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前,比爾蓋茲在其著作《數位神經系統-與思想等快的明日世界》(THE SPEED OF THOUGHT: Using a Digital Nervous System)裡有過15個對未來的預言,包括行動裝置(Mobile device),隨時隨地可保持與外界溝通交流,獲取最新消息;即時線上支付;專屬私人網站,用來私人交談或策劃活動;分析了解使用者喜好,推播用戶可能感興趣的智慧廣告這些預測如今已由時間印證為先見之明。
當然,不見得他每次預測都恰巧描繪出未來的模樣,但或許你我能從中窺得今後行將有的趨勢。他近期認為有項新技術具備光明前景,並稱該技術很奇妙(magical)。這項技術名為人造光合作用(Artificial photosynthesis),其想像之處在於,一旦人造光合作用效率提高,未來汽車的清潔燃料便有生產著落。
人工光合作用,顧名思義是用人工方法,模擬自然界植物,經由陽光作用,將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氫氣、氧氣、有機物的過程。比爾蓋茲認為,以這種方式製備氫氣作燃料,海洋、河流能提供源源不斷的水。
如今已有應用人工光合作用製備氫氣當作電動汽車的燃料,同樣它還能用來儲存太陽能。液態燃料如氫,較電池有顯著優勢,它們重量更輕,體積更小。液態氫燃料沒有電池間歇性問題,能將它們裝到裝置較大的容器或設備裡,隨時隨地燃燒。
另外,人工類比光合作用的產物經過合適比例組合,能生產甲醇。而甲醇與汽油理化和燃燒特性接近,甚至部分特性優於汽油,因此被用作內燃機燃料。
目前中國已成全球甲醇消費最大的國家,一些地區加油站會使用含15%甲醇的甲醇汽油,加氣站甲醇也與天然氣混合(天然氣佔15%或更少)當作汽車燃料,尤其運輸型車輛燃料中,甲醇比率高達85%。由於甲醇可再生,一定程度能緩解能源緊缺等問題,2015年時,已有70多個國家應用甲醇汽車。
人工光合作用還能與製造氮元素的細菌間擦出別樣的火花。前者發生生物反應產生氫氣,氫氣恰好是那類能製造氮元素的細菌所需原材料。後者吸收氫氣後,能在土壤中生產出含氮肥料,提高農作物產量。除肥料外,還有一系列如藥物、燃料、塑膠等都能由此製造出來,這些都取決於該細菌的新陳代謝工程。
雖說這是偷師自然界的技術,但想實現人工類比光合作用絕非易事,首先得找到充當葉綠體功用、能有效電解水的媒介;其次如何將光合作用轉化效率提高,直接影響未來氫作為新能源的普及,植物將碳和水轉化為碳水化合物效率為1%,目前實驗室效率已提升至10%左右,澳大利亞墨爾本蒙納士大學研究者更甚,轉化效率達22%。
事實上,很多科技界舉足輕重的人物都對新能源技術保持密切關注。2016年底,比爾蓋茲成立的突破能源基金 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BEV)就網羅了20位全球商業領袖,阿里巴巴馬雲、亞馬遜貝佐斯等都是該基金的投資人。他們準備逾10億美元,用於投資新創及成長期企業,意圖為全球提供下一代可靠、可負擔、零排放的能源、糧食和產品。
但註定這條路會走得十分艱辛。
首先是資金及技術方面的挑戰,對追求短線回報的創投來說,能源領域難作為首選,注入該領域的資金註定不如他們追逐其他創業項目風口時那樣火熱,恨不能投得更多。技術上的難度又掣肘著新能源製造的推進,2006至2011年,創投在清潔能源技術領域投資總額超250億美元,最終有過半資金損失。
與此同時,清潔能源技術的進步,將對過去傳統化石燃料企業產生威脅,後者或面臨限制,利益取捨等問題。想革新,又動了他人的乳酪,可想見未來困難重重。
提供您第一手最豐富的創業資訊!
現在就加入「創業小聚 Line@-數位創新與創業的社群平台!」
你的參與讓觀點更加多元、新創資料更加完整「 創業社群交流平台 MeetHub 」
本文授權自《36氪》,作者:夜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