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引爆瘋潮》,城邦文化/商周出版
把想法當作疾病一般來探討的方式漸趨風行。某些流行歌曲具有感染力,某些商品會傳染蔓延。廣告商與製造商早已建構出一套「病毒式」行銷理論,認為口耳相傳能迅速成為碎片訊息的傳播載體,進而讓內容漸漸演變成一種現象。
這也是話題行銷此一熱門概念的論調根本;換句話說,企業主不需透過複雜的宣傳策略,也能讓商品變得炙手可熱。若企業主能端出本身就具有感染力的事物,那麼他們就能老神在在,坐等訊息內容像是病毒般迅速蔓延。
「病毒感染」在流行病學裡具有特定意義。它是指病菌或宿主在死亡之前,將疾病傳染至兩個人或以上,而這樣的疾病也具有以指數增長的快速散播潛能。一個人傳染給兩個人,兩個感染者傳染給四個人,四個感染者傳染給八個人......,不久就會演變為大範圍的流行病。
「一夕爆紅」都是透過病毒式散播?
概念想法也會以相同的方式瘋狂散播嗎? 長久以來始終沒人能拍胸脯掛保證。畢竟,要精確記錄口耳相傳的話題或風靡一時的潮流(像是緊身牛仔褲),或某個觀念(像是普選權)在人與人之間的散播情況著實不易。因此,「這東西爆紅」逐漸成為「這東西不知為何轉眼之間流行起來」的時下說法。
不過, 概念想法的散播會在某一場域留下有跡可循的線索─那就是網際網路 。當我在推特張貼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接著又經過了他人的分享與再分享,那麼這一連串延續的步驟就具有追溯性。科學家們可循著電子郵件或是臉書貼文的記錄,追蹤訊息於全球傳播的情況。在數位世界裡,科學家們最終能揭開「概念想法是否真的會如同病毒般瘋狂擴散?」的謎底。
答案似乎是不會。二○一二年,雅虎公司的幾位研究人員研究了上百萬則推特訊息的散播情況,結果顯示 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訊息完全沒有擴散開來 ,只有極少的比例、大約百分之一的訊息經過七次以上的轉傳。即便是最具人氣的分享訊息都難以堪稱是「如病毒般蔓延」的程度。人們在推特看見的絕大多數消息(近九成五),都是直接出自原始的消息來源或是途經一人的中介傳播。
如果網路上傳播的概念想法和文章,基本上不會瘋狂全面擴散,那麼為何有些事物仍能迅速竄紅呢? 根據研究人員解釋,病毒傳播並非讓一則內容成為眾人皆知的唯一管道,還有另外一種稱作「傳播擴散」(broadcast diffusion)的機制,亦即許多人從單一消息來源獲知訊息。
研究人員寫道:傳播的力量無遠弗屆─美式足球超級盃吸引一億人以上觀賞,而家喻戶曉的新聞網站首頁每日的瀏覽人次也是接近這個數字。因此,僅僅是從表面感受到的人氣度,甚或是從瞬間的竄紅來看,並不足以斷定訊息都是以相似(病毒)的方式散播。
人氣非憑空出現,背後一定有原因
在一切事物彷彿都會一夕爆紅的網路世界裡,或許只有極少數,或甚至根本不存在如病毒般的擴散傳播。研究人員得出的結論是,網路人氣是「受到最主要播送來源的規模大小所驅動」。 網路爆紅並非經由無數次單向傳播促成,而是透過少數幾個來源一次傳播到無數受眾的瞬間打造而成 。
人類是群居動物,因此會相互交流、分享及傳遞消息。然而,與真實的病毒擴散不同的是,個體會選擇吸納某一特定想法,且絕大多數的人們不會宣揚自己並不認同的事物。病毒疾病通常是以緩慢、層層延續不斷的方式傳染散播,但「資訊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s)的傳播樣態正好相反,往往是短暫突發且迅速消退。把病毒傳播奉為信條的行銷人員深信,引發話題與病毒式擴散是打造高人氣的不二法門,但他們實則過分高估了口碑行銷的持續效用。
澄清迷思,「地下傳播」並非「病毒擴散」
一般人所謂的病毒傳播,其作用結果大多是出自「地下傳播中心」─某群人或某企業將訊息一次散發給許多受眾,但對於無法看見整體播送脈絡的人們而言,未必能辨識出地下傳播中心的影響力。舉例來說,某人在讀了一八五四年於倫敦爆發的霍亂統計資料後,可能會認為霍亂病毒是挨家挨戶蔓延開來。 唯有透過仔細分析整體事件,才能釐清這場疾病的真實散播方式主要是來自某個單一傳染源 。錯把「地下傳播」當作「病毒擴散」的情況很常發生。
幾乎沒有所謂病毒蔓延般爆紅的事物,實則是某些想法和產品本身就具有較強的渲染力,因此被分享和討論的速率相對較快 。但若要進而掀起一股熱潮,則需透過播送─沃爾瑪(Walmart)的上架,金卡達夏(Kardashian)的推文......等眾所周知的幫浦, 將內容推送到人們會看見和分享的主流位置 。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
粉絲交流|每月小聚|Line@互動|訂電子報|發表專欄及新創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