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別急著接受投資!龐大的資金挹注,不見得都是正面效益...

《經理人月刊》陳彥丞 2019-06-28
別急著接受投資!龐大的資金挹注,不見得都是正面效益...
ShutterStoc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本文出自《經理人月刊》2019 年 06 月號,封面故事:打動人心的說話術

許多創業家都曾經提到過,創業過程中會承受來自團隊、市場和資金等各方壓力,導致身心失調。這當中,由於市場認定「成功創業」代表成長最快、募集到最多資金,如果沒有循此路徑,似乎暗示創業家不夠努力。可是,龐大的資金挹注,對創業者來說,不見得都是正面效益

Deciem是由一位加拿大電腦科學家布蘭登.特雷克斯(Brandon Truaxe)於2013年創辦的美膚品牌,花了4年時間就締造14億美元(約新台幣420億元)的營收,為了擴大公司規模,2017年出售28%股份給全球知名美妝集團雅詩蘭黛(Estée Lauder)。

然而,他的情緒與行為卻逐漸不穩定。2018年繞過公司社群公關團隊,在Instagram上發表辱罵顧客的言論,10月還上傳一支命令全球實體店面關閉的影片。雅詩蘭黛立刻採取行動,禁止他進入辦公室與接觸團隊。但今年1月他先在個人社群平台上直播,隔天被發現從公寓墜落。

特雷克斯並不是單一個案,關注創業家心理健康的組織We Are 3Sixty,調查270位企業創辦人的精神狀態,發現78%受試者表明經營企業有害心理狀態,一半以上受焦慮和憂鬱困擾。

創業家往往高度認同自己的工作,所以事業不順利時,會比一般人更容易受傷。而諸多不順中,經常被創業者提及的竟是接受創投業者投資。引進外部資金,使得創投業者背負快速獲利的壓力,甚至只要增長速度與方向不合時,就得承擔被撤換的風險,所以創業家永遠只能在檯面上展現高昂士氣與信心滿滿的一面,難以傾訴自己的脆弱。

shutterstock_678273547_sad_work.jpg
創業家所要承受的孤獨及焦慮超乎所想。 Andrey_Popov via shutterstock

好消息是有部分創投業者試圖打造更健康的生態。例如Indie. VC就採用不要求股權的投資方式,比起靠投資標的快速成長,期望上市之後獲利退場,選擇透過分紅機制,期待對方打造長期穩定的現金流,等於創辦人仍能100%掌握公司發展,按自己的速度前進。

shutterstock_436377667_man_sun_mood.jpg
保持健康愉悅的生活,這點比什麼都重要。 shutterstock

當然,最重要的是創業家要問自己:「我真的需要創投資金嗎?」如果只是短期缺口,跟銀行借貸可能更為合適,當然還要盤點商業模式,也許更看長期存績,或希望以更貼近自身理念的方式經營,還沒遇到適合的創投夥伴,那麼先向他們說不,才是保有身心健康的辦法。

延伸閱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