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購併雙方考量—買方為何想買你?一探買方動機及綜效考量

購併雙方考量—買方為何想買你?一探買方動機及綜效考量
ShutterStoc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有一位創業者表示,他經營的公司近十年來表現很不錯,同行很多家各分一杯羮,大家的表現也還可以,這個產業算是有潛力的行業,應該還有好幾年的光景,如果好好經營可成為永續的行業,但感到過去的發展總是有一些瓶頸,只能在該產業其中一二個特定領域裡發展,很多領域都不得其門而入,甚至自己的領域最近也慢慢遭到同行侵蝕,有一些隱憂,開始思考購併事宜,因為過去沒有購併經歷,有很多心中的疑問,諸如購併時機、雙方的考量、綜效、組織、管理.....導致心中雖有想法,但遲遲沒有行動。

另一位創業者有資金需求,同時也面臨發展瓶頸,缺乏全方位的管理人才,希望引進策略伙伴,但又擔心失去控制權,心中很矛盾,猶豫不決。還有一位企業主表示他了解購併對他的企業應該很有幫助,也與幾個對象談過,但不知道卡在那裡,最後都未成局。

以上兩個案例都是創業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未採取購併行動或談不成,有可能是因為對一些購併細節不太清楚,這些細節包括為何要購併、購併型式、買方動機、綜效考量,以及賣方整併、出售動機、被併者考量…等,茲分別説明如下,以下所談的購併是指廣義的購併,包括投資佔一定比率股權的策略投資或引進策略股東在內。

為何要購併?

一般臺灣的企業主都習慣自己慢慢成長,覺得沒有必要購併,筆者在 20 多年前看到歐美公司付出高額溢價金收購亞太地區的同業公司,總是百思不解,覺得要擴展到其他地區,就靠自己去設點爭取該地區代理權就好了,所以初期到中國地區發展時也是自己設點慢慢開展。

但發展速度緩慢,因為即使已拿到代理權,但 很多的潛力客戶,過去當地代理商經營已久,難以撼動,同時經營的品項兩地也不盡相同,沒有特別優勢可言,更難的是缺乏當地好的人才,也沒有好的客戶關係,缺乏當地資源不易發動攻擊,管理文化更不一樣 ,終於體會到為何要付出溢價金去購併,於是從 2004 年開始各種型式購併,前後超過 6 家,成為控股集團,收到不錯的效益,也提高了公司的整體價值。

筆者創辦的公司友尚集團,2000 年成功上市後,也成功購併很多公司,年營收業績在 2008 年突破 1,000 億,為了追求「世界第一」及「永續」,在 2010 年加入了大聯大産業控股,2015 年大聯大已榮登電子零組件通路業世界第一的寶座。

購併型式

購併並非一定擁有百分之百股權,廣義的購併包括下列幾種形式:

純粹業務作移轉

以現金或未來分潤方式作為溢價金,未涉及股權變動問題。

只購買資產,原公司繼續存在

為降低或有負債的風險(欠稅、索賠、合約...),只購買資產應收帳款、庫存、代理權、客戶、資產…等,原企業主仍保持擁有原公司股權,除資產價值外另外加合理的溢價金,可能以現金購買或換股方式行之。

投資入股

包括佔股權低於20%的以成本法入帳的投資,或高於20%低於50%的以權益法入帳的投資,或高於50%可合併報表的投資。

共同成立新公司

雙方各移轉局部的業務加上新資源共同成立新公司。

合組産業控股公司

通常由已掛牌的上市櫃公司組成新控股公司,由新控股公司掛牌,原加入産業控股的公司下市櫃,原股東依適合換股比率換取新控股公司的股份。

買方動機及綜效考量

在歐美地區購併者比較願意付出合理的溢價金,即使擬購併的公司目前仍處於虧損狀態 ,仍可就目前研發成果、專利、産品線、市場開發、客戶價值、團隊價值、創意...等,計算出合理的溢價金,對於已獲利的公司更願意付出高額的溢價金,因為他們很清楚購併之後的綜效。

下列是買方在考量是否決定購併的一些因素,能滿足其中兩三個效益就可能構成強烈的購併動機:

  1. 互補性産品線的綜效。
  2. 同質性產品線的加乘效益。
  3. 降低開銷比率,增加後勤整合效益。
  4. 前端的整合效益。
  5. 重曡性客戶的人力整合效益。
  6. 非重疊性客戶的産品延伸。
  7. 區域性的互補效益。
  8. 綜合人才的吸納。
  9. 財務整合的綜效。
  10. 交易量增加因而産生較高的 P/E 本益比。
  11. 營收增加,排名順序的效益。
  12. 産品線、客戶增加,分散風險。
  13. 減少競爭者產生的效益。
  14. 滿足客戶一次購足的需求。
  15. 增加經濟規模産生的效益。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
粉絲交流每月小聚Line@互動訂電子報發表專欄及新創資料庫
TAGS: # 併購
本文作者 曾國棟 大聯大集團副董事長、友尚董事長 曾國棟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畢業,現為友尚公司董事長暨大聯大控股永續長、台北市電子零件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中華經營智慧分享協會(智享會,MISA)理事長,於半導體零組件領域已有超過40年的資歷。

1980年創立友尚集團,2000年成為台灣第一家上市的電子零組件通路公司,2010年加入大聯大控股,目前任職永續長。創業初期便立下了「無私分享」的人生目標,非常重視教育訓練,遂從1995年開始著手整理歷年來的實務心得,整理成《業務實戰篇》、《觀念篇》、《經營札記》三本「分享系列」,亦擷取其部份內容編成四本叢書:《讓上司放心交辦任務的CSI工作術》、《比專業更重要的隱形競爭力》、《王者業務力》、《想成功,先讓腦袋就定位》。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