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專利權讓你搞昏頭嗎?Call Saver 共同創辦人專利申請實戰心得!

魏孝丞
魏孝丞 2017-02-23
專利權讓你搞昏頭嗎?Call Saver 共同創辦人專利申請實戰心得!
CC0授權,擁有者andrewlloydgordon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剛剛接獲通知順利拿到一份為Call Saver 申請的發明專利,這項設計在FinTech世代,相信對提昇銀行企業/保險產業的消費者服務滿意度有一定的幫助。這個專利主要的特色:

1、撥打給客服電話前,可以從手機APP/VR,事先知道等待人數,再決定是否撥打。
2、智慧建議用戶何時撥打客服電話,以避開高峰客服塞車期間。

我們在送出專利後曾在粉絲頁做過「銀行信用卡客服電話等待真人接通時間調查」,1016人的有效問卷顯示:近3成消費者曾經歷超過10分鐘等待時間才有真人接通的狀況,少部份消費者還曾遇過等超過30分鐘的紀錄。 因為這些不愉快的撥號體驗,高達 95%民眾希望有上述第1項服務,8成希望也有第2項服務,以節省寶貴的時間與手機通話費。

回顧從2008年至今,與各階段夥伴參與的專利申請總共8件(台灣區7件/美國1件),實拿3件。中間也經過一些風波,藉此做個整理心得,希望這個分享,對熱愛創新發明的朋友有所幫助。這些心得的累積,都不是我一個人所能獲得的,感謝好幾個貴人長輩 (時代基金會 YEF 業師們、大學教授)持續指導重要觀念,以及參與夥伴的討論貢獻。

這篇心得的適用對象,比較偏向個人身份,或者是新創公司/中小型公司的特性。跟一般大型企業的專利地圖布局不一樣。

創新作法該不該申請專利?

專利申請主要是為了商業應用需求,而學術界學者角度,專利發明則有著作發表的credit。申請策略有兩個面向:看是要防守、還是攻擊。因為我們不是財力雄厚的大集團,出發點都是以防守為主,不主動塑造敵人,若遇到惡意侵權行為至少有法律的保護機制,另外一點防守意義則是,避免很興奮推出一個創新服務後,卻收到存證信函的窘況。

該不該申請專利,最主要考慮的點還是投資報酬率,看發明的商業潛力是否值得,無論歐盟或美國,申請至少花上10萬元以上。而台灣專利較實惠的也至少好幾萬元。如果評估覺得市場潛力值得,才進行申請。

要自己撰寫,還是委外專業人士處理?

最佳情況是發明人本身練就有專利檢索與撰寫專利內容的能力,然而喜歡發明跟撰寫專利書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如果沒有時間的急迫性,以及人格特質也喜歡學習新的專業,則可以嘗試看看。

另外一種方式,透過專利事務所來處理也是很好選擇。這時要評估的點:事務所指派的專利工程師是否熟悉所屬產業的專利,包含專利檢索、如何寫主要項、附屬項等保護範圍的技巧等等。跟事務所PM/Sales 接洽時,可直接提出需要的專利工程師背景條件。

在流程上,發明人跟專利工程師約開會討論idea如何實做,由專利工程師進行專利檢索以及撰寫專利書初稿,再由發明人審閱修訂。有默契的狀況通常2~3次可以完成,若剛好領域實在太特殊,就會花更多的時間溝通。這邊比較要留意的是,寫專利跟做學術論文研究很像,通常只有研究者本身最清楚那個題目,因此專利發明人本身最好提供相關的關鍵字給事務所檢索,甚至也參與檢索的工作,避免送申請一篇早發表存在的專利。

專利的權利人?

