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如何掌握募資節奏?早期融資應該避免的 3 種情況

36氪 / 阿爾法公社 2019-08-05
feature picture
36氪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創業早期是創業公司最脆弱的時期,除了業務、團隊、技術之外,在融資方面也有很多坑。本文總結創業者在融資時不應該跳的三個坑,並給出應對的建議,希望能幫創業早期的創業者們走得更穩。

1.在天使輪不要出讓過多股權

我們先看盧在光律師此前在阿爾法公社授課時分享的觀點:根據經驗,天使輪稀釋10%以內比較合適。

funding-investment-startup.jpg
盧在光律師此前在阿爾法公社授課時分享的觀點:根據經驗,天使輪稀釋10%以內比較合適。 36氪

如果給天使輪15%的股份,正常來說,還要做一個10%的員工期權池(option pool)。天使輪之後,再經過幾輪融資,創始團隊保有的股份就只剩1/3了,而做到上市,可能需要4-5輪的融資。股權的過度稀釋會導致創始團隊對公司控制權的旁落,這樣的例子在中外均不罕見,例如一號店雷士照明等。

我們可以看到,唯一能減少股權稀釋的部分就在天使輪。所以建議大家採取小步快跑的方式,多融幾輪沒問題,但每一輪不要稀釋太多的股份。

創業困境_突破難關障礙_overcome_shutterstock_521271766.jpg
唯一能減少股權稀釋的部分就在「天使輪」。建議團隊採取小步快跑的方式,多融幾輪沒問題,但每一輪不要稀釋太多的股份。 shutterstock

2.融資時要關注資金以外的價值

創業公司融資的目的是什麼?第一個目的很簡單,就是獲取創業公司發展必須的資金。

第二個目的則是獲取資金以外的價值。好的投資機構的投資,錢是「含金量」最低的一部分,更大的價值在於機構帶來的資源。這個資源一方面是他們的品牌價值,獲得頭部機構的投資,相當於得到了一種認可與背書,在公司進行下一輪融資時,成功的機會更大。

另一方面是機構投後服務的價值,這包括商業和產業資源的對接,被投企業之間的協同,以及資深投資人在經驗方面的指導。創業公司在初期很難找到大客戶,而沒有標竿客戶也讓公司很難獲得其他客戶的信任,最終走入下降的惡性循環。有產業背景的投資機構如果能幫助公司對接大客戶,能讓他們更快的步入正軌。

優秀的機構通常在一個特定的領域和賽道有很深的佈局,創業公司獲得融資後可能會發現這個機構的被投公司有不少是自己所處產業鏈上的公司,有機會形成業務上的協同,這對於公司在初期的成長非常有益。

很多初次創業的創業者可能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有豐富的經驗,但在商務拓展或團隊管理方面經驗不足,而這兩個方面出了問題都可能直接導致新創公司夭折。資深投資人們近距離觀察或參與過很多創業公司從0到1的過程,對於怎麼解決這些問題比較有經驗,創辦人在遇到相關問題時如果能坦誠地與投資人深入交流,很可能就跨得過這些坎。

所以,創業者們在選擇投資機構時,除了看誰給的錢多外,更需要看投資機構的實力以及與自己的匹配程度,得到好的投資機構的投資,能夠提高「脆弱」的新創公司存活和壯大的機率,並可能幫他們更快實現跨越式發展。

投資者_investor_shutterstock_204816103.jpg
創業者們在選擇投資機構時,除了看誰給的錢多外,更需要了解投資機構的實力,以及與自己的匹配程度。 shutterstock

3.不要過分追求高估值

確實,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能融到更多的錢對於公司是有利的,但是提早喪失過多的控制權以及估值過高同樣不利於在未來進一步的發展,創始團隊必須把握好這個平衡。

對於估值,底線是公平而有價值。我們可以使用著名投資家Paul Graham的公平方程來判斷:假設在新一輪融資中,創業公司出讓了n%的股份,若剩下的(100-n)%的價值超過原來整個公司的估值,那麼這個估值對創業公司就是相對公平而有意義的。

另外,估值過高還有一個隱患,就是讓下一輪的投資機構放棄投你。相比創業者,投資機構對於融資市場的整體情況更加清楚,他們明白什麼樣的公司應該以什麼樣的價格投資才更合理,估值過高的公司對於他們不是一個很好的標的。而即便創業公司在之前的一、兩輪中以高估值獲得了融資,在後期融資時還是會「勸退」投資機構,最後導致自己「錢燒完」死掉,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比較現實的選擇是,公司創始團隊在獲得了合理估值的融資後,一邊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避免過度「燒錢」,一邊把精力專注在業務上,盡力提高造血能力,畢竟錢很重要,練好內功更重要。

本文授權轉載自36氪,作者:阿爾法公社
部分觀點綜合編譯自Medium

延伸閱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