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改變人類生活的關鍵技術!Flexwave及Bravo AI創辦人談能源與AI未來

feature picture
Asia Gen. T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日前,Asia Gen. T 於台北晶華酒店舉辦以「Enter the world of Innovation」為題之論壇,除了各方創業者們齊聚一堂,包括曾經擔任Tribe的台灣松下電器集團董事長、IPEVO愛比科技與行競科技創辦人洪裕鈞,以及iKala 愛卡拉互動媒體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程世嘉、Bravo AI洽吧智能共同創辦人趙式隆與Flexwave飛立威光能創辦人周俊賢,分別針對智能家電、超跑、電動車應用、光能雨AI人工智慧進行深入的剖析,同時也趁此機會分享自身創業經驗與創新思維。

前篇閱讀:從專業到創業,ikala共同創辦人、台灣松下電器董事長現身說法

洽吧智能創辦人趙式隆:「人工智慧距離生活並沒有那麼遙遠!」

掐指一算,洽吧智能(BravoAI Co., Ltd.)創辦人趙式隆自畢業以來,已經嘗試過超過十個創業題目。面對台下諸多創業家及相關社群夥伴,趙式隆從容地散發講者魅力,笑著說:「今天不談我的公司,談談AI人工智慧這件事吧。」

2017年成立以AI技術為基礎的金融科技公司——洽吧智能 (BravoAI Co., Ltd.),他們專注研發、授權且提供廣泛金融機構需要的軟體服務,除了使相關金融機構可以更快、更準確地執行理賠機制,防止詐領保險金以及審核人力不足等問題,並深入協助業者建立更準確的風險模型,而說到所謂科技取代人力、創新破除舊習、重複性作業的優化,還是得回到「人工智慧」這個核心命題上

延伸閱讀:保險業的技術軍火商!洽吧智能打造產、壽險核保理賠解決方案

Asia Gen. T
洽吧智能(BravoAI Co., Ltd.)創辦人趙式隆 Asia Gen. T

「究竟人什麼時候需要AI呢?」

為了更準確的描述人工智慧與人類世界的交互關係,趙式隆以一個工業時代的小故事作為引言:「其實人類與機器抗爭,早在工業革命就發生了。當時有一名為John的工人,他的老闆決心以機器取代人力,想裁減半數以上的工人,於是John和老闆說:『如果我可以做得比機器更好,那麼就不要裁員。』」他解釋,即便故事最終John擊敗了機器,卻因為氣力用盡而一命嗚呼。工業時代的經驗也反映在AI大舉入侵的現在,無論人們認同抑或懼怕人工智慧,都不能否認它有值得人類帶入應用的部分。究竟,人什麼時候需要AI呢?

趙式隆提出十分易懂的解釋:「有些事情只要紀錄並將關鍵點寫下來,另一個人便很好複製且將動作完善的執行;而有些事情,你很會做,但卻沒辦法告訴別人你為何做得好,這被稱作經驗法則。而作為台灣地區最大的保險技術供應商,我們的AI技術可望達到後者。」當AI時代來臨,機器可透過深度學習的過程獲得經驗,因此使得能夠應用的面變更廣、人工智慧亦能處理更為複雜的工作內容。

shutterstock_1073806553_ai_sign
其實人類與機器抗爭,早在工業革命就發生了。 Andrey_Popov via shutterstock

在某些收益低、手續繁雜又難以判斷真偽的理賠案中,平均每一個理賠員的正確率約在91%上下,在某些收益低、手續繁雜又難以判斷真偽的理賠案中,如三大電信公司的手機保險,保險業者需花費極高的人力去處理單價不高的項目,檢查手機維修相片、是否符合理賠標準。而當這件事情標準化、自動化後,原本20個人必須花超過一星期才能處理的3萬多件理賠案,可縮減為兩個兼職人員在低於標準工時的情況下完成、不需加班的情況下完成。

而同樣的服務運用於醫療保險上,由於人工智慧決策的平均正確率為98.5%,而專家判讀則只能達到正確率91%之水準,對於申請理賠者而言,人工智慧的應用可將原需8到10天方能完成的理賠作業縮短至一天之內即能完成,這樣的成效大大提升了理賠端的使用者體驗,除了效率明顯提升之外,正確率也大幅上升;對於保險公司而言,省時省力之餘,亦能減少後續的理賠糾紛。

「我們正在一個改變最快的時代中,需要更多跨界人才的參與。」

即便自己身為一名工程師,趙式隆卻認為人工智慧未來的關鍵不在於技術,尤其當人工智慧的進入門檻逐年下降,在應用端更需要的是跨界、跨領域知識的專業人才,才能基於AI這個大命題,提出對於人類生存更有利的做法。

在這個不連續創新的時代裡,任何一種新科技都有可能改變人們生活,端看2001年至2016年間,每五年統計世界上價值最高五間公司便可看出端倪,價值典範的轉移、軟硬體的競合,都顯現著我們正在一個改變最快的時代中,「現代人對於工程師的信仰已到了一個可怕的地步,」趙式隆指出,工程人員並非科技應用的全貌,未來有關機器倫理的建立、超過行政流程的解決方案都需要工程以外人才協助,方能達到技術與生活的整合

飛立威光能創辦人周俊賢:「我在在垃圾桶撿到材料,發明了太陽能模組。」

人類及生物需要陽光、空氣和水是無可厚非的,而能源同時也是提供科技發展與進步的動力來源。數百年來,生物追逐能源,並以不同的技術、原料提煉能源,卻總忘記思考一個重要的問題:「能源只能固定在那嗎?」

每天照射在地球上的太陽光,足以供給人們一萬天所需能源,NREL(美國再生能源實驗室)最新太陽能電效率最高可達40%的轉換率。飛立威光能創辦人周俊賢以多年於太陽能產業打滾的經驗告訴我們,能源利用的問題不在效率,而是如何讓它被運用

延伸閱讀:法國最大氣體供應商也找他們合作!用軟Q太陽能板革命僵化太陽能產業── Flexwave

Asia Gen. T
飛立威光能創辦人周俊賢 Asia Gen. T

過去討論太陽能,肯定從「效率」切入。既定的思維箝制了太陽能發電的技術與想像,對於周俊賢來說,太陽能不應該只限直於屋頂上,反而可以找到讓民眾更有感的方法。「如果我能把光抓下來,改變光的顏色、方向、形狀,那麼我們就有可能有更多不一樣的運用。」他解釋,只要有光就把它匯聚起來,再將這些撓式光源轉化於能源,便可達到與太陽能板同樣的效果,意識到這一點,周俊賢的團隊利用波導材料研發出軟性波導太陽能(Flexible Waveguiding Photovoltaics)的模組技術。

而這技術的起源,就發生在心血來潮打掃研究室的那一天。周俊賢當時於垃圾堆中撿到一種叫做波導矽橡膠的封裝材料,通常晶圓出廠時為了避免沾染灰塵,就會在上面披覆一層波導材料,而它就是打造太陽能模組的關鍵。

「Design small and think big!」

「未來十年,每天1兆個物聯網感測元件中,將會有兩億七千五百個沒電(個乾電池),這是一場災難。」周俊賢提到,如此龐大的消耗幾乎等於台灣每天十萬家庭的用電量,若是所有IoT裝置都能將能源採集作為硬體製成的一部分,那麼便能減少絕大部分的能源消耗,使得能源永續不再只是假議題。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盧奕昕 創業小聚企劃編輯 盧奕昕

遊走於設計與生活、商業與科技的交界,相信美好生活的細節,總是藏有商業裡的魔鬼,創造價值是無可奈何的唯一真諦。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