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份的每個週五,創業小聚在誠品信義店陪大家一起夜讀!新24小時書店「誠品信義店」與「創業小聚」以「夜讀業讀」為題,訴說新創家與創業推手在日以繼夜地追尋夢想旅程中,如何從書中獲得他們想要的解答?
上週五(5日)迎接誠品信義店改為 24 小時營業的第一個週末,邀請嘖嘖 zeczec 創辦人徐震、鮮乳坊創辦人龔建嘉到現場,分享在各自的事業歷程中,究竟「閱讀」為生活帶來何種影響與改變?不同領域的創業家的閱讀選擇是甚麼?
嘖嘖創辦人:「閱讀」建構對另一種生活的想像
國內群眾募資平台「嘖嘖zeczec」的創辦人徐震,在過去將近十年的時間裡,與超過 1,700 位富有創意、想法的提案人合作,幫助他們獲得足夠的資金、完成夢想。平台上線至今,總共募集約 29.2 億元台幣。
活動當天,徐震透過六題「自問自答」的方式,與現場朋友聊聊他心目中的「閱讀」:
Q1:我喜歡閱讀嗎?
「這個問題聽起來有點荒唐,現實生活中很少遇過有人公開承認自己不喜歡閱讀。」徐震說道,在我們的社會認知裡,閱讀無疑是一件好事;但是,一旦閱讀的功利性太強,演變成「每讀完一本書都必定要有收穫」的心理,反而會在無形之中產生壓力與恐懼。
他接著引述蘭迪‧鮑許《最後的演講》的一段內文:「我們讓孩子參與組織化的運動,不論是美式足球、英式足球、游泳,還是其他各種運動,通常不是因為我們真的渴望他們精通那種運動;我們真正希望他們學到的,其實是其他更重要的東西,包括團隊合作、堅忍不拔、運動家精神、努力的價值,以及克服逆境的能力。」徐震認為這個道理與「閱讀」相似,「這種間接學習稱之為『假動作』,這種『假動作』會讓人不知不覺中學習到東西,就以閱讀來說,都是在日後才會發現自己受益良多。」
Q2:為甚麼想閱讀?
徐震分享詹宏志先生的《旅行與讀書》:「也許只有『旅行』與『讀書』,能讓我們擁有超過一個人生。」
「閱讀的最大魅力在於,透過作者在書中所留下的文字,來擴大自己對人生的體驗與想像。」徐震表明,這與目前的工作性質有些許關聯,「我現在最常讀的一本書是嘖嘖。」每天都要閱讀大約 40 、 50 份的各種專案,又每一份專案裡都隱含不同的理念與故事背景,「在大量閱讀的過程中,我意識到:這是工作過程裡最大的樂趣,也讓我有機會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思考。」
Q3:平常讀甚麼?
徐震給出三個非常特別的答案:漫畫、維基百科、別人書櫃上的書。
「創業以後,時間真的變得很瑣碎。」不過在「看漫畫」這件事情上,自 17 歲以來從不中斷(相當自豪),每周都會把愛看的漫畫通通更新進度,「任何一個領域的閱讀,只要作者很用心書寫,就能保證你可以學到東西,像我就從漫畫裡學到很多冷知識。」他提到。
而維基百科,則是被徐震當作一種媒介,幫助找尋想要閱讀的資訊。
「發現自己經常閱讀別人書櫃上的書。一是有助於我與對方的後續聊天,二是個人的生活經驗有限。」徐震說,透過別人「書櫃上的書」,認識生活的不同可能性。
Q4:影響最深的讀物
徐震給出的答案是《莊子‧天道篇》,內容所提:「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這裡的回答是有點反差,這是受到我父親(中文系教授)的影響。」徐震分享,「『你讀的書,都是古人的糟粕』,意思是指:無論我今天看到哪些文字,那都只是當時(作者)留下來的結果而已;身為讀者,應該多加思考文字背後所要傳達的本質是甚麼,而不是只看到文字表面承載的形象。」
Q5:閱讀的風險
徐震在此強調「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重要性:避免過度相信成功者的故事,甚至將其簡化為自己可以遵循的方向,會產生「倖存者偏差」的邏輯謬誤。
他分享日本漫畫《詐欺遊戲》:「你應該懷疑別人。『懷疑』就是了解別人的一種行為。很多人與其說是在『信任』別人,倒不如說是放棄『了解」。」在大量閱讀的同時,應該時常對書上的文字保持懷疑,幫助避開「古人糟粕」的陷阱。
Q6:創業與閱讀
對創業命題有興趣的朋友,徐震推薦《橡皮擦計畫》一書,回應當人們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做決策時,心智會如何犯錯,而這些錯誤,往往導致誤判。
