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多元商業模式的優先順序考量—你清楚你最拿手的是什麼嗎?

多元商業模式的優先順序考量—你清楚你最拿手的是什麼嗎?
shutterstoc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Case.1

有位創業家因其過去經歷,與海外建立相當良好的政商關係,也因此與眾多原料供應地有相當友好的連結關係,因此就起心動念做起了貿易的生意。

但在開發客戶時遭遇了困難,畢竟多半有點規模的企業都已有長期配合的原料商,於是他就自行運用這些原料開發了產品,但在推廣的過程中又遇到阻礙,於是又想不如還是當回原料供應商好了,希望筆者能協助媒合一些廠商。筆者仔細分析後,雖然也可以協助媒合相關廠商,但更建議他先仔細比較賣原料以及賣產品的利弊得失後,再作考量會比較好。

Case.2

另外有位創業家所做的產品相當具前瞻性,也非常有理想的想推廣自有品牌。但目前的問題是這位創業家已面臨資金上的困境,在協助他洽談合作或策略投資的過程中,他的技術也受到一些知名品牌廠商的青睞,但由於知名品牌的廠商已在市場上擁有了完整的通路布局,所以希望合作的方式是先合作開發產品,以知名品牌廠商的品牌進行銷售,雙方進行分潤。

當然如果這位創業家想繼續販售自有的產品也不衝突,只是時程上當然會再延後一點,畢竟必須先以合作的產品開發與推廣優先,這位新創業者覺得這樣好像又在替人打工,故遲遲猶疑,但畢竟自有品牌這件事是他的理想,筆者也只能給予經驗上的建議,決定權還是在於他自己。

Case.3

近幾年來有許多專門開發 App 程式的新創家來詢問筆者,到底該以設計自己的主力產品例如應用服務平台為主,或是以承接專案方式,先以代工的型態營運。

對於創投而言,他有績效壓力,如果他投資的企業沒有自己的主力產品,就很難進入下一階段的上市櫃,也就很難獲利了結,當然會很積極的鼓勵被投資的企業盡快開發自有產品(例如前述的應用服務平台),但在基礎不穩的情況下,反而很容易揠苗助長,這件事情其實沒有標準答案, 應該先回頭檢視自己的財務狀況、人力配置、資源與市場布局等要素後,再作決定 ,這是新創業者必須審慎考量的地方。

我們可以分別來分析這三個案例面臨不同商業模式的選擇。

Case.1

當他成為單純的原料供應商時,勢必面對的是廠商為了利潤壓縮原料價格空間的問題,也就是假設賣產品的毛利率有70%,他賣原料的毛利率可能只剩20%甚至10%,還會牽涉到原料來源是否充足,能否穩定供應的問題。而另外一個問題是假設他還要繼續賣產品,那他又可能會成為他的客戶的競爭者,也許會發生利益衝突問題。

Case.2

考量點則在於到底要掛自己的品牌,或是先用其他人的品牌來熟悉市場,等穩定經營後再成立自己的品牌,長久來看當然有自己的產品、自己的品牌是最好,但有時候迫於現實考量, 以筆者的經驗來說,先求穩定經營、再求進一步發展是比較洽當的選擇 ,有時候還是必須取捨,並不是說放棄自己品牌的理想,只是在過程中可以先繞一點遠路,累積足夠的資源、人脈、資金、以及最重要的經驗後,再打自有品牌可能會更順利。

Case.3

重點則在於評估自己所掌握的資源,很多時候商業模式的建立、創新都需要時間跟金錢的累積,當這些累積尚未到位時,即使有創投的資金進入,也不代表一切都能順利推動。

簡單舉例,假設今天創投投資兩千萬,但希望一年內要完成開發上市,為了這樣的要求可能需要聘用 15 位技術開發人員,5 位行銷人員,5 位行政管理人員,我們以每位人員平均年薪 50 到 80 萬計算,光一年的人事費就快要把這兩千萬元花光了,另外還有辦公室租金、行銷推廣、日常庶務等各種費用,但如果沒有如預期在時間內完成並成功推廣,可能反而面臨第二次的資金困境。

或許可以考慮依照本來的步調,先從專案累積經驗和知名度,並逐步把雛型建立起來,在適當的時機、差臨門一腳的時候,再募集資金完善整個商業模式。當然,有些平台有時效的需求,也不能一概而論,還是需要仔細評估。

其實這三個案例所面臨的選擇 都沒有對錯問題,但關鍵上是考量優先順序,以現在能掌握的資源,先聚焦在比較有把握成功的事情 上面,等營收、人力、市場布局都大致穩定後,再朝多元發展、或朝真正目標(如建立自有品牌)前進會更好。

對於新創企業來說,無論是人力、財力、人脈、通路關係樣樣都缺,在商業模式的選擇上, 可以多思考自己所擁有的資源,並評估「創業者自己」最拿手的是什麼事情

在面臨多元的商業模式選擇時,其實不見得一定要作極端的選擇(例如一定要直接用自己的品牌,或一定只能代工),有一種比較中性、介於兩者之間的折衷方式是 以自己的優勢,搭配別人的資源,一起做一件事情以借力使力,並且彼此分潤,達到雙贏,再從這樣的基礎有順序的逐步達成最終目標 ,這或許是可以考慮的選項之一。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
粉絲交流每月小聚Line@互動訂電子報發表專欄及新創資料庫
本文作者 曾國棟 大聯大集團副董事長、友尚董事長 曾國棟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畢業,現為友尚公司董事長暨大聯大控股永續長、台北市電子零件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中華經營智慧分享協會(智享會,MISA)理事長,於半導體零組件領域已有超過40年的資歷。

1980年創立友尚集團,2000年成為台灣第一家上市的電子零組件通路公司,2010年加入大聯大控股,目前任職永續長。創業初期便立下了「無私分享」的人生目標,非常重視教育訓練,遂從1995年開始著手整理歷年來的實務心得,整理成《業務實戰篇》、《觀念篇》、《經營札記》三本「分享系列」,亦擷取其部份內容編成四本叢書:《讓上司放心交辦任務的CSI工作術》、《比專業更重要的隱形競爭力》、《王者業務力》、《想成功,先讓腦袋就定位》。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