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
我以前常讓學生做一項練習。每組學生各拿到一個裝有五美元的信封,我告訴他們那是「種子資金」,他們可以把它當作創始資金,隨他們設計任何能創造營收事業的創業資本。一週結束時,各組跟全班同學報告他們的事業,並說明賺了多少錢。
這個練習目的是讓學生嘗試磨練創業直覺,在只有五美元、資源也有限的情況下辨識機會。學生都很有創業精神,幾年來我看過不少點子,包括把五美元投資於海綿、肥皂、車蠟的洗車事業;花五美元宣傳跳蚤市場,再從收攤位費獲利;用五美元買食材做烘焙。這些團隊用五美元賺到不錯的合理利潤,而且通常能賺到四、五百美元。
順帶一提,幾年前有個例外,那組學生特別有意思,他們沒有賺回半毛錢。他們報告時解釋,受限於只有五美元,他們對該做什麼生意無法達成共識,因此,決定把焦點放在生活的品質,而不是利潤的多少,所以他們拿五美元來跟另一半約會。但即使決定要約會,五美元的限制還是綁手綁腳,還是得協調這五美元要花在哪,「五美元是要買兩朵花還是一整隻好市多烤雞送女友?」最後他們買了烤雞祭全組的五臟廟。
拉回正題。什麼樣的團隊獲利最多呢?完全沒有用那五美元的小組。大家很驚訝地學到一課,賺最多錢的團隊通常是甚至完全沒用那五美元的團。某年有一組還賺超過四千美元。創造最多獲利的團隊都用截然不同的角度來看手邊可支配的資源。
我們傾向於聚焦限制,即使在思考機會時也是如此。我們檢視環境尋找創造價值的方法,然後鎖定最明顯的機會,例如運用五美元的各種用法。但這麼做也就排除了其他很多機會,排除用四美元、三美元、甚至不用花錢就有的機會,更重要的是,這也排除了需要幾千美元的機會。明白了吧,其實五美元成了限制,限縮了可能的點子。焦點是五塊錢時,可得的機會就只有那麼多,所以大家最後做的就是洗車、擺攤賣檸檬汁、賣烘焙品。大多數人都這樣思考。
阿蘭.漢密爾頓(Arlan Hamilton)從住在車上起家,成為最近成為投出三千六百萬美元的創投家(Backstage Capital),漢密爾頓曾說:「你把我放在零,我的發展就無所限制。」那些把自己放到零、把自己視為是「限制不可知論者」(constraint agnostic)的團隊,都創了什麼樣的公司?有一組判斷他們最有價值的資產其實不是手裡的五美元,而是課堂成果發表時段,於是把發表時段賣給想招募學生做短期工作的公司,幫那家公司製作一支廣告短片在報告時段播放給班上其他學生看。
另一個團隊也從「除了五美元之外還有什麼資產」開始思考,決定把每個組員的才能列出來,大家分享才能時發現,他們這一整組匯集了多元又特殊的才能,這很有趣。他們用 iPhone 拍攝一系列廣告,以每個成員的才能為主題,串連成一套課程。小組把影片傳送給所有認識的人,同時請他們把影片再傳給他們認識的所有人,一起宣傳團隊教授才藝的工作坊。報名參加課程每位收二十美元,有超過二十人報名上課。
還有一組在校園的主要中庭設攤,免費提供腳踏車胎壓檢測服務,如果輪胎氣不足,他們可以幫忙打氣,收費一美元。即使附近所有加油站都有打氣機可免費打氣,學生還是樂意花一美元在校園裡搞定,比較方便。即便如此,團隊仍覺得有點罪惡感,第二天決定停止收費,改放捐款箱。結果收入暴增。
我最喜歡的創意之一是「流動晚宴」。晚宴從開胃菜、主餐到甜點每道菜都在不同地方、與不同的人一起進餐。傍晚五點三十分,參加晚宴的人會收到一則簡訊通知開胃菜的地點,你到那裡和四、五個事先不知道身分的人一起用餐。六點三十分,另一則簡訊通知主餐的新地點和另一群人。八點,簡訊再通知甜點的位置。夜幕低垂,另一則簡訊再送來當地一家酒吧的名稱和地址,五十名晚宴參加者全部到酒吧會合。要享受這樣的有趣夜晚,每位參加者預付單一金額,涵蓋當晚所有費用,學生拿這筆錢找餐廳、酒吧安排好固定套餐,盈餘歸學生所有。這組學生發現個問題,聯誼交友未必有趣,結識新朋友也未必容易。他們努力要解決這難題。
課程結束後幾週,我收到這個團隊一名成員寄來的邀請函,流動晚宴很成功,他們決定每月辦一次,正在籌劃下一場晚宴,詢問我有沒有意願參加。我去了!
侷限不必然是限制。當作自己沒有創始資金的人,其實表現得更好。他們不仰賴那五美元,聚焦機會而非限制,讓他們更自由地思考自己擁有的其他資產,促使他們不只看到五美元能做的事,找到更有價值的機會。如果我們讓別人決定我們的限制,例如必須用五美元,我們就無法掌控自己的機會。
有位學生說得最好:「別跟著錢走,要跟著價值走。」金錢與價值不一樣。這個想法也適用於個人。我們傾向讓別人決定我們的限制,綁手綁腳,讓我們無法超越限制來思考。我們把焦點放在弱點缺陷、放在欠缺的技能上。
大量研究支持這個論點。人們應徵工作時,多半認為自己資格不符,因此,即便認定是自己絕對喜歡的工作也不去應徵。女性特別常掉進這樣的陷阱。你看到一個難得的職缺,要求六到八年經驗,而你只有四年經驗;或是那個職缺不在你現在所屬的產業;又或者職務描述列出有幾項是你從未做過的事。
你要超越限制去看機會。你是否至少符合三項他們要求的條件?如果是這樣,就設法強調你符合的那些條件為何很重要。別人設下限制,但我們不該額外自我設限,相反地,我們應該尋求能提升價值的機會。
本文整理、摘錄自《隱性優勢:限制可成為機會,弱點也可以成為獨特資產, 善用自己所有條件發光》,天下雜誌出版
©2021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