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定決心要創業固然艱難,但實際執行可能更難。身為一家企業的創辦人,你所走的每一步路,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會影響企業的未來發展。因此, 本文藉由 CrowdfundX 執行長 Darren Marble 的經驗,提出 7 項給初次創業者的建議 ,希望創業者們能事先避免這些常犯錯誤,提高創業成功的機率。
1. 如果沒有擁有技術的創辦者,不要成立科技企業
技術在科技創業初期所佔的比重約 50%,甚至更高,所以一個錯誤頻傳的技術團隊,不僅會直接害死企業,也會間接扼殺投資。雖然找到一位厲害的技術長並不容易,但如果你願意找,相信你的努力將為企業獲得回報。不管是靠人際網絡、參加聚會或尋求引薦,花點時間找尋最理想的創業夥伴,不要急著與你遇到的第一個技術人員建立關係。
2. 設置股票授予(Vesting)條款
什麼是「股票授予(Vesting)」?簡單來說,就是創辦人或員工通過一定時間,獲得所屬股權的方式。假設你的企業有兩位共同創業者,擁有相同的股權,今天另一位創辦人要離開團隊,在沒有股票授予條款的情況下,這一位創辦人仍能擁有原始股權。接下來幾年,你需要嘔心瀝血為公司付出,但離開的這位前創辦人可以暢遊歐洲,品酒吃牛排,而且他依舊拿得到與你相同的公司股權。
所以「Vesting」的重要性,就像是新婚夫婦之間簽訂的「婚前協議」,能事先協議出未來可能發生哪些負面情況,及安排好避免這些負面情況的因應行動。
最常見的vesting週期是四年,第一年是最短生效期(cliff)。創業者至少作滿一年才可以拿到 25% 股權,一年之內離職,則任何東西都拿不到。滿一年後,才會以一季或一月一次的方式授予剩下的75%。這種方式也能鼓勵新創團隊,以創造長期價值而奮鬥。
3. 避免把股權分割成 50/50 或 33/33/33
創業團隊的股權如何分配,最主要需看每個人的投資多寡、是否擁有能幫助新創發展的關鍵技術、時間投入程度、人脈等資源。如果是企業的構想者或發起人,理論上在金錢、技術等資源組合貢獻最多,因此股份也最多,當然肩負的責任也最大。
無論是幾個人做分配,將企業股權「平均地」分給創辦者們非常危險。因為任何團隊都有爭吵、意見不合的時候,當矛盾產生必須要有一個人帶領團隊前進,為創業決策負責,且這個人最好要擁有實權。
4. 別亂槍打鳥,專注做一件特別擅長的事
新創團隊通常資源稀少,若將資源任意分散在各種事項上,最後可能什麼也做不好;而且分散資源也容易導致產品服務定位不明確,讓你的品牌變得模糊,甚至難以識別。因此,建議創業者在創業初期應該盡全力開發一種產品或服務,並讓它成為最有價值的商品。
例如現今市值 2000 億美元的甲骨文,一開始也不是銷售一個完整的企業軟體解決方案 , 當 Larry Ellison 在 1977 年創立公司時,他只賣一件商品:一個非常棒的數據資料庫。
5. 不要愛上自己早期的商業模式
企業的第一個商業模式並不代表成功。像是 YouTube 剛開始是一個影音交友平台,使用者將自己錄製的介紹影片上傳到 Youtube ,找尋約會對象,但沒想到上線五天,完全沒有吸引到任何一個用戶,直到他們不再堅持交友主題,開放成任何使用者都可以上傳影片。
因此創業關鍵是在於勇於改變,找到適合企業的產品市場。創業者應該致力於解決人們關心的問題,而不是沉溺於你的早期商業模式。
6. 儘快產生經常性收入
與經常性收入恰恰相反的,就是專案性質的收入。這類型的收入來源,不論是開始或結束,每開發一個專案都需要重新尋找新客戶。所以如果可能,將你的點子設計成能夠一賣再賣的產品服務,產生穩定的經常性收入,能為你的企業帶來更多可預測性、持續性的價值。
7. 收入增加時,也請控制好開支
新創企業剛起步時,花費很容易失控。當你的事業逐漸邁入正軌時,創業者應該特別關注預算、成本、營業盈餘、所得淨額等數據,避免增加一些不必要的開銷,揮霍手上有的現金。注意現金流管理,才能盡快達成收支平衡,進而提早完成自我盈利。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
粉絲交流|每月小聚|Line@互動|訂電子報|發表專欄及新創資料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