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sh 和 WiseBanyan 更多的時候被視為技術公司而不是金融公司。
如果你真的「一無所有」,存款少得可憐的話,你依舊不乏一些投資選擇。
假如你有15000美元,你有很多投資管道。Betterment 和 Wealthfront 這樣的智慧投顧公司會樂意為您出謀劃策,像 Charles Schwab嘉信理財集團 這樣的主流公司也是不錯的選擇。
然而,除了這些大型的理財公司以外,還有很多創業公司希望你能把錢放在他們的平臺。他們期望與你一同成長,將你的小小委託變為第一桶啟動資金。但是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他們已經給自己設定了一些小目標,東拼西湊,不管是100塊還是1000塊,他們則是來者不拒。 因為他們還沒有一個健康的盈利模式,因此他們只好尋找替代的資金來源 。
小公司也有不同。第一種類型的公司是像 Stash 這樣的公司,Stash 去年12月獲得了2500萬美元 B 輪融資。在Stash的應用程式中的互換交易基金,會被貼上了諸如「清潔與綠色」或「捍衛美國」等吸引人的標題,以吸引投資,你需要的僅僅是用 5 美元開個戶就行。
另一種公司是像 WiseBanyan這樣的公司。WiseBanyan 去年秋天悄悄籌集了350萬美元,總融資金額超過1000萬美元。與Stash不同,WiseBanyan採用被動式投資, 將用戶體驗重點定位於雨天基金或者退休生活目標這類產品 ,使用柔和藍色調色以及友好的插圖介面,讓你感覺有一種量身打造的感覺。
公同創辦人 Vicki Zhou 和 Herbert Moore 可能很相似,作為千禧一代,他們一直對還未開始的儲蓄問題很頭痛,因為過程很麻煩。這成為了他們創業的動機,而現在使用者僅需要1美元就可以在WiseBanyan開始一系列的投資。
他們各自的風格也許不同,但是他們卻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兩者皆關心客戶的增長而非公司的市值,這是令投資者感到欣慰的一點。
Stash和WiseBanyan更多的被視為技術公司而不是金融公司。在技術經濟中,爭奪的是用戶的信任而不是他們的錢包。
金融素養在美國是一個很大的問題。Krieg認為,他們想幫助人們並與他們建立信任機制,與客戶建立的長期穩定關係。 我們不僅僅希望客戶有意向投資,我們更希望他們在投資有自己的發言權,因為這更有意義。 據統計,80%使用者帳戶中有存款,96%的自動存款使用者每個月至少打開一次應用程式。
此外,同類的公司 Acorns 籌資近6200萬美元;Digit 籌資超過3600萬美元。Sokolin 懷疑是否所有業界同行都會生存下去,因為微型投資領域十分殘酷,收入較低,競爭自然更激烈。
本文授權自《36氪》,譯者:安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