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蜂擁而至,加速器、孵化器遍地開花、創業成本大為降低,很多人都認為現在是創業的黃金時代。但資料表明,其實美國的創業活動趨勢卻是在慢慢減弱。為什麼會這樣呢?分析師Justin Gage分析其中可能的原因。
傳統觀點聲稱我們正處在創業的黃金時代。像Y Combinator這樣的加速器、孵化器的崛起,健壯的VC生態體系,多得配置不過來的資金,再加上基礎設施成本的急劇下降(透過公有雲),這些都使得在今天創辦新公司要比過去容易多。
隨著一度小型的技術新創企業發展成現代經濟世界的代表,隨著Facebook、Google、Amazon以及蘋果等技術公司霸佔新聞頭條,技術正在變得日益主流化和規範化。
而在另一頭,新創企業的退出,也就是新創企業融資週期良性的、必要的一環,卻從來都沒有那麼難實現過。像GE和Wal-Mart等形形色色的公司都在爭相收購技術新創來支撐起數位化存在,而在過去這種活動的主導往往是技術巨頭。除去過去幾個季度出現波動以外,技術業的併購活動就價值而言已經接近歷史最高水準。IPO市場表現不算很好,但是最近幾個月有幾家重要的技術公司上市。對獨角獸的大量報導也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也許會目睹一些令人興奮的新的技術IPO,儘管那道閘門還沒有完全打開。
你可以拿到資金獲得建議,以很少的成本準備好基礎設施,需要的時候就去融資,並賦予那些投資者變現能力;所有推動新的新創企業形成的因素似乎都就位了。
在我跟VC的交流中,這個話題總是會被提起。他們總是在討論目前有多少優質的、可資助的公司。用成功的創業者Will King的話來說:「創辦一家偉大的公司從來沒有這麼容易過。」如果現在創辦公司比以前更容易的話,你大概會預期每年成立的新的技術新創數會相當高。但令人吃驚的是,資料告訴我們的卻是另一個故事。
如果說新創活動其實(幾乎)比過去都要低呢?
專注於高等教育及培育創業精神的非盈利組織The Kauffman Foundation發佈了一份名為《Kauffman 指數》的年度報告,報告評估新創企業活動的各個方面。從新創企業密度圖,或者每千家公司的新創企業數來看,那種我們期待看到的曲棍球曲線並沒有出現:
過去10年左右除了稍有好轉以外,這裡有兩點重要的觀察需要指出。首先,新創企業密度自1977年Kauffman Foundation開始計算以來就一直在下降。其次,金融危機(或者更確切地說,金融危機爆發前)引發了自該表製作以來創業活動最顯著的低迷。
儘管自2010年以來取得一些進展,但現在跟2008年前的創業活動水準遠不能相提並論。其他的Kauffman指數指標展示一些略為更有希望的數字,但鑒於黃金時代的說法似乎那麼的流行,這跟我們預期的還是有距離的。
技術與其他領域的對比
當然,說實在的,這些Kauffman指數衡量的是各種新創企業(比如麵包店、汽車零部件廠商)的指標。而我們討論的那些發展因素,比如加速器和廉價雲計算等,主要關注的是技術新創企業。
但這一塊的資料也表明活動要低於預期。Kauffman Foundation在2013年也發佈過一份有關高科技產業的獨立報告;報告的附圖(藍線代表高科技新創企業的數量)也顯示出自2008年以來技術創業活動出現類似的下降。
我們的黃金時代並沒有幫助催生新創的建立,新技術新創企業的數量並沒有出現暴漲。結果表明,新創企業成立真正的黃金時代其實是1990年代以及網路泡沫時代。而且當時還沒有那麼成熟的融資環境,基礎設施的固定成本還很高。
另一個令人吃驚的新興趨勢是創辦人的年齡差距。再回到原先的Kauffman指數,更年輕和更年長的創辦人之間出現了顯著的差異。公司越來越多地是由更年長的人創立。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用Fareed Zakaria的話來說:「今天的年輕人穿得像矽谷的創業者,對技術狼吞虎嚥,總是討論顛覆性創新。但他們卻想到高盛、麥肯錫和Google工作。」
為什麼沒有出現更多的公司?
那究竟是怎麼回事?為什麼今天的新創企業享受到的出色資源並沒有導致更多技術新創企業的成立?我先來指出若干可能性,然後再回來講講資料告訴我們的重要性。
小孩喜歡好工作
為什麼更多的人不去創業的原因之一是機會——尤其是對於那些輟學的年輕人來說。簡而言之,有吸引力的創業替代方案比過去多多了。
以自己如何真心對待員工為豪的技術巨頭(比如Facebook和Google等)是軟體工程師或其他相關專業畢業生的熱門目的地。這些公司目前的體量是網路泡沫時代未曾有過的。
而且營造更受歡迎工作場所、向年輕勞動力敞開懷抱的不僅僅只有軟體公司而已。像GE這樣的傳統巨頭已經建立令人印象深刻的數位中心,而像摩根大通這樣的傳統銀行也開始允許員工穿牛仔褲上班。最後,就算不看大企業,還有很多中型或更大一點的公司,如Github和Airbnb提供充滿活力和令人興奮工作環境。簡而言之,當其他就業選項是如此的有吸引力時,大家創業的激勵因素可能就會減少。
僵屍獨角獸?
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一個健壯的融資環境可能是把雙刃劍。因為那些在上一個週期可能會死掉的公司可以活得更久。
20年前,在VC融資沒那麼多的時候,你的公司要想活下來,需要做到以下幾點之一:
- 從有限的骨幹投資者那裡拿到融資
- 賺夠錢養活自己
- 上市或者被收購
現在VC的錢就多得多了,那些錢湧到各個階段的新創企業(2016年融資額為400億美元),而這就給新創公司更多的runway和靈活性去實現盈利或者退出。本來可能要去創立新公司的創辦人和員工現在就可以待在原地不動了。
這兩種可能性——更好的就業機會以及可能更低的公司流動——可能有助於解釋為什麼今天的新創企業黃金時代實際上並沒有催生出更多的新創企業。
但結論是站得住的:我們也許沒有以所認為的那種速度在成立公司。我個人的想法是更多的新創企業對經濟是有好處的,創業精神應該鼓勵。我希望這些資料能夠激發大家的討論,想出如何將今天創業的容易變成實實在在的發展。
提供您第一手最豐富的創業資訊!加入「創業小聚 Line@」
你就是媒體!「 創業社群交流平台 MeetHub 」強力徵文,開你自己的專欄
本文授權自《36氪》,編譯作者:boxi
原文:Do We Really Live In A Golden Era Of Start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