「成為經營者的過程,最常處理的事情是人心和數據,大約佔了 90 %。」他分享,「人心」意指客戶或團隊成員的想法;「數據」則包含財務走向,以及投入資源有多少比例能夠兌現。
分享結尾,徐震提到當兵時期最常閱讀的小說-《魔戒》,竟成為現在創業之路很重要的key。「這段時間,隨著團隊一直成長,我出現了如何管理團隊的迷茫,」直到再度看見電視版的《魔戒》重播,他找到最理想的管理方式,「期許成為持有魔戒的 Frodo ,擁有管理這個團隊的權力,但我不會濫用它。」
鮮乳坊創辦人:從「閱讀」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定位
「鮮乳坊」於 2015 年創立,最初在群眾募資平台 FlyingV 發起「白色的力量,自己的牛奶自己救」募資專案,希望顛覆乳業的不公平交易、食安問題與通路的遊戲規則,短短兩個月受到超過 5,000 位贊助者支持,累計 608 萬元募資總額。今(2020)年五月底,公司成立滿五年,並在嘖嘖平台完成第三次群眾集資。
「想成為甚麼樣的獸醫?」這是龔建嘉曾經思考的問題,直到翻閱了英國獸醫 James Herriot 的《大地系列》,他決定成為一名乳牛獸醫,平時一大早開著初診車、帶著手術器械到全台各地的牧場替乳牛看診,下午休息的時候能到咖啡廳看一本閒書,「這樣子的人生簡直太美滿。」
但接下來的兩、三年時間裡,龔建嘉看見台灣農業產銷的不公平、農民沒有獲得好的保障等問題,他認為自己身為一名獸醫,對酪農產業有責任與使命感,「於是在沒有任何資源的情況下,上了群眾募資,發起『自己的牛奶自己救』的活動,希望改變產業的現況。」首次集資順利,他也一口氣踏上了創業之路。
那麼「鮮乳坊」想成為一間甚麼樣的公司?關於這個問題,龔建嘉從「三本書籍」找到解答:
《感動才有影響力》,成為一家懂得說故事的公司
「我們想成為台灣最具正面影響力的農牧品牌。」龔建嘉說道,不是以幹掉大公司為目的,更不是以營利為唯一目標,而是從社會企業的角色出發,希望解決酪農產業的困境。
龔建嘉提到,之所以分享盧建彰導演的《感動才有影響力》,是因為有感於消費者的「每一次購買都是一個投票」,等於用行動支持這項產品或服務,「看完這本書之後,我嘗試表達自己在牧場工作所受到的感動,譬如乳牛出生、農民每天凌晨四點早起照顧牛隻;同時希望讓更多農民被看見,把感動傳達出去。」
《華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貫徹共好價值
「群眾募資就是一個共好的集合,從原本的一無所有,到許多人協助、支持你完成一件事情。」龔建嘉認為「共好」是鮮乳坊的血液DNA,在乎消費者、夥伴、酪農、合作店家等多面向,目標追求企業及利害相關人的最大價值。
而 Stuart Diamond 的《華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告訴他有趣的商業思維:「談判時以對手為主、考量對方的感受;先滿足對方的需求,才有機會滿足自己的需求。」這與龔建嘉創立公司的想法一致,以人為本、創造「多贏」模式。
《品牌親密度》,成為對社會有感的品牌公司
「甚麼是品牌?鮮乳坊又是一家甚麼樣的品牌?」龔建嘉這幾年閱讀了非常多品牌相關書籍,近期最有感觸的是 Mario Natarelli, Rina Plapler 的《品牌親密度》,內容提到將情感作為品牌的核心基礎就是最高指導原則。
品牌就像是一個人,是活的、有立場、有血有淚,必須在乎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與感受;而龔建嘉所打造的「鮮乳坊」是由群眾而起的品牌,以改變社會現況為前提誕生,也因此目標成為一家對社會有感的品牌公司。
「把鮮乳坊視為一個人,在多個社會議題(例如彩虹運動、香港反送中事件)表達觀點,這都是很大膽的嘗試,一般品牌不會想要在任何議題上發表意見。」但龔建嘉強調,自己知道站在街頭、想要改變社會不公的感覺,「對社會議題有感,且能勇敢表達自身觀點,這才是鮮乳坊該有的樣子。」
龔建嘉在最後也認同「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道理,書中觀點僅當作參考,人生的答案永遠在自己身上。
現場Q&A
現場觀眾提問:我現在還是個學生,想請問兩位創業家,認為一個大學生或者有夢想的高中生,應該要具備甚麼樣的能力或想法?
