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新世代的人才偏鄉:你對世界所有的資源、人生所有的可能,真的在乎嗎?

王文華
王文華 2017-04-02
新世代的人才偏鄉:你對世界所有的資源、人生所有的可能,真的在乎嗎?
shutterstoc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哪裏才是「偏鄉」?是指「地理」的位置?還是「心理」的位置?是指資源的多寡?還是對資源的態度?
夢想學校創辦人 王文華

2015年,10月8日,我和聯合報到花蓮東華大學辦論壇。轉眼間我和聯合報已經合作三年,這是今年的第7場。

在東華,一位女同學主動舉手,說雖然在花蓮上學,卻常坐火車來台北的明曜百貨實習。

「你不嫌遠?」我問。

「不會啊!」

後來,我去了屏東科技大學,認識另一位女同學。她告訴我她是聽障者,家住桃園。媽媽當年為了教她說話,辭去了工作。現在她可以說話了,要趕上進度,將來做更多的事,發揮自己的潛力,也報答媽媽。

對比之下,我也去過在台北的大學,有同學遲到早退、睡成一團。

跟聯合報去了29所大學後,我突然不再確定,哪裏才是「偏鄉」?是指「地理」的位置?還是「心理」的位置?是指資源的多寡?還是對資源的態度?

我也不確定怎樣的才算「聽障」?是器官的障礙?還是態度的障礙?

用個比喻,朋友約吃飯,遲到的是住最遠、或最近的人?

「地理」位置絕對重要。多年來,台大學生大約57.6%來自台北和新北, 而新竹、台東、澎湖、金門、連江五縣的比率,總和才只有1%。地理位置遠,資源就缺,較難得到社會上的好機會。但偏僻位置會影響、卻不致於完全抹煞,年輕人的機會。就像很多住在台北市大安區的大學生,四年後也是空手而返。對他們來說,台北也是「偏鄉」。

關鍵在「心理」:見識夠不夠多?想得夠不夠大?看得夠不夠遠?身段夠不夠低?內心夠不夠飢渴?愛得夠不夠瘋狂?

簡單說,就是對這世界所有的資源、人生所有的可能,知不知道?在不在乎?

個人主觀上偏遠,單方面來說還不嚴重。美國也有很多人,從不踏出自己的州。但如果主觀上的偏遠,加上客觀上的被忽略,就真的變成偏鄉了。

以留學為例。近年來,台灣學生想留學的人數逐年減少。這是主觀選擇。而想留學的人申請到好學校也越來越難,因為面臨大陸和印度學生的強烈競爭,這就是客觀環境。在主客觀困難包抄下,台灣仍有優秀的年輕人,靠自己努力和父母栽培,到國外留學、比賽、就業、創業。成功後有的回來,有的不回來。

不回來的人告訴我:「台灣沒有適合我的工作,沒有我的舞台。」我問:「要不要回來自己打造舞台,我幫你?」

他笑笑:「沒那麼簡單。你和我,我們怎麼打造出矽谷那樣的環境?」他說得沒錯。胸懷大志是不夠的,要有客觀條件的配合。

台灣的便利,給我們造成最大的不便是:我們失去了向外探索的動力。於是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正風起雲湧,很多班列車快速開過,在台灣過站不停。
夢想學校創辦人 王文華

這四年巡迴大學校園,我常問:「對前途感到茫然的請舉手」。我請全場同學閉起眼睛,在沒有同儕壓力下回答。
不管在哪所大學,平均都有九成的同學舉手。幾乎每一場活動結束後,同學都會問我怎麼面對低薪和失業。

我鼓勵他們多動,像東華那位從花蓮到明曜百貨的女生。多學,像屏科大那位,掙脫環境給她的種種障礙。

當手機移動,人就不移動了。當我們有了4G、24小時新聞台、和滿街便利商店,很容易會覺得我們在台灣看到的世界就是世界的全部、生命就只有這麼多。

的確,台灣的生活,真的比大部分國家舒服。人文與人情,健保和捷運,都是頂尖。但台灣的便利,給我們造成最大的不便是:我們失去了向外探索的動力。於是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正風起雲湧,很多班列車快速開過,在台灣過站不停。我們的舒服,也變成一種障礙。

那晚我離開花蓮時,走進擁擠的花蓮車站。一個女生穿過人潮,從我身邊跑過,似乎就是那個要到明曜百貨實習的同學。我看著她的背影,如此專注、堅決,她知道很多車過站不停,所以拼命想趕上去。

我告訴想擺脫茫然的同學:別癱在觀眾席打瞌睡,選定一個車站或機場,趕路去吧。 

本文節錄自王文華新書《空著的王位》

本文作者 王文華 王文華

美國史丹佛大學 MBA、台大外文系畢業。身兼暢銷作家、企業家、教師等身分。致力於行銷、社會企業、創業,2010 年創辦夢想學校。著有《創業教我的50件事》、《A+到A咖》、《空著的王位》等書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