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醫療科技的「後起之秀」:醫流體以精準治療為目標,催生個人化抗生素快篩系統

feature picture
醫流體提供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聽過「超級細菌」嗎?
它是「多重抗藥性細菌」的俗稱,顧名思義就是對三種或三種以上的抗生素具有抗藥性的難纏細菌。

當醫師使用錯誤的抗生素治療超級細菌感染時,很可能發生具抗藥性的細菌沒有被殺死、順利存活下來,甚至抗藥性基因會在細菌之間相互傳播,最後導致「感染症處理缺失」的不幸結果

以上,即是真實發生在「MedFluid醫流體」創辦人李文斌(Bon)周遭的故事,「我的父親因為阻塞性肺炎而被緊急送到急診,當時病情危急、來不及進行檢測,醫生只能依照過往經驗投入抗生素。可是過了一天之後,父親病情沒有好轉,反而更加惡化。醫師說:已經下了最重、最後線的藥物,而且,抗生素的一次療程是七天,加上細菌結果報告還沒出來,他們一時之間也找不到適合的藥物。」Bon 回憶起 2012 年的夏天,父親最後因為敗血症離去,母親也在那段照顧期間過度勞累、癌症復發的經歷,不由得感歎地說道。

「這件事情成為我人生的一大遺憾,也是我投入創業的最大動力。」李文斌分享,即便國內醫療技術已經相當進步,但還是有醫生束手無策的情況,「細菌感染所造成的併發症不容忽視,抗生素治療每遲緩1小時,死亡風險就增加8%。」

既然正確使用抗生素這麼重要,為什麼醫生無法給患者正確投藥?醫療長蔡少軒解釋,無法及時正確投藥的原因包含兩點:一是現有的檢測方式及檢測速度太慢,需要2~3天才可以得知藥敏性測試結果。若過程中使用無效的抗生素,不但無法治癒病患,還很有可能導致病情惡化、助長抗藥菌的滋長;另一個原因,目前醫生大多還是採用經驗療法作為投藥判斷,這當中便存在判斷錯誤、投藥無效等風險,導致無法即時對症下藥、造成病人死亡的憾事

「超級細菌所帶來的困擾,全世界各處都在發生。每年約有70萬人死於細菌抗藥性,病患平均在醫院待13天、花費55美金接受治療。根據 WHO 的說法,這是現在全球十大危機之一,如果抗藥性這件事情遲遲不解決的話,到2050年會累積達1000萬死亡人數。」Bon分析資料。也正因如此,如何加速抗生素的檢測速度、增加檢測細菌種類,以及精確計算投藥劑量等等,成為當前醫療產業急需解決的痛點

IMG-0650.JPG
醫流體團隊。左起:醫療長蔡少軒、創辦人暨執行長李文斌、營運長賴韋中、技術長呂子杰。 醫流體提供

沉潛三年:累積實力、找到合作夥伴、遇見貴人

時間回到 2010年,李文斌當時還只是一名理科碩士生,主要鑽研醫療檢測儀器相關的領域。一畢業就進入台積電當工程師,而後離職、再度回到校園實驗室,「當時就讀清大動力機械系的博班,進行一系列解決細菌抗藥性的技術研究與開發。」三年後,Bon 在永齡基金會舉辦的新創競賽中結識了其他三位創業夥伴,開始了往後幾年的創業旅途。

團隊成員各司其職,他提到:「我負責微流體核心的技術研發、技術長呂子杰從事軟硬體整合與系統建置、營運長賴韋中從事市場營運規劃,以及行銷長蔡少軒負責臨床實驗與驗證。」

在攻讀博士班期間,他也幸運地遇見多位貴人,包含清大動機研究所的李國賓講座教授,以及高雄長庚前院長李炫昇醫師、醫檢部尤慧玲主任等人,協助團隊共同開發個人化抗生素篩選平台。

隔年(2019年)五月「MedFluid醫流體」正式成立,成為醫療科技領域備受矚目的一支新創團隊。

IMG_4398.JPG
醫流體團隊。 醫流體提供

以「氣動式微流體」為核心,突破現行醫療技術的瓶頸

團隊首創的「fAST-個人化抗生素自動快篩開發平台」,以氣動式微流體為技術核心。蔡少軒介紹:「我們透過精密的微流體技術,將耗時、耗力的抗生素藥敏性測試,改以整合至半張名片大小不到的微流體晶片上。」

整個操作過程只需要將培養好、不到1cc的檢體,以及抗生素加入到微流體晶片上,再透過簡單的軟體操作,便可以在五分鐘以內完成整個實驗,「可同時針對三種不同抗生素的組合進行測試,經由顏色判斷抗生素的抑制效果,並在4~5小時後獲得快速、準確的細菌藥敏性分析。」蔡少軒補充說明。