在公司上班的,若發表的內容與工作職務相關的,權利是屬於公司的。如果是個體戶與幾個好朋友申請,記得在事前約定好相關的權利義務,主要就是投資風險與報酬兩事,包含:

分工與決策模式(有爭議或需重大調整時,誰拍板定案?)、
專利申請費用(事務所費用、被駁回時修改再提的費用)、
拿到專利後的維持費用(還要分年份,維持費是隨著年份愈來愈高)、
專利產生的商業價值分潤、
如果被侵權時可接受的法律策略與延伸費用等等。

針對個體戶的合作申請專利,也需留意申請者是一人代表再簽內部合約共享權利、還是共同掛名共享權利等,這些都可以在送申請時註明清楚。

專利承認的時間點?

專利發表跟論文發表一樣,都是看優先時間,一個新的發明看誰先提出。台灣是WTO成員國,針對歐盟、美國等,有等同優先順序,一年內可用原稿申請範圍進行補件。

有時間急迫性要發表點子,該怎麼辦?

我曾經聽過一個很棒的點子,大學生做的競賽專題發表後,馬上有廠商發現市場潛能,登門拜訪希望合作。這種狀況,如果以更恰當的流程,同學可以在專題還沒公開發表前,就先申請專利,來保護相關的創作權利,這樣對外洽談時,利益相關者”比較”會尊重智慧財產,採取合作策略,避免發生以合作之名拜訪,實則偷取點子或探知實做know-how的競爭狀況。

如果沒有事先申請專利,而先進行了各種形式的公開發表,此時若要再申請專利,就可能遇到因為已經有人先發表了,審查委員認定沒有新穎性或進步性等特徵而駁回,即使這兩件事的發明人都是同一人。

若有時間上的急迫性需要對外接露發明內容,有一種方式叫Provisional Patent,可以先申請,後續補件。費用比較實惠,也可以送中文,可以參考美國專利局的相關說明:https://goo.gl/ec3qdo

Provisional Patent有另一個實務需求,有時想到一個很棒點子,但需要跟外部合作才有辦法具體實踐,考量開會簡報提供後,idea 有可能被抄走的風險,在這狀況下,可在程序事先申請Provisional Patent,簡報加上Patent Pending 的字眼,以讓接洽窗口知道相關已經送專利申請。

寫Patent Pending,並沒有任何法律保護效力,純粹是對合作對象的法律權益提示。只有真正拿到專利權時,才有真正的保護效力。如果有時市場還沒辦法驗證創新的方法機會點,在猶豫是否砸下大筆專利費用前,這也是一種平衡的方式。

專利申請的技巧?

以資訊領域來說,

1. 盡可能不要申請server 行為的專利

因為很難舉證對方的演算法是怎麼運作。譬如推薦系統,server 怎麼推薦哪個精準商品給消費者,這背後採用何種特殊演算法,正常狀況下,在終端是看不到演算法的,只能看到數據結果,這種很難從結果推回背後精準作法的狀況,申請專利想保護的空間就比較有限。

2. 盡可能申請client 端容易看得到的運作部份

3. 委外處理專利時,有可能遇到寫claim範圍限縮的寫法

因為這樣比較容易申請到。而這與專利申請人本身希望保護範圍更大,可能會產生角色衝突的狀況。這點需要發明人本身持續累積功力,以及跟不同的專利師互動,慢慢得知中間的眉角,來取得平衡點。一個好的專利工程師,會站在客戶的利益角度思考給予最佳的建議。

4. 專利送審過關的機率?

曾經有一個案子,我認定審查委員舉證跟申請的範圍無直接關係。連花了兩次複審費用幾萬元後,還是沒辦法說服對方。後來基於C/P考量,就不再處理。後來我才知道,遇到這種狀況,可以跟審查委員約見面,直接解釋討論差異,當然要再額外花錢就是了。

另外也遇過一個案子,發明的技術至少是近年才有辦法實現的,但審查委員卻提一個古早以前的專利說我們沒有新穎性,我當時詳細看了後發現,這兩個案子完全不相關,而且想要解決的問題也不同,就請事務所提出解釋,一次複審順利終於過關。

幾次經驗下來,感覺這事有運氣成份,如果被駁回時,不要太沮喪,詳細比對文件,爭取該有的權益,只要是合理的說法,相信審查委員也會給予公平的回應。

5. 審查時間要多久?要維護專利多久?

