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台灣企業出走中國上市?淺談台灣IPO概況與困境

蕭佑和
蕭佑和 2017-04-09
台灣企業出走中國上市?淺談台灣IPO概況與困境
shutterstoc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跟台股說再見?

這週看到一則新聞,提到過去一年半以來,鴻海旗下的幾隻小金雞接連暫緩在台的上市計畫。這與過去鴻海積極推動旗下公司上市的策略有很大的不同,也因此引起了市場議論。

從ㄧ四年開始,鴻海集團先後有乙盛-KY(5243)、樺漢(6414)、榮創(3437)、亞太電信(3682)、訊芯(6451)、京鼎、臻鼎-KY(4958)、GIS-KY(6456)等八家小金雞在台上市,掛牌皆屢屢成為市場焦點。

然而,過去一年半以來,鴻海旗下四隻小金雞鴻騰精密、堺工廠、天鈺科技、瑞祺電皆無預警暫緩在台的上市。這現象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因此本週的「大和有話說」決定來瞭解台灣這幾年IPO的狀況,以及找出體質優良的大型公司不願在台上市的原因。

什麼是IPO?

新創公司在草創初期,資金來源大多從少數人募來,例如自有資金、親友、天使投資人(Angel)、創投(Venture Capital)等。但隨著公司不斷成長,想募集更多的資金,或是早期股東想出脫既有持股,通常就會走上IPO一途。

首次公開發行股票 (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簡稱 IPO ),指企業透過證券交易所首次向投資人公開發行股票,募集企業發展所需資金的過程。簡單來說,就是將一家私有公司的股票,以合法的方式賣給社會大眾。 不過IPO並非百好無一壞,企業在IPO後也可能隨即遇上各種挑戰 ,以下簡述之。

ipoe584aae7bcbae6af94e8bc83.png
大和有話說

實務上,公司上市櫃時,會找一家或多家「投資銀行」作為其承銷商,以決定其發行股數與價格,並以「包銷」或「代銷」等銷售方式,來輔導企業上市櫃。國外較知名的投資銀行如摩根史坦利、摩根大通、花旗、高盛、巴克萊、德意志銀行等。國內較知名的投資銀行則是凱基證券、元大金、富邦金等等。

2016台灣IPO產業概覽

2016年,台灣共有58家企業初次上市櫃(IPO),總籌資額約新台幣254億元。其中,生技醫療業的IPO家數就有10家,佔81.95億元;科技業則有20家,佔74.4億元。光以上兩個產業的籌資額就佔台灣整體IPO的六成以上。

2016e58fb0e781a3e59084e794a2e6a5ade695b8e6939ae7b5
大和有話說

「生技醫療業」籌資總額居冠,顯示生技產業的發展與資本市場密不可分。隨著政府將「生技醫療」列為五大推動產業,鼓勵產業投入細胞治療、基因治療、精準治療等技術,未來幾年的成長指日可待。「科技業」籌資額則居次,主要在虛擬實境、資通訊、行動應用服務上快速發展。「工業」排名第三,主因油價低檔及政策鼓勵推動,使得全球車市銷售創新高,帶動汽車、零組件產業的成長動能。

2016e58fb0e781a3ipoe7b18ce8b387top5.png
大和有話說

綜觀2016年台灣IPO籌資金額前五高的企業,依序為生技產業的藥華醫藥、羽絨衣代工廠廣越、汽車零件廠英利-KY、半導體產業的精測、泛用型空壓機廠力達-KY。整體而言,投資人對科技業新股的支持度較高,特別是夠麻吉(GOMAJI)的超額認購達865倍,顯示投資人非常看好電商未來的潛在商機。

台股背後的隱憂

e58fb0e781a3e6adb7e5b9b4ipoe68890e58a9fe5aeb6e695b
大和有話說
e58fb0e781a3e6adb7e5b9b4ipoe7b18ce8b387e7b8bde9a18
大和有話說

2016年台股掛牌家數為58家,乍看之下與2015年的52家並未衰退多少,但從總募資金額來看,卻衰退至254.3億元,平均一家只募4.38億元,為近四年的新低。而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到底那些百億規模的上市案都跑去哪掛牌了呢?也許,看完以下兩岸四地交易所的比較,我們心裡就有點譜了。

完敗的台灣,小廟還供得起大佛嗎?

e585a9e5b2b8e59b9be59cb0e4b88ae5b882e5aeb6e695b8e6
大和有話說
e585a9e5b2b8e59b9be59cb0e882a1e5b882e5b882e580bce6
大和有話說
e585a9e5b2b8e59b9be59cb0e69cace79b8ae6af94e6af94e8
大和有話說

從兩岸四地的上市家數、市值、本益比來看,台灣幾乎完敗。當然,前兩項對台灣而言本是非戰之罪,但本益比這項議題就很值得我們來思考。本益比指的是股價除每股盈餘。股價越高,本益比就越高,隱含市場對該公司的評價也越高。

過去幾年的台股,許多知名企業的本益比明顯被低估,例如鴻海已經是全球知名大廠,本益比卻一直維持在十倍左右;聯發科這樣世界級的IC設計公司,在台股的本益比也只有十四倍。相對於去年底,聯發科轉投資的匯頂科技在中國掛牌,本益比高達七十倍,聯發科在台股市場似乎真有些委屈。

也因此,光是去年,就有匯頂、亞翔、元祖、哈森、優德精密、中潛股份等六家台資企業在中國掛牌,這是過去從沒有的情況。相較於同樣的成本只有十五、六倍的本益比,在中國卻能輕鬆享有四十倍以上的本益比,自然吸引不少台商出走。

另一方面,考量到「品牌宣傳效應」,也開始讓更多在中國發展的台企前往當地掛牌。例如,元祖在中國已深耕二十年,有高達六百家分店,一旦在當地掛牌,不僅可使品牌更接地氣、吸引當地人才,在面對供應商時也更有底氣,有更多的談判空間。

那麼,台灣還剩下什麼?

簡而言之, 在海外掛牌除了具本益比優勢外,還可藉勢提升品牌認同度 ,因此台企也就更沒誘因回台上市了。再者,近年台股本身就受成交量低迷、能見度、法規稅制影響,不用說中國大陸的拉力,我們自己就會逼著把自己推出去。

那麼,台灣到底還剩下什麼呢?相較於中國證監制度IPO沒有一定的時間程序,ㄧ等可能就要三、四年,在台上市的時間安排相對明確,可省下不少無形成本。另外,若以IPO的輔導成本來看,在台灣兩千萬的IPO承銷成本,到了對岸可能就躍升為一億,中小型企業根本吃不消。

從上面的比較看來, 企業不能光是看見海外高本益比的誘因就貿然前往掛牌,也應視自身的產業特性、公司規模,來選擇合適的市場IPO 。當然,我們的政府也應認真思考台灣資本市場的定位,即便我們當不了規模最大的,但至少我們可以當最獨特的那一個,不是嗎?

本文授權自《大和有話說》,作者:蕭佑和

TAGS: # IPO # 鴻海
本文作者 蕭佑和 蕭佑和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