註:微流體(microfluidic)技術已發展20多年,原始概念希望將一系列實驗流程整合至微流體晶片完成精確檢測。其過程僅需要微小流量的溶液或試劑,整合晶片載台與所需的抗體或試劑,可在非實驗室環境中快速完成即時檢測(point-of-care testing, POCT)。近年來,微流體技術應用愈加廣泛,也可成為細胞培養平台,讓醫療人員能夠針對病人所需、精準投藥。

醫流體
產品雛形。 醫流體提供

李文斌進一步解釋「氣動式」的概念,他們運用壓縮空氣-控制液體流動的原理,使小小晶片裡面可以做雙向、多向傳輸與混和,不過缺點就是需要氣體的供應壓縮機,或者抽氣幫浦。藉此,醫流體所寄出的解決方案能夠在24小時之內完成所有檢測流程,並提供醫生「哪一種細菌、需要用哪一種抗生素」等相關資訊。蔡少軒表示,未來希望這項新技術能夠普遍運用於各大醫院,在最短的時間內協助醫師精準投藥、減低誤判風險。

與「佳世達」合作研發機台,產品預計2022年上市

醫流體團隊目前以台灣、美國為目標市場發展,並與科技大廠佳世達科技合作研發機台。

問及一開始如何找到佳世達的接洽管道?李文斌回憶,2019年參加B2MC Taiwan、有意尋找合適的OEM廠商,剛好找到對方在台灣的負責窗口,「再加上我自己是清大創業車庫團隊的一員,裡頭有很多知名、擔任資深經理人的校友,幫助我們連繫到佳世達的高階經理人。」他補充說道。

另一方面,創辦人在此強調,他們並未疏忽新創團隊與大企業「合作」、「交手」可能帶來的風險,為了避免核心技術為大廠所用,雙方合約書裡必須明確規定「專利歸屬」,Bon 解釋道:「譬如微流體技術都是我們的,但機台相關設備、自動化設備皆是雙方共同擁有;如果要將技術轉讓給第三方,在規定年限裡需要經過對方的同意。」

除此之外,李文斌也分享「醫流體」今年度的計畫,預計分成兩個階段:一是大量生產微流體晶片;二是進行技術驗證、獲得專利授權,期待第一代商業化機台順利完成FDA審查,「我們必須證明自己累積足夠的data base,以及與現有檢驗結果相同。」團隊補充,目前亟欲克服「精準度」的問題,「我們的產品比快篩更精準、專業,但不比大企業的專業程度,算是中間領域的整合。」產品有望在2022年年底正式上市。

IMG-8318.JPG
在2019年舉辦的InnoVEX新創特展,「醫流體」獲得價值 10 萬美元的 InnoVEX 競賽首獎 Taiwan Tech Award。 醫流體提供

創業快問快答

Q:長遠來看,公司想成為一家何種類型的公司?下一步的目標是什麼?你們如何完成?

願景為成為一家個人化醫療服務的公司,具有提供基因診斷與精確治療方案的儀器與服務。下一步為完成第一代商業化機台進行FDA審查,目前已跟大型醫療器材設備廠商合作進行開發。

Q:最常被客戶或投資人問起的事情?您會如何回應?

如何證明我們的技術具有臨床價值?

A:已跟大型醫療中心進行臨床測試研究,進行臨床價值判斷與分析。

Q:創業,教會了你哪些事?簡單分享創業至今以來的心得感想?

回看創業歷程,醫流體團隊形容自己就像是一夕之間得到了好幾十年的人生閱歷。「創業家必須在短時間大量學習、磨練。」一位成員分享,以往在任職大公司時,由於自己不是管理階層的人員,所以對於公司的營運、財務往往是不聞不問;現在開始創業,要解決的頭幾個問題正好就是在當公司職員時不曾過問的營運策略,只好再從頭學起相關知識。

除此之外,其他成員也表示,創業讓他們學會換位思考,開始習慣走出自己本身的職位,以執行長級的思維模式,規劃該如何才能讓公司走得更久更遠、讓產品走出台灣,邁向國際。創業對於團隊而言就是個邊走邊學的過程。現在回看過去所有的歷程,那些曾經接收過的鼓勵與批判,如今都已內化為團隊的力量,讓團隊在做出決定時能快速地堅定立場、果敢判斷。

團隊資訊

公司名稱:醫流體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2019/5/17
產品名稱:個人化抗生素快速篩選平台
上線時間:2022/12/31
團隊人數:4+管理部3名
官方網站Facebook新創資料庫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林芷圓 創業小聚特約編輯 林芷圓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