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疫情加速全球智慧醫療發展!比翼生醫創投陳彥諭:從醫院創投模式,才能結合台灣的醫療和ICT優勢

feature picture
比翼生醫創投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全球在新冠疫情風暴席捲下,各大產業叫苦連天,但生技產業反而受到市場關注,發展逆勢推升、獨領風騷,連帶投資量能爆發。根據美國醫療新創加速器RockHealth的統計,2020年美國數位醫療投資額來到146億美金,創下歷史新高,時序推移至今年,光上半年投資額高達147億,超越去年整年的表現。其中,又以生物製藥、智慧醫療、遠距醫療、心理健康為投資大宗。

視角轉向防疫有成的台灣,生醫產業大趨勢與國際無異。今年年初,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簡稱生策會)舉辦年會,以整合跨域資源,集中火力發展生醫新創為主旋律,更進一步期盼協助新創進軍海外市場。當產、官、學界目標一致時,如何串聯各領域優勢,並洞悉市場,理解市場痛點何在,便成為關鍵問題。

成立於2018年的比翼生醫創投(BE Health Ventures)致力於橋接台灣頂尖醫療實力,和台灣揚名國際的資通訊科技ICT產業,組成生醫新創國家隊,協助團隊以市場需求出發,找尋具發展空間的智慧醫療立基點。截至目前比翼生醫創投已輔導72組初早期新創團隊,總募資額來到8千萬美元。比翼除了對內匯集產業動能外,更積極對外尋求國際合作機會,欲將台灣打造成國際生醫團隊進入亞洲市場的門戶(gateway),讓世界看見台灣生醫潛力。

BE Health Ventures.png
BE Health Ventures

要想得到醫院支持,領導人的思維是驅力

「比翼生醫和醫院合作成立全台第一檔『醫院創投(Hospital VC)』,讓我們擁有特殊的地位。」比翼生醫創投執行董事陳彥諭解釋,不同於台灣,美國的醫院創投風氣盛行,以全美第一的梅奧醫院(Mayo Clinic)為例,梅奧早在2013年便成立加速器,串連擁有醫院、投資人和開發技術的團隊,加速技術應用和商業化的節奏, 反觀台灣的白色巨塔生態較保守封閉,過去大多投資案來自藥廠、大企業或國發基金,院方主動出擊的案例極少。

當比翼獲得秀傳直接投資和北醫共同投資的身份,讓創投得以助新創進入醫院進行臨床試驗,激盪出新技術,並驅動醫療體系內部轉型。「比翼重視新創早期概念性驗證(POC)階段,有了院方資源支持,醫師的接受度會更高。」陳彥諭補充說明。

「醫院願意和創投合作,領導人的思維是驅力。」陳彥諭指出,秀傳醫院黃院長對創新具熱忱,院內的亞洲遠距微創手術中心(IRCAD Taiwan)便是自法國導入,和國際醫師社群合作密切,現也成為新創培育的孵化地。而北醫的創新也是由上而下引領的變革。北醫校長一次和比翼團隊一同前往史丹佛大學醫院參訪的經驗,讓他察覺醫療產業要有突破,關鍵點便是在於創新創業的能量,因此開始佈建加速器資源。

從市場思考需求,橋接醫療和ICT產業,尋求國際背書是成功關鍵

院方接受轉型的下一步,無論醫院或新創團隊皆須對市場有所洞察以了解需求。「當醫師固守舊有模式,或是新創以技術優先思考,導致雙方認知衝突,或是和市場的想法斷裂時,比翼會協助團隊以『市場驅動』的思維反向思考需求後,再投入產品研發。」陳彥諭表示,比翼扮演院方和團隊之間的溝通橋樑,就是為了確保優質的技術或產品擁有可以發揮的舞台,避免挹注了資源卻沒有回收效益,對團隊而言也會遭遇生存困境,因此理解市場也是關鍵之一。

