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越來越多新創公司都崇尚自由、彈性的企業文化,辦公空間也因此從傳統的封閉式轉為開放式,企圖塑造出更能相互合作、激勵、溝通的工作環境。因應新冠疫情大大改變工作型態,辦公環境又可能產生哪些變化?新冠肺炎疫情逐漸穩定,不少公司結束遠距工作政策,員工們也開始回歸疫情前的通勤辦公生活,在此同時,剛募資超過一千萬美金的紐約新創 ROOM 已準備好迎接後疫情時代的辦公新型態。
組裝式辦公建築新創 ROOM 不畏疫情衝擊,2020年8月於A輪募資獲得1250萬美金,並將於未來數月內發行新的建築模組,以幫助公司們更快速、彈性、無負擔的改造辦公空間。
新一輪的融資以 Slow Ventures (矽谷創投公司,也是知名新創如Pinterest及Slack的投資者)為首,並包含其他海外創投如 SJF Ventures、Lerer Hippeau、FJ Labs及國際著名建築師兼天使投資人Bjarke Ingels,這使ROOM的總投資額來到1450萬美金。
除了資金挹注,這些創投也加入成為ROOM組織架構的一部份:SJF Ventures的主要創投之一Dave Kirkpatrick 加入了ROOM的董事會,Bjarke Ingels則成了ROOM的諮詢委員會。
2018 年的一項產品,創造三千萬營收
2018年時,Morten Meisner-Jensen及Brian Chen攜手於紐約創立了建築設計新創 ROOM,營運初期ROOM僅推出一種產品——組裝式隔音辦公亭,卻在兩年內創下3000萬美金營收,並擁有遍佈全球三千多名顧客。
2019年底,美國發跡的ROOM正式打入歐洲市場,現在則在全球各大城市設立展示中心,如舊金山、洛杉磯、哥本哈根、柏林、巴黎及倫敦,公司員工總人數約60人。
「全球設點使我們成為一間國際化的公司,並為更多公司提供解決方案。我們希望這些新穎的辦公室能影響公司決定如何打造、運用辦公空間。六個月前看似不可能的選項,如今變得大有可為。」ROOM執行長Brian Chen在一訪談中表示。
然而,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在這巨幅變動下,公司們無不絞盡腦汁,想盡各種解決方案以創造線上合作、保持社交距離並滿足高度變動的辦公環境。
「由於疫情影響,現代工作者的需求已大幅轉變。」Slow Ventures總經理Kevin Colleran 表示。
疫情應證公司願景,增編產線滿足需求
「人們對『工作』的思維正有著根本性的改變,ROOM 一直相信未來可以是充滿彈性、可變動性的,而我們這種願景正完美切合歷史上的這一刻,在新創疫情衝擊中,我們提供方案讓企業有能力創造敏捷、有生產力且啟發靈感的工作環境。」Chen說道。
過去,ROOM 僅推出組裝式隔音辦公亭作為產品;現在,隨著新冠疫情逐漸退燒,在公司員工們慢慢回歸辦公室的情況下,ROOM已做好佈局策略:秉持著不斷創新「現代工作空間」的初衷,ROOM決定增編產線。
新發行的產品將注重在「工作」與「協作」上,價錢將大大低於辦公室施工費用、適用於更多種辦公環境,並更易於組裝及拆解,以因應高度不確定的全球疫情危機。除此之外,新產品也將備有使用狀況感應器以收集數據,讓公司更能即時、遠距、統一管理辦公室的可用性及使用率,長期下來更能有效管理辦公空間。
「論及幫助企業回歸辦公室的創新點子,我們發現我們應該更毅然決然,並確保我們有一系列的產品能滿足公司需求。」Chen 說道。
反觀國內的工作型態,因台灣組織文化不如國外開放、自由,組織架構也較不扁平化,更多企業採用封閉式辦公空間,用隔板區分員工工作環境,以保有員工隱私、降低外在干擾及確立階級制度,但這卻同時阻隔了員工間及部門間的對話、交流、合作甚至創新機會。在全球的企業文化逐漸擁抱彈性、打破疆界、跨域整合下,疫情更加速了工作型態轉型的浪潮,或許 ROOM 的創業題目及創新點也能為國內新創注入新的靈感。
參考資料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