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太空產業爭霸戰,台灣新創也有航向宇宙的可能嗎?

feature picture
shutterstoc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一週前,台灣剛通過首部《太空發展法》,刻劃出台灣向宇宙發展的未來藍圖,想探索未知、追尋自由似乎是人類的天性。隨著越來越多科技巨頭參戰投入航向宇宙的基礎建設,太空產業從過往高度國家管制中逐步解除封印。

2021 年 5 月,NASA 與 SpaceX 簽下 29 億美金的酬載合約,最快在 2024 年太空人將重返月球表面。中國的自製太空站天宮號逐漸成形、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即將上線、Space X、Blue Origin、Virgin Galactic 等私人太空企業的競爭也帶來巨大的商機。

太空產業爭霸戰|看台灣新創如何參戰,一起搭火箭升空! Meet

商用低軌道衛星蓬勃發展,大量製造的小衛星成新趨勢

伊隆.馬斯克(Elon Musk)2015 年提出的星鏈(Starlink)計畫預計打造全世界最大的商用衛星網路,代表未來 5~10 年內在離地表 2000 公里以下的高空中,將會佈滿超過 1.2 萬顆的低軌道人造衛星,打開了商業化與相關服務應用的可能性。

3 歲就想當太空人,在日本讀建築時主修太空站設計的張懷謙帶著太空夢回台創立陽翼先進科技,今年 1 月成功推動台灣自主研製「飛鼠號」立方衛星搭著 SpaceX 火箭上太空。低軌道衛星的優勢在於體積小,發射火箭所需的能量、耗電量都小,台灣擅長的遙測技術來監測地面情況也很適合在低軌道運作,而由於離地近、範圍小,所以需要大量的衛星遍佈在低軌道上,以完整涵蓋地表的通訊範圍。

陽翼先進科技創辦人張懷謙 侯俊偉攝影

其中立方衛星(CubeSat)是一個重要的突破,這種新型人造衛星設計簡單、體積小,更重要的是製作成本低,1 個單位是 10* 10* 10 公分的尺寸,可以自由組合「立方衛星的目的是快速驗證各種產業的元件、產品,他提供一個非常好快速驗證的平台,」張懷謙說。

延伸閱讀:誰說太空創業不可行?陽翼先進解決小型衛星發射困境,媒合火箭商與衛星發射方

Bill 打個比方,過去手機都很大台、笨重、耗電又快,現在的手機輕薄短小、續航力佳,衛星也是如此,這種「以量取勝」的小衛星,未來將是如同手機般的存在,「這個消耗品就是要大量製造,而製造這種品質優良、價格低廉的科技產品,就是台灣的強項。」

太空產業的台灣機會,產業高度整合的優勢

「航太產業在這五年經歷非常大的拆解與重組,」詹益鑑說,過去五年,全世界投資航太產業的資金湧向衛星、火箭籌載、火箭系統、地面設備等五花八門的應用,「系統、模組、零件都有人在做,有 100 億美金投資在 270 家衛星新創公司,將近是太空產業投資的一半。」

蔡仁譯攝

這條太空產業鏈的多元性超乎想像,除了一般認知的製作衛星與火箭發射,還有地面設備、創新服務的市場,這也提供了切入的機會。

「台灣的科技製造產業非常群聚,你可以一天可以去十家公司搞定一切,別的地方要花一個月搞定的事情,台灣只要一週,」這種區位特性是早期科技採用者(early adapter)的天堂,快速開發、小量生產、快速驗證產品、重複修正的循環在台灣可以以很短的週期運行,這正是衛星科技發展目前最需要的沃土。

與會者在提問中指出,台灣是不是在新興產業中也只能做委託設計製造(ODM)的角色而無法升級。詹益鑑認為,問題不是出在代工製造,而是缺乏差異化的削價競爭才讓產業無法健康發展。「我們可能不是可以發射大量衛星的國家,但很有可能當關鍵元件的供應商。」

尤其是在在意品質勝過價格的行業,比如航太、醫療、金融領域,關鍵元件具有不可取代性,供應商也容易獲得壟斷地位。「如果太空領域是下一個護國神山,開發出航太領域的專用化晶片或系統單晶片(SoC)這個整合對台灣的產業鏈是非常有利的。」

反覆地面測試驗證,深化產官學合作能量

想要打造一條完整的產業鍊,創新與整合是不可或缺的,台灣也在朝各項整合的方向前進。

今年六月,台灣新創張量科技將搭著 Space X 獵鷹九號火箭升空,做第一顆配置球型馬達的衛星測試,作為一個初早期新創是非常亮眼的成績,「衛星製造很重視飛行履歷,沒飛過提出再多證據也很難獲得信任,」張永承說。

張量科技COO張永承.png
張量科技

不過在真正升空前,得先進行各式各樣的地面測試,包括輻射、熱升空、振動測試等模擬太空環境,台灣的驗證單位卻分散在各處,於是只能將驗證程序拆開一一進行。張永承分享,張量科技即將上太空的球型馬達,其輻射測試在長庚太空輻射環境驗測中心執行、熱升空則在中央大學太空系操作、震動測試必須遠赴高雄金屬中心驗證,雖然在台灣不算遠,但這些必須分開做的驗證,就是台灣也許有機會可以扮演整合既有服務的角色。

延伸閱讀:台灣也能做太空夢!台灣新創張量科技獨創球型馬達技術,將隨SpaceX升空

台灣如何彎道超車,不要輕易說不可能

「接下來是由下到上(bottom up)的時代,要從國家主導漸漸轉移到跟產業聯合,」張懷謙說,張量科技與陽翼先進都加入了台灣太空產業發展協會,希望能創造良好的溝通橋樑,做產官之間的黏著劑,也是我國第三期「太空科技長程發展計畫」的重要目標。

雖然太空發展法的訂定為產業商業化推進了一大步,政策環境試圖為太空產業發展打造更好的基礎建設,張懷謙卻希望能有更大的想像,

「低軌道是我們熟悉的領域和技術,台灣可以做得很好,但不止於此,」太空技術發展的速度超乎想像,Space X 僅用五年的時間,就從第一次試飛成功走到與 NASA 準備送人類重返月球,如何在這個快速變化的產業找到自己的位置,需要更有前瞻性的視野。

陽翼先進與中央大學簽署登月任務合作,計畫在 2023 年將科學酬載儀器帶往月球並登陸,進行月地間的深太空(deep space)輻射環境觀察和酬載實驗驗證,為台灣太空科技躍進一大步。

「月球是一個新戰場,跑不掉淘金熱的場域,」張懷謙期望能夠拋磚引玉、走出舒適圈,能夠吸引更多產業鏈的不同技術,合力拓展台灣人對太空的想像,讓台灣品牌上月球。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林麗珊 創業小聚特約編輯 林麗珊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