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e.1
有位創業家主要生產在活動現場布置用氣球,當時他來找我諮詢時,本來的方向是跟公關公司結合,配合其辦理活動時作布置的業務。但這樣的模式可能會面臨到因為配合公關公司,並不是穩定、定期的模式。
當活動辦完後,很多活動不是固定舉辦的,例如品牌發表會、20 周年慶,很容易造成下一場活動不知道在哪,但薪資水電等成本持續要支出,而當單來得又快又急時,代工會有時程壓力,太大的單接不了,而 每一單都是客製化的服務,只能用一次,耗費人力卻無法有長期的應用價值,長久下來對企業發展會有不利影響 。
Case.2
另外一個例子是最近大力推廣的電動機車,價格雖然略高,但可以因支持環保、省油錢等方式打平,只是對消費者而言,更在意的是害怕騎到一半沒得充電,如果充電不方便,推廣使用電動機車就很困難了。對於消費者來說,充電或換電池的點應該要越多越好,而且越方便越好。
Case.3
還有一個例子是曾經有位新創業者,生產客製化的襯衫,為了拓展市場,他製作了一個網站,讓客人可以先在網站上選料、選配件,搭配成符合個人需求的客製化襯衫,但對客人來說,虛擬的網站還是有其限制,畢竟衣服是穿在身上的,但網站沒辦法摸到布料,而且可能因為瀏覽器的顏色色差影響、對尺寸的認知不同、或是對於配件的搭配想像不一樣,造成後面製作的成品誤差還有退貨糾紛。
而開分店作O2O(Online to Offline)的模式負擔又太重,所以有些困擾。以上三個案例其實都可以跳脫既定觀念的框框, 從不同的角度找到新的合作對象創造雙贏。重點其實在於找到雙方可額外利用的資源,彼此結合後,共同創造利潤,開發更大的市場 。用更淺顯的例子來說有點像 Uber 的精神,利用別人閒置的資源,分潤提供服務,就是很典型的整合閒置資源,創造新收入的方式。
跳出框架,你的產品、服務、企業價值無限大!
Case.1
以第一個案例來說, 如果能跳出框框不只跟公關公司合作的話,可以合作的對象就很多了 ,例如公仔業者、廣告公司,甚至與賣場、展館內擺設造型氣球加豐富性與吸睛度…等,因為產品吸睛,就可以從廣告的角度來思考合作對象,除了被動接案,更能因不同的合作對象來主動提供長期合作的方案,創造持續的收入。
Case.2
而以第二個案例而言,如果 能跳出框框,從消費者可以接觸的點來思考,合作對象的選擇就更多了 。本來傳統的思考點是加油等於充電,所以要去找加油站合作,但消費者本來就可能去不同的地方消費,隨時有機會停車,而場域又沒有特別專業的需求,電池換完其實都是回收回去充電,所以也不見得只能在加油站換電池,只要有空閒的場域,其實就可以擺放換電池的設備,所以除了加油站,無論是便利商店、豆漿店、冰果店、路邊營業的店面….等,只要有空間可以放電池,都有機會擺設,由這些店家協助換電池服務,有些分潤的收入。
除了換電池的服務外,進而可以思考讓這些店家成為經銷點,除了協助推廣、賺取利潤外,也能回饋不同的消費者型態和意見,有助於未來產品的改善。而因為合作對象多了,接觸客戶的機會也就更多,沒用電動機車的消費者有更多機會接觸、進而了解電動機車,有用電動機車的消費者換電池更方便,提高使用的意願。
Case.3
第三個案例則可以跳出框框,從衣服相關的範圍擴大思考,例如與洗衣店和逐漸沒落的傳統西裝店合作,提供現場看料、量尺寸的服務,以增加客人對產品的了解及信任感。這樣做的好處在於不會像開分店的成本需求那麼高,所以可以大量拓展實體服務點,落實了O2O 模式,而服務範疇變廣,後續糾紛變少,又可以維持服務品質,雖然需要做一點分潤,但整體來講是划算的,洗衣店跟傳統西裝店又可增加收入,也是雙贏的策略。
有時候新創企業可能囿於本來的商業模式,而順著思考後侷限了合作對象的範圍,但如果從消費者的角度來出發,去思考怎樣的管道可能會接觸到潛在消費者,從這些管道再去思考合作對象,結果可能就不一樣了 。思考商業模式跟合作對象的方式,其實不是單向的過程,有時候需要跳出框框從需求的角度反思,會有更多元寬廣的合作對象選擇,就像Uber 的概念一樣,把別人閒置的資源,和自己的優勢整合起來後提供服務,甚至可以考慮異業結合並以分潤創造雙贏,才能發揮更好的效益。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
粉絲交流|每月小聚|Line@互動|訂電子報|發表專欄及新創資料庫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畢業,現為友尚公司董事長暨大聯大控股永續長、台北市電子零件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中華經營智慧分享協會(智享會,MISA)理事長,於半導體零組件領域已有超過40年的資歷。
1980年創立友尚集團,2000年成為台灣第一家上市的電子零組件通路公司,2010年加入大聯大控股,目前任職永續長。創業初期便立下了「無私分享」的人生目標,非常重視教育訓練,遂從1995年開始著手整理歷年來的實務心得,整理成《業務實戰篇》、《觀念篇》、《經營札記》三本「分享系列」,亦擷取其部份內容編成四本叢書:《讓上司放心交辦任務的CSI工作術》、《比專業更重要的隱形競爭力》、《王者業務力》、《想成功,先讓腦袋就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