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前一日第一個搭載人工智慧平台Clova的智慧喇叭WAVE,在LINE Conference 2017舞台初登場順利過關,今(16)日LINE資深執行董事暨策略行銷長舛田淳在記者團訪現場再次示範Clova應用時,仍是直呼緊張,肢體動作也顯得不太自然。直到示範結束,當一旁LINE團隊準備將WAVE收起來,同時記者也拿起麥克風發問:「請問Clova...」話還沒說完,台下卻忽然傳來一陣輕快的音樂,大家回頭一望,發現剛剛記者的提問,竟意外喚醒了Clova,而且這音樂一時間還止不住,搞得台下手忙腳亂,台上的舛田淳一時間也不知該不該下台出手救援,惹得全場大笑,也讓氣氛緩和了許多。
這個場景讓我們更加確定,Clova這兩天的示範不是玩假的;同時我們也看到,Clova確實就像一個無法被百分百掌握的新生兒,而舛田淳則像個新手爸爸一樣,對待Clova小心翼翼,當有突發狀況時,身經百戰的他也難免展露出手足無措的一面。
Clova之父不只一個人,LINE的靈魂人物也在其中
不過這樣的場景其實對舛田淳來說應該不算太陌生,因為Clova雖然對他是新的,但開發產品的經驗卻已經不是第一次了。舛田淳回憶,現在在開發Clova,就好像六年前LINE剛誕生時一樣。「Clova和LINE有很相似的故事」他說:「Clova也失敗了很多次。」聽起來好像是喪氣話,他的語氣卻充滿自信,彷彿真正說出來的其實是:「最終Clova也將以後進者之姿,成為市場贏家。」
事實上,Clova的背後推手確實帶給人很大的想像空間,因為Clova的兩位關鍵負責人,正巧也是當年合作開發LINE的組合。舛田淳說,站在台上的是他,其實舞台後還有一組跟他一樣緊張的人,這些人都是Clova的父親。而在這群「父親」之中,工程團隊的主要領導者,應該就是當年一手催生LINE的關鍵人物,在內部被稱為「慎桑」的LINE Chief Global officer Joongho Shin。
Joongho Shin生性低調,很少在公開場合露臉,對大眾應該是個很陌生的人物,但熟悉LINE的人應該知道,他其實是LINE最核心的靈魂人物。而六年後的現在,他再次攜手舛田淳和韓國的工程開發團隊打造Clova,會不會再次上演奇蹟?
難度比當年做LINE更高,Clova挑戰仍多
當然,就像舛田淳說的,Clova不像LINE是一個架構在作業系統上的介面服務,而是一個AI雲端平台,可能會是未來的作業系統,可以說這是兩種類型和難度都截然不同的產品。如舛田淳也提到,當初為了解決語音辨識精準度的問題,他們還特別請來聲音演員不斷對Clova說話,長達300小時。
不僅如此,對他們更大的挑戰在於,Clova是LINE和NAVER合作的專案,兩邊技術的整合也是一個必須突破的障礙。他坦言,其實一直到不久之前,他們才重新架構好平台。更別提語言問題恐怕也會成為未來規模化的一大難題。
雖然舛田淳一再表示,他們希望Clova可以跨出日本市場,但實際上,他們沒有辦法給出日文以外語言上線的時間表。或許從日文出發這點,會成為LINE在日本市場的一大優勢,但語言的侷限,影響的不只有WAVE這樣的智慧喇叭無法出海,其他如和FamilyMart,還有豐田汽車的合作,可能也都無法被複製到日本以外市場。而市場受限,連帶可能影響合作夥伴的加入意願和生態系的生成。
AI什麼時候開始貢獻?或許要十年、二十年
不過LINE在Clova遇到的問題,也可能是競爭對手要面臨的挑戰,「AI才剛開始,我們不知道什麼樣的功能、什麼樣的使用者體驗是最好的,市場上的所有人都還在尋找。」而這或許就是為什麼舛田淳會說,他們預期AI應該是一個需要長達十至二十年時間發展才能帶來實質貢獻的產品。
然而不論還要多久時間、會不會成功,舛田淳說:「過去我們一起催生了LINE,現在我們對Clova有相同的感覺、相同的熱情。」他表示現在自己和Shin滿腦子想得都是Clova,而Wave是他們跨出的第一步,或許有點搖擺、有點不受控制,但絕不影響他們繼續走下去的決心。
提供您第一手最豐富的創業資訊!
現在就加入「創業小聚 Line@-數位創新與創業的社群平台!」
還有每週聚焦徵才、創業活動的「創業小聚每週電子報!」
本文授權自《數位時代》,作者:何佩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