除了醫療資源外,為了鏈結ICT產業,完善醫材資源,比翼也下足功夫。「醫療研發和ICT代工思維的產品研發進程(pipeline)截然不同!」陳彥諭點出其中差異,ICT成果往往在一年內便能顯現,且慣於以量化數據衡量;然而醫療研發無論是技術或是醫材則需經由長久的臨床試驗、修正,並取得相關許可證才能落地。「比翼團隊組成廣納臨床人員和熟悉ICT產業的人才,就是為了橋接兩造的思維,促進彼此相互理解。」

「綜觀整個研發環節,最重要是醫師跟業界KOL的回饋。」 當醫療、ICT資源到位後,研發時回歸到產品、技術本身,醫師專業的見解成為核心以外,若能連結到海外醫療權威或專家,進一步撰寫論文、發布期刊、參與學會,才能在醫療領域紮根,也能觸發海外曝光的機會。比翼除了和史丹佛大學創新醫材設計中心(Stanford Byers Center for Biodesign)締結亞洲第一個合作關係外,和波士頓創投Mass Challenge也是合作夥伴,在醫療領域也有完善的人脈網絡,透過一對一的Mentorship計畫,協助團隊讓創新被國際看見。

輸出醫院創投模式到日本,打造台灣為國際團隊進入亞洲首站

目前比翼以醫院創投模式輔導多個台灣新創團隊外,更計畫輸出此種模式到海外,並選定以日本作為首站。「台灣的醫療基礎在日治時期建立,且台日醫療界關係緊密。」陳彥諭以比翼投資的AI新創Deep 01為例,藉陳彥諭在日本東北大學授課牽線,開啟Deep 01和東北大學神經內科醫師合作的契機。雖然Deep01已獲得美國FDA認證,但要連結市場,仍須考量需求。因此團隊先透過諮詢東北大學醫師期望後,再回到秀傳醫院進行臨床試驗,這種做法既能確保技術符合市場需求,也能順勢推廣新創團隊出海。

Deep01.png
Deep01

醫院創投模式也讓台灣成為國際團隊想佈局亞洲市場的首選之地。「每年比翼接洽的團隊中,約有30-40%來自國際,包含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等。」這些團隊有技術、有想法,但遍尋不著適合POC且理解市場的地方,擁有完整資源的台灣剛好補足他們的需求。

心懷改變世界夢辭去半導體工作,帶著太陽能燈踏上黑暗大陸

比翼生醫創投執行董事陳彥諭.jpg
比翼生醫創投

非生醫背景出身的比翼創投執行董事陳彥諭,會半路出家一頭栽進生醫領域,也是看上台灣得天獨厚的優勢。「台灣醫療和ICT產業很厲害,一直想試試看強強聯手。」

事實上,陳彥諭具工程背景,畢業後曾服務於半導體產業,但朝九晚五的安逸,馴服不了初生之犢想要改變世界的心。「當時看見聯合國的一篇報導,分析陷入極度貧窮的肯亞,平均每個家戶一天只賺2塊美金,卻要花費30%的收入在購買煤油燈的燃油。」陳彥諭回想,因為這個契機,他辭去工作,開始研究太陽能,甚至直接飛到地球的另一端,和肯亞當地NGO接洽,投入研發做太陽能燈,並尋找合適的商模,成立社會企業。

「媽媽得知後雖訝異但仍支持我,為了知道肯亞在哪裡,還買了顆地球儀標示出肯亞的座標。」陳彥諭笑著說。社會生態複雜且多元的肯亞,讓陳彥諭第一次體驗到被槍指著頭的驚險。「當時,在村莊間場勘的我們遇上青年幫派,他們直接拿槍指著我們要討保護費。」陳彥諭指出,當地人看到亞洲臉孔會覺得對方很有錢,幸好即時尋求在地朋友幫忙,找警察脫身。

