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元電機前常務董事黃育仁領軍的改革派,不只持續跟大股東、外資溝通,並對外徵求委託書爭取支持,日前撥空參訪台灣太空領域新創張量科技,數位時代獨家貼身採訪,這天黃育仁與提名董事黃立聰、方頌仁一行人參訪,探索台灣未來的新興技術。
從平均不到21歲的創業者身上,黃育仁有感,大公司必須跟新創企業合作,唯有建立容許犯錯的企業文化,才能在技術創新有更多突破。
參訪台灣太空新創,找尋電動車下一波商機
張量科技所研發的「球型馬達」是讓商用微型衛星(指重量10公斤以下衛星)更輕、效率更好的關鍵,預計6月張量科技的球型馬達將和SpaceX合作夥伴、波蘭衛星商SatRevolution一起搭著SpaceX發射火箭上太空驗證。
過去一顆衛星,通常需要3顆以上的單軸馬達,但隨著衛星裡的控制電腦、電源系統都越做越小,唯一還沒被縮小就是馬達,因此讓張量科技看到可以被解決問題的機會,與傳統衛星馬達組相比,球型馬達可節省三分之二的體積、重量、耗電量。為應用在2022~2024年兩年間的研發、生產與業務拓展,預計在今年進行A輪200萬美元募資。
張量科技的背景也相當特殊,是由4位平均年齡不到21歲的年輕人成立,都來自嘉義縣協同中學,從16歲一同參與科學人才培育計畫,並在成大電機系謝旻甫教授的指導下發眀球型馬達,直到2019年CTO技術長李尚融滿20歲才創立公司。
即便東元目前所做的工業馬達,和張量科技研發應用在衛星的球型馬達有很大的不同,但黃立聰認為,馬達應用在電動車後的下一個產業,會是低軌道衛星或航空載具,必須提前投資佈局。
隨著5G網路建置加速,業界點名覆蓋範圍廣且具低延遲特性的低軌道衛星通訊將是下一波產業焦點。「低軌道衛星必須在極度嚴苛的環境使用,科技會進步最快,必須耐用、耐環境,性能才會發揮極致,成本反而不是第一考量。」黃育仁認為,很多技術上的突破,都會從新創冒出。
走進張量科技的實驗室,黃育仁變身技術控,拿起球型馬達仔細端詳,「這一定需要自動化來拉線,而且繞法特殊,需要跟供應商合作開發,」記者問起東元有沒有興趣投資?黃育仁說自己對新科技很有興趣,接著話鋒一轉,談起東元研發費用占比降到2%的問題,他指出很多公司強調治理,但公司治理貫徹到底就會產生副作用,變成公司在做決策不能容錯、失敗,黃育仁反問,「 不能有錯誤、不能失敗,怎麼做研發與創新? 」
黃育仁對孕育創新有自己的想法,他認為,「大公司必須跟新創合作,因為新創的環境鼓勵失敗,在這樣的環境可不斷嘗試,而當新創的技術具有一定程度把握後,再導入到大企業裡」,才能驅動內部創新。
爭取改革!黃育仁:東元董事會需要更多技術專業的人主導
但要能夠慧眼識英雄,找尋新創新星,就需要一定的技術專業來辨別,這也是為什麼這次東元董事改選很重要,「現在張量科技跟SpaceX合作,但幾年前的SpaceX,你怎麼知道它是真的,還是詐騙?」就如同過去特斯拉找東元合作卻被拒絕,喪失了寶貴的機會,他認為現在的東元董事會,需要更多技術專業的人來主導。
攤開黃育仁所提名的董事名單,包括環球水泥公司董事與總經理侯智升、前台積電企業訊息處資深處長暨代理發言人孫又文都入列。黃育仁說,他們被一個概念說服—馬達不再是傳產,而是高科技;而且不會只有電動車,還包括電動機車、自行車、無人機、衛星等,電動馬達的應用將越來越廣。
但,東元在電動車上也不是沒有表現,日前宣布入股台灣新創電動車動力系統商捷能動力科技25%股份,強化電動車動力系統設計;並與華德動能簽下兩年500輛電動巴士動力系統合作意向書,切入國內電動大巴供應鏈。
對此,黃育仁說,自己不反對開發巴士,但東元一直往巴士走,是因馬達太重的問題,「(馬達)放不進電動車裡,所以只好放巴士。」他認為,電動馬達的設計要自動化、電子化,才能快速模擬不同組合,才能夠做得更薄、輕,也能發現在溫度、震動控制上有什麼問題,「當可以快速模擬,就可以快速修正,這就是業界講的EDA(電子設計自動化)。」
總的來說,黃育仁認為,東元的研發人員能力很不錯,只是公司未給予研發人員足夠的環境、資源支持,是相當可惜的一件事。
責任編輯:錢玉紘
本文授權轉載自數位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