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台灣金融業先例!從金融科技新創變券商,好好證券新任董事跨足產官名單出爐

彭冠瑋
彭冠瑋 2021-08-27
feature picture
廠商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來自 UBS 私人銀行團隊創立的公司好好證券(前好好投資)宣布,透過公司改制的方式轉型為證券經紀商。這是台灣首宗新創科技業者通過金管會核准取得金融執照的例子,同時對外公開首屆董事顧問名單。

好好證券於日前股東會進行董監事改選,當選的五位董事,除原兩位公司創辦人:前麥格理證券總經理張博淇、前瑞士銀行副總裁楊少銘外,新任董事包括前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NCC) 主任委員詹婷怡、前東亞證券董事長王伯鑫,以及前貝萊德亞太區零售事業負責人張凌雲。

詹婷怡為執業律師,擔任 NCC 主委期間曾參與電信管理法與數位通訊傳播法、5G、物聯網政策等推動過程,擁有豐富的產業上下游生態系統建構、網路治理與國家政策制定經驗,能站在科技兼具法律的角度,為台灣傳統金融進行「跨界」整合;而張凌雲則有30年的基金從業經驗,過去曾帶領貝萊德的基金管理資產規模飛速成長,讓台灣成為貝萊德集團全球第三大市場;加入好好證券,對好好證券在打造基金產品上會是一大優勢;王伯鑫曾任職中央銀行外匯局、東方匯理銀行董事總經理、東亞證券董事長,在財經界有超過40年的產官實務歷練與極高輩分,在銀行、證券商業務上,都有高佔比的基金營運業務比重,期間累積雙重實務及管理能力,對好好證券在基金平台運營上,能藉助其多元的實戰經驗為公司把關。

董事成員具豐富金融實務背景,涵蓋科技法律、銀行、證券及基金產業專業背景,並分別擁有歐、亞、美、台等不同國家營運實務經驗。此外,好好證券也取得許多重量級人物大力支持,包含資深投資銀行家藍濤亞洲總裁黃齊元,更網羅了金融業界最頂尖的人物擔任顧問,包括前金管會主任委員陳樹、前全球人壽董事長劉先覺、前將來銀行總經理及 LINE 連線銀行劉奕成等,一同齊心打造台灣未來具代表性金融科技 (FinTech) 公司。

台灣金融法規向來甚嚴,科技業若提供金融科技業務,幾乎都只能碰到資訊流;然而放諸市場的金融業務,不論銀行、證券、或保險,每一家的經營項目、業務流程與型態都差不多,不同券商的差異性,往往只是券商名稱不同。好好證券申請金融科技創新 (金融監理沙盒) 實驗推出好好基金平台,願歷經 18個月的金融監管體制內驗證,就是希望「透過科技走出不同於傳統金融業務的路」,打造不一樣的金融服務模式與場景。

過去依法只開放證券商採「新設立」的方式成立,但好好投資 (好好證券的前身) 是以既有的科技公司申請金融科技創新 (金融監理沙盒) 實驗。科技公司依法改制為證券商前,須具備以往新證券商設立標準外,還須經主管機關評估創新實驗具創新性、有效提升金融服務效率、有降低經營及使用成本或提升金融消費者及企業之權益等成效。同時,必須對企業的資產、負債、股東權益進行全面性審計作業,以確保改制後的公司體質至少與「新設立」證券商一致。過去從未有過科技公司改制為證券商的例子,在金管會創新中心林志憲處長的帶領參與跨部會協商與經濟部蕭旭東專委積極居中協調推動下,才讓改制作業過程順利完成。

由於好好基金平台上不但有傳統基金申購、贖回的初級市場制度外,還多了一個次級市場交易平台,讓投資人彼此間可以直接「基金交換」,速度快、費用低、如同買賣股票一樣簡單,申贖、交換機制兩種交易模式並行,任由客戶自由選擇。好好在基金業務上,必須跳出一般基金初級市場的運作制度,將基金帶入次級市場的領域,而次級市場交易業務,規範上是屬證券商的範疇。因此,非得成立券商,才可以合法合規地繼續實踐理想。

金融科技業轉型改制成證券經紀商是「行業別」與「業種」的改變,而「金融業」與「證券經紀業種」,是屬於特許業務;成為金融機構,不論是銀行、證券、保險都是金融業,其不同之處在於「所營業務種類」。好好證券與一般券商不同的是,雖目前專營基金業務,主要提供網路交易服務,走的是網路券商的路線,但未來若想做實體營業櫃並不會受到法規限制。

未來,好好證券將會在促進金融科技產業上作為先例以及催化劑,盼協助更多金融科技業者能透過整合的方式,結合各自的能力與資源,組建 FinTech 大聯盟。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彭冠瑋 彭冠瑋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