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 2019 年,似乎像是世界與精彩生活的最後一張合影。海外出差、部門會議、同事小酌的回憶距離越來越遠,取而代之的是點不完的訊息通知、開不停的 Zoom 會議、還有突然闖入鏡頭的小孩們。隨著微軟(Microsoft)、推特(Twitter)等大公司宣布遠距工作成為新的常態,人們開始思考:實體辦公室真的需要存在嗎?
新型態的「虛擬辦公室(Virtual HQs)」正成為矽谷企業家們的創業新題材!去年才成立的 Gather 新創成功於 A 輪募得 2600 萬,而領投的便是曾資助 Zoom、 Slack 的知名創投紅杉資本,其他創投包含 Index Ventures、Y Combinator Continuity Fund 及天使投資人 Dylan Field、Jeff Weiner 與 Kevin Hartz。
結合辦公室與社交空間,Gather 打造虛擬互動平台
簡單來說,Gather 是個供人們互動的虛擬空間,用戶能在平台上搭建出想要的地圖,包含辦公空間、社交場合、會議室、教室等等,並在其中與內建元素互動及視訊交流討論,目前最多用戶將平台設為線上辦公室。Gather 由一群資工背景的年輕人共同創立,其中不乏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CMU)與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的高材生,Gather 執行長 Phillip Wang 表示這間新創現階段的目標很簡單:專心服務持續用戶、讓虛擬辦公室更有家的味道及雇用很多工程師,而最終目標則是:讓人們離開 Gather 辦公室後,也能進入 Gather 酒吧!這意味著遠端工作團隊除了想在 Gather 上辦公外,也願意在 Gather 平台上從事 Team Building、輕鬆社交等活動。
這間 37 人的新創團隊在 Gather 中加入許多輕鬆、自然的元素,例如「輕拍肩膀」來跟同事聊天、「撞球桌」來跟同事玩虛擬撞球小遊戲,及線上遊戲常見的空間音效技術(Spatial Audio),讓同事們能像日常生活般對談 —— 不是像 Zoom 那樣講完話聲音就會突然斷掉,而是當一個人走進聲音就會變大、離開聲音就會漸弱,彷彿真的在辦公室走廊遇見同事一般。
紅杉資本領投原因:Gather 自創新類別!
紅杉資本表示,Gather 非常吸引人的一點在於:它無法被歸類,而是創造出全新種類!
紅杉資本初次接觸 Gather 時,曾形容它為「Minecraft 與 Zoom 的合體」,Gather 結合了線上活動、遊戲與視訊會議的特色,並打造出融入真實生活中所有面向的聚會平台。「Gather 團隊正打造出一個模擬真實經驗的虛擬世界,同時去除現實世界中交流的限制。」紅杉資本分享道。
成立不到一年,Gather 已累積超過 400 萬用戶,產出每月約 40 萬美金的收益,並預計在此次 2600 資金挹注後更快速成長。
虛擬辦公室正崛起,連 Google I/O 也在用
另外還有兩家類似新創也備受關注,包含 Z 世代玩家所創立的新創 Branch 及前 Uber 經理創立的 Teamflow(舊名為 Huddle)。前者在種子輪成功募資了 150 萬,後者則在種子輪募得 390 萬及 A 輪募得 1100 萬美金,領投的包含 Battery Ventures 及 Menlo Ventures。由此可見,這種虛擬辦公室的風潮正在新創圈與創投界展露頭角。
除了新創紛紛投入,今年(2021) Google 的網路開發者年會(Google I/O)也是透過類似方式舉行。在選定自己的角色外型後,與會者像是進入一場大型線上展覽般,可以自由瀏覽各個不同攤位,並透過各種方式如:觀看影片、通過測驗、玩遊戲、搜集道具等了解 Google 想傳遞的訊息,同時增加體驗的趣味性。當然,與會者也可以依據不同角色顯示的身份,來找到想要交流的對象,甚至看到其他用戶的 Twitter、Github 等外部連結資料。
無論是辦公方式或是大型展會,似乎未來的工作樣貌都更朝向線上化、遊戲化、社交化的趨勢邁進,或許哪天大家都能邊玩邊學習、邊玩邊工作賺錢,誰知道呢!
參考資料:
TechCrunch 、TechCrunch、arsTECHNICA、Yahoo!、Medium、Millionacres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