這也點運氣成份,快的可以一年左右,慢的超過3年有可能都還沒開始審查。有時連市場的機會都不見了或者衝刺市場的熱情降溫了,專利都還沒拿到。這事就回到市場機會本身,看那個專利是否真的有長遠價值,再評估是否繼續投入資源維護,畢竟專利費用維護費,是隨著年份愈久,每年費用逐步提高。

如果別人踩到自家專利了,是否要採取法律行動?

跟一位YEF 學弟邱哲良在2008年參加Google 舉辦的Android 比賽,設計發明一個很有趣的手機撥號廣告APP,送比賽前,我們快速找專利事務所申請,送美國也送台灣。

當時參賽題目是保密性審查,幸運得到Google頒獎後,我們也沒公開題目內容是什麼(當年ADC公告全球四個隱密的得獎題目,我們是其中之一)。上面講的風波是這樣,不到幾個月的時間,意外發現國外有間公司募了一大筆錢做相關的應用,當時一直覺得毛毛的,想說參賽提的proposal 理應只有比賽裁判看到(都是通訊類的國際大企業),怎麼這麼快就有人要做一樣的題目。

後來請教了律師,律師評估後,鼓勵我們採取行動發存證信函給國外那公司。我請教了第二意見,這種跨國的爭議處理要打贏所費不貲,時間也很久,而且最重要的是「那個階段,我們只是送審專利,還沒正式拿到專利」,評估效益後, 決定暫緩法律行動。

回到問題本身,要不要採取法律行動? 當時諮詢美國律師就花了不少錢,
這事若真的遇到,還是回到C/P值與勝算機率的評估。過了這麼多年,愈來愈清楚一件事,專業領域,只有當事者本身最清楚,也就是說如果有天要走上法律程序,律師的協助是在法律程序或用詞上,但真正的專業領域答辯,還是得仰賴專業領域本身。所以除非有足夠的動機以及精神,才適合走這條路。

那個覺得很棒的題目,雖然沒有親自下去做市場,但看到美國有上市公司做,心情也很興奮 (一種英雄所見略同的自我感覺良好心境 XD) ,可惜後來那公司幾年後從Nasdaq 看股價趴下也沒動靜了,然後我們申請的美國專利沒拿到,而台灣專利因為有另外修改其他版本反而拿到。塞翁失馬的各種複雜心情,感受很深。一個創新題目,能不能在市場站起來,很重要的是時機因素,在那個大家都還不熟悉智慧型手機的年代,太早推出創新的題目,反而市場教育就是最大的燒錢負擔。

無論創新點子的市場結果論如何,在新創的這條路上,把有限的資源,著重發揮在推展市場與滿足顧客需求的快速迭代測試上,優先權總是大過於思考專利權攻擊等事宜,很慶幸,當時聽了第二意見,沒有浪費太多的時間與資源,才有辦法持續的創作更多有趣設計。

以上是初淺的心得分享,如果有額外沒寫到的原則性議題,有需要討論的朋友,歡迎寫信討論,謝謝:wei@callsaver.cc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
粉絲交流每月小聚Line@互動訂電子報發表專欄及新創資料庫

本文授權自《魏孝丞 Facebook》,作者:魏孝丞

本文作者 魏孝丞 魏孝丞

時代基金會YEF 首屆代表。熱愛推動創新模式,產生多贏循環,10年前發起「一人一筷、健康愉快」運動,與素易網、法鼓山基金會、主婦聯盟基金會、荒野保護協會、中國醫慈濟青年社共同執行,沿街拜訪上百間餐廳老闆推廣環保新作法。曾獲Google頒發安全Honorable Mention與ADC 獎項。中華電信服務七年後,人生大轉彎,休息幾年後與好友張朝騏共同創辦Call Saver,推出數款受鄉民喜歡的APP。聯繫信箱:wei@callsaver.cc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