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數位時代的高效行銷:讓你投放準、集客快、轉換高、品牌強,將行銷力最大化的實戰祕笈!》,商周出版。編按:你正苦惱如何為公司打造一檔完美行銷企劃嗎?這篇文章作法值得你參考。
有一種社群媒體行銷的秘密武器,叫做「病毒行銷」。然而,「病毒行銷」其實是一個迷思,因為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不假外力就被瘋傳。
常常有一些「被瘋傳」的商業內容,看起來像是被數百萬人點閱、按讚甚至分享過,但我們並不是很明白背後真正的原因。一般來說,最主要原因通常是這篇文章的內容:如果一篇文章能在社群媒體上被大量轉載,表示它的內容對許多讀者有一定程度的重要性。
不過,「瘋傳」這件事情究竟是怎麼發生的?一篇原本貼在不知名網站、只有少數讀者的文章,如何從每個月只有一百名讀者路過,突然變成被數百萬人瘋狂分享按讚的爆紅文章?
靠著名人、媒體才能達到散播效果
其實,這跟自然界的「病毒傳播」是不一樣的。以真正的「病毒」來說,基本概念是「許多人之間自然形成傳染網路」;然而如果仔細觀察,其實容易看出文章被瘋傳的原理,跟自然界的病毒並不一樣。也就是說,文章的傳播現象,其實靠的並不是「許多人之間自然形成傳染網路」。大部分的內容會被瘋傳,是因為一位(有時候更多,但有一位就夠了)重要散佈者接收了這份內容;許多被大量轉貼的影片,都是先被電視台播放、然後大量傳開的。
事實上,像電視之類的傳統媒體,往往才是這類傳播的源頭。
如果文章是以流行病「一次傳染一個人」的傳播方式,必須花費很長的時間才能接觸到夠多的讀者。所以,一篇文章需要某個「大盤商」的介入,才可能真的被瘋傳。
而這類「大盤商」通常並不是部落客、網紅、或是什麼網路名人,而是非常傳統的媒體管道。
1. 電視
全世界各地的電視台,現在都經常從YouTube或其他內容網站上轉載影片,這正是讓影片被瘋傳的途徑之一。有些電視台甚至會接受委託,收錢來讓你的影片「被瘋傳」。因為有利可圖,所以目前世界各國都有這種專推此類影片、而且不斷反覆播放的電視頻道。
2. 臉書或其他社群
有時候,這類內容的散佈者不是電視,而是某個成員眾多的臉書社團或粉絲頁,或是某個當地(因國家而異)的熱門社群媒體。希望自己內容被瘋傳的人,經常也會把作品刻意張貼在這些社團裡。
3. 名人效應
很多文章會被瘋傳,是因為被名人發佈或轉載。嚴格說來,這樣的情況定義上不算是被「瘋傳」,單純只是一個影響力很大的人,一次影響了其他數百萬人。
引爆病毒是靠灑錢鎖定目標族群
換句話說,網路上的流行通常是「被推動」的;不是數百萬次「一對一」的分享,而是少數次「一對數百萬」的猛攻。被廣傳的發文內容,通常是在精心設計的流程之下,被刻意推送給特定的目標客群。
一篇關於「新開張飲料店」的有趣發文,不會是因為有二十個人喜歡這家店的茶而幫忙宣傳(除非是影響力超大的名人),而可能是因為這家店花了宣傳費用,針對這些飲料愛好者下了廣告。
事情背後的真相是:很多內容之所以會被瘋傳,是因為背後有人砸錢。這類文章的人氣,其實多半來自於稱為「播種策略」(Seed Strategy)的行銷手法。
即使是很大的媒體通路,也常常花錢鎖定特定族群來「前期加強推廣」(Front-Loading)這些內容;之後增加的曝光度、新的訂閱者、廣告收益或是第三方所支付的費用,則或許有機會打平這些支出。
從上面這些分析中我們可以發現,其實這些傳播過程並不像病毒那麼「自然」。
瘋傳很少是自然現象
大多數「瘋傳文章」都不是慢慢自然累積出人氣,而是刻意被「引爆」的。行銷人員不要傻傻地期待自己操作的文章會被「瘋傳」,也不要刻意往「這樣製作可以被瘋傳」的方向去嘗試寫文章或拍影片,而必須在「內容散佈策略」上下點功夫。
想要發文被瘋傳,首先必須找出理想的「超級大盤商」。而在大多數行銷案例中,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要砸更多錢。
請認清這個道理:發文內容能自然在網路上以病毒方式傳播,進而造成瘋傳的現象,是極為罕見的案例。新創行銷人員必須有計畫、有預算、有行動,才有爆發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