嘖嘖創辦人徐震:其實你已經領先我十年,我27、28歲才開始想創業這一回事,你光是能想到這件事情、知道自己有目標想要完成,就代表你已經邁出第一步。
至於需要具備甚麼樣的能力,這個答案要靠自己摸索,才能找到對自己有幫助的東西。如同剛才阿嘉所說的,「答案只在你的心裡,不會在書裡」。
鮮乳坊創辦人龔建嘉:創業應該會是你所有能想到的工作裡面最痛苦的,它有極多挑戰要克服;但(創業)也很快樂,因為你正在創造新的事物。但因為過程漫長又有很多困難,所以我覺得,一定要找到自己有感的事情,那才是支持你走下去的關鍵。
先探索自己「有感」的事情,唯有知道自己在乎甚麼,解決問題的時候才會產生成就感,才有可能克服中間非常痛苦的過程。
主持人凱爾:想請教徐震,為甚麼推薦《激進市場》這一本書?
嘖嘖創辦人徐震:大家知道我從事群眾集資平台,它的魅力在於提供新的「機制」,配合網路科技,讓我們重新思考消費的可能性,以及提供雙向溝通的可能。
我是機制的迷戀者、喜歡看到有趣的機制,而這本書剛好講到「機制」是改變、發生新事情的原動力,以及思考甚麼樣的新機制可能會讓社會發生好的改變。
主持人凱爾:我們三個都在做很類似的事情,群眾集資是幫助大家圓夢的平台,鮮乳坊追求更公平的農民權益、更健康的食品,創業小聚用媒體的力量幫助創業家。請教阿嘉,當一家使命感大過於背後商業意義的公司,如何讓工作夥伴有感於你的「有感」,願意與你共同前進?
鮮乳坊創辦人龔建嘉:我的作法是,每週四是公司員工聚集的時間,我會播放一些自己看了會落淚的影片、社會動態事件,或者在牧場看到感動的影像紀錄與他們分享。因為公司大部分的人原本都不是從事農業,所以透過軟性(說故事)的方式,讓他們自己感受、體驗。
現場觀眾提問:請問兩位創業家,在創業過程中,遇過的最大困難點是甚麼?
嘖嘖創辦人徐震:我是一個溫溫的人、沒有太大的起伏,但創業家的共同難題應該還是「到底要怎麼跟自己相處」。創業是一個快樂、痛苦並呈的職業,身為創業家,要懂得適時與自己對話,譬如:「現在的生活還是你想要的嗎?」、「現在做的事情還是你原本想做的事情嗎?」創業過程容易被數字、規模、競爭等事情迷惑,透過與自己對話取得一些答案。
鮮乳坊創辦人龔建嘉:我覺得最困難的是,「你不一定知道自己要甚麼」,所以在過程中會逼自己一直思考。傳統教育裡太習慣給我們明確答案,缺乏開放、啟發式的教育過程,所以面對充滿創造性、又是持續很多年的創業過程,在高度沒有明確答案的情況下,有時候會很疲憊,心理調適會是比較大的困難。
參與下一場:【文創 X 音樂,以閱讀延續堅持的意志】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