有驚無險之餘,肯亞還有著一段暖心的故事,至今仍深刻烙印在陳彥諭心中。為了解決在地照明問題,陳彥諭團隊親力親為拜訪各個村莊。「有位母親看見拿著太陽能燈的我們,先是眼睛為之一亮,隨後又黯淡下來。」由於對方不會說英語,陳彥諭透過在地友人轉譯,試著理解那位母親的情緒轉折。

原來煤油燈燃燒會導致肺病,也是肯亞排名前幾的死因之一,但太陽能燈對他們而言,根本負擔不起。因此陳彥諭希望結合台灣供應鏈,降低成本讓太陽能燈在當地普及。「團隊離開前,那位母親滿懷感激地衝過來抱住我,」即便語言不通,但那個「magic moment」當下的感動,鼓舞著陳彥諭往後人生中的每一次低潮。

由於陳彥諭外來者的身份,在當地拓展事業容易碰壁,雖然投注許多資金,但最後還是交給當地NGO接手規模化。2016年,陳彥諭結束第一次創業後,透過友人牽線到紐約做股權群募,從社企重新回到商場,讓他理解到創業題目必須緊扣大市場和大趨勢,否則容易摔跤。

回歸學院遇上比翼共同創辦人,正式跨足生醫領域

連續創業、不斷輸出讓陳彥諭有了重回學校的想法,因而申請了哥倫比亞大學、倫敦商學院、香港大學合開的EMBA學程,透過在三地輪流求學,也讓他體察到各地的商業生態差異。「美國有老大哥思維,聚焦討論種族議題;英國較開放,討論歐洲各國情勢;香港則是清一色探討中國議題。」陳彥諭表示,國外待久了,思鄉之情隨之燃起,正好時任比翼的合夥人是倫敦商學院的學長,由於陳彥諭也看好生醫大趨勢,因而踏上生醫創投的路,也參加了Stanford Biodesign Global Faculty Program。

「台灣在國際生醫領域中,具備三項優勢。」陳彥諭解釋,台灣有絕佳的醫師和工程師,加上世上數一數二龐大的健保資料庫,以及完整的硬體供應鏈,黃金三角一旦整合得宜,勢必有很多的開展機會。「健保受惠者是普羅大眾,當醫院收益因此遭壓縮時,體制內的人也會希望尋求更多新技術應用的機會。」

BE health ventures why taiwan6.png
BE Health Ventures

陳彥諭表示,因應國際趨勢和市場需求,比翼投資團隊以智慧醫療為大宗。目前創投有兩個計畫分別為:POC加速計畫和Growth投後管理計畫。POC聚焦在引領初早期團隊技術到醫療體系做臨床驗證;而Growth則是以成長期的團隊為主,協助團隊找到下一個市場立足點,以及對接國際資源。

比翼先前的第一支基金投資的團隊多為初早期,台灣新創占比70%,如今來到第二支基金,比翼和創新生醫共同投資,投資標的也轉向聚焦成長期的團隊。「台灣生醫新創有越來越成熟的趨勢,比翼希望協助完善整個生態系。」陳彥諭補充,當團隊募到B輪時,要想拿到海外資本必須在研發階段就尋求國際專家背書或領域的KOL支持,而比翼正好擁有這部分的資源,盼能帶領團隊共同成長。面對疫後的生醫趨勢,陳彥諭指出,由於美國遠距醫療需求促進發展,讓數位療法成為藍海,「當軟硬體結合IoT的產物,也能作為醫師開藥的處方籤時,台灣應把握機會,搶佔商機。」

從連續創業到如今轉變為創投角色,陳彥諭用登山來比喻角色的差異。「創業家是市場的主角,等同於登山的嚮導,」當他們在征服屬於他們領域的喜馬拉雅山時,創投是最好的啦啦隊,比翼藉由自身曾遭遇山難、落石的經驗,提醒新創如何避開危險路段,讓攻頂的過程更順遂。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李宜萱 創業小聚特約編輯 李宜萱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