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咖啡曾是中國的咖啡傳奇。成立於2018年,開張半年便放話擊敗星巴克,它的分店先在中國旋風式遍地開花,再以「 一瓶小藍杯,一念故宮情」的口號接棒星巴克,成為史上第二家入駐故宮的咖啡品牌。
2019年,這家咖啡新創獨角獸正式在美國上市,也為自己贏得了「中國咖啡第一股」的稱號。在這一切看似前程似錦時,瑞幸咖啡今年二月竟被知名做空機構——渾水研究(Muddy Waters Research)點名財務造假。
今年(2020)二月初,渾水研究透過 Twitter 發佈了長達89頁的匿名來源研究報告,推文指稱瑞幸咖啡於「2019 年第三季每店每日銷售量至少誇大了69%,第四季每店每日銷售量誇大了至少88%」並輔以長約11260小時的門市流量影片為證。
消息一出,瑞幸咖啡股價應聲下跌,盤中一度跌幅超過26%。然而儘管渾水指證歷歷,另一家知名做空公司香櫞研究公司(Citron Research)卻認為其研究報告有失精確性,至於瑞幸咖啡官方則並未對任何做空消息回覆。
到了今年4月2日,瑞幸咖啡戲劇性的自爆——它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坦承:高達22億人民幣(約新台幣95億元)的業績金額皆屬捏造而來。 消息一出外界一片譁然,它的股價兩個交易日內跌幅超過80%,驟減近50億美元(約新台幣1,505億元)的市值跟著中國的咖啡夢一同蒸發。中國大陸證監會也於事發隔日發表聲明,對該公司財務造假行爲表示強烈的譴責。
美國做空公司開槍,中概股應聲倒下,瑞幸咖啡不是第一家,也不會是最後一家。這種例子近幾年屢見不鮮,例如:中國最大乳廠輝山乳業、綜合林木企業奇峰國際、第一家於紐約證交所上市的中國互聯網企業網秦、大陸教育機構好未來、還有中國Netflix之稱的愛奇藝等。
那麼這些做空公司到底是誰?他們到底是去除弊端的「啄木鳥」,還是發災難財的「黃鼠狼」?
何為做空機構?
做空機構泛指那些透過發佈負面企業調查報告,使股東恐慌性拋售概股,導致上市公司股價驟降,並透過事前做空該股來從中獲利的調查公司。其中著名的做空機構包含:渾水研究(Muddy Waters Research)、香櫞研究(Citron Research)、格勞克斯研究(Glaucus Research)等。其中多數做空公司專門鎖定中概股攻擊,這次的渾水研究(從它取名源自中國成語「渾水摸魚」便可見一斑)也不例外。
根據中國鈦媒體指出,光是渾水研究及香櫞研究便一共做空23家中國概念股,其中有7家被退市、1家被停牌、11家出現高於60%跌幅,且這些公司被做空之後,公司及其高層大多遭到了監管部門的調查或集體訴訟。
外界對做空機構褒貶不一,定位差異極大,大致可分為以下三種:
一、扶善懲惡的「市場篩劑」
大量做空潮始於中國概念股密集上市時。根據中國媒體36氪報導:《中國經濟周刊》顯示2010年赴美上市的中國企業數量達到45家,融資38.86億美元,甚至出現了一周之內5家中國公司掛牌的盛況。去年中概股上市潮依舊瘋狂,共有32家中概股赴美上市,募資金額共計35.65億元,其中不乏一些名不見經傳的「爛蘋果」公司。
如此傾盆式的上市狂熱當然引起做空機構關注,而帶來的影響便是:中概股的大洗淨。優質公司不怕放大檢視而得到更多投資,濫竽充數的公司則被加速淘汰下市。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便曾說道:「優秀的公司不怕做空。」聯想集團創辦人柳傳志也提出類似觀點:「真正的好企業不怕被質疑,即便是被投資機構降低評級,也可以回購的方式應對,這並不吃虧。」
二、發災難財的「投機份子」
也有人認為做空機構只是掩人耳目的平台,真實的做空勢力都會把自己隱身在機構之後——匿名提交報告、機構代為發布、兩者一同獲利。畢竟說到底,做空公司的目的便是獲利,一切以利益為優先考量。例如根據燃財經指出,這次站在混水機構背後,真正藉由瑞幸咖啡的對衝基金大撈一筆的便是混水在中國的「合作夥伴」雪湖資本。
這些做空機構透過實地考察、秘密訪談、竊取數去來完成調查報告,其中也涉及許多司法上的灰色地帶。根據《香港經濟日報》指出,2016年時證監會便禁止香櫞研究的Andrew Left參與香港市場5年,因其於2012年6月發表對恒大地產(03333)的研究報告,涉及披露虛假或具誤導性的資料。
三、中美關係的「角力產物」
中美政治關係緊張,貿易戰也打得火熱,這次疫情又讓市場間的不信任感更升溫。美國克林信(克萊姆林)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徐家健便透過BBC中文表示,因中美關係差,加上中國隱瞞疫情的負面印象,讓「市場覺得中國很多東西都是假的」。
荷蘭ING銀行大中華經濟師彭藹嬈也對BBC中文說道:「當市場上出現首宗個案,其他中國企業亦會被加以放大鏡式檢查,市場有種看法,認為中國企業在會計審核標凖上跟不上其他地區,但這不一定正確。」
曾遭渾水攻擊的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也說:「因為美國市場對中國公司形成了一種不信任的情緒,所以渾水弄哪家公司,哪家公司股票就會跌,它就能賺錢。」
無論做空機構的角色定位如何,它們都對企業發揮了監督作用,市場需要它們,所以它們得以繼續生存。在企業端,瑞幸咖啡需要為他的謊言負責,體質良好的企業也不需過度擔心,畢竟如同愛奇藝創辦人龔宇所說的: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