-Code趨勢的同時,也應該提前理解相關的潛在管理風險。

最常見的就是Shadow IT(影子IT)問題,指的是組織內部的資訊系統是由IT部門以外的人所訂定規格和部署,沒有得到正式核可。講得簡單一點,假設一般員工自行開發的工具或應用,受到部門採用,萬一該員工離職,沒人知道怎麼改動、支援這些工具,恐將增添IT部門後續的維護困難。

比較好的管理模式是建立完整的監管流程,或者是由平民開發者與IT共同開發:亦即使用者自行開發80%後,交給IT來做後續處理;或是讓使用者透過圖形化工具拉出需求,再委請IT開發。

還有一種作法就是盡可能鼓勵更多人使用,「當學的人、用的人多,就不怕人員離職後發生問題。」詹宗翰說,要在組織內推廣Low-Code/No-Code,除了企業文化要轉變之外,他也建議每個團隊找出一個Champion(領導者),「這個角色很重要,要樂於分享、心態開放、願意學習,也能成為其他人遇到問題時的求助對象。」

善用數位工具,已成職場必備技能

隨著Low-Code/No-Code日漸普及,誰最該關注這股趨勢?是過往憑藉寫程式享有競爭優勢、領取高薪的工程師?還是一般非技術背景的工作者,也要自我成長、重新學習成為「平民開發者」?

針對工程師,初階工作確實可能漸漸被取代,但高階人才依舊搶手,畢竟他們就是Low-Code/No-Code工具的開發者,重要性只會有增無減。

至於對非技術背景的工作者,不管是否採用Low-Code/No-Code工具、是否掛上平民開發者頭銜,使用數位工具勢必成為職場必備技能。就像以前要特別找會操作Office的人,現在已經是普及化的技能。

coding_ai-blur-codes-577585.jpg
相較於企業從上而下制定的數位轉型政策,講求從使用者需求出發的Low-Code/No-Code概念,反而有機會驅動由下而上的組織或流程數位轉型 Pexels

更進階來說,使用數位工具的能力,還有機會帶來職涯轉變。詹宗翰提到,倫敦某機場的一名保全人員,工作內容之一是請旅客填寫紙本問卷,還要隨旅客國籍提供不同語系版本,為了簡化工作,他把整個流程(從填寫到資料彙整)數位化,現在已調到IT部門,「而他就是會Excel而已。」

不管大企業或小公司、無論工程師或一般工作者,都將受到Low-Code/No-Code發展趨勢的影響,進入不用寫程式的時代,你做好準備了嗎?

本文授權轉載自《數位時代》,作者:陳君毅,原文標題:無程式碼時代來了!工程師不足、數位轉型需求加劇,企業如何找到「快解方」?,責任編輯:吳佩臻、張庭銉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陳君毅 陳君毅

《數位時代》主編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