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38歲,我轉職到了Google Japan──「老菜鳥」Noogler的面試經驗談

換日線 2017-02-04
38歲,我轉職到了Google Japan──「老菜鳥」Noogler的面試經驗談
換日線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來到日本第 8 年的 38 歲,在日本第一次轉職就挑戰世界級難度的 Google。經過 1 年多的奮戰終於有了成果,開啟我在日職涯的第二章。雖然有很多事情基於與公司的合約,不能講得很清楚,但還是想藉著這個機會,分享我的經驗給大家參考。

回頭看了自己的工作經驗,不能說有明確的規劃,更不是走菁英路線,只能說跟大家走了一條很不同的路。也因此我不想給大家一個錯誤的結論,好像只要有目標、不斷努力就能夠到 Google 工作,除了該做的事情之外,還有很多不能控制的變數,而成功機率的高低,就在你能把運氣的比例降低到多少。

Google 的 0.1% 錄取率

平均來講,Google 的一個職缺,會收到 250 至 1,000 份履歷表,這就是第一個門檻。換句話說,你要有能力在 1,000 人裡脫穎而出,才有機會拿到面試的機會。對於我們這種標準差沒有 2.5 以上的人來說,就只能想辦法從不同的能力和經驗裡,湊出一個 Google 會有興趣的組合,然後在履歷表上表達出來。

我的情況是在日本的這 8 年接觸了當時還不算是顯學的行動支付產業,也參與了不少日本跟國外公司合作的案子。累積的經驗剛好遇上了最近幾年的行動支付熱潮。

策略來講就是走利基市場,降低競爭強度。等到了天時地利,Google 剛好在找這方面的人,我就因此拿到了面試機會。

面試準備

因為我申請的職位不是技術職,所以面試並沒有什麼讓我太意外的問題。第一類的問題就是深入詢問履歷表內的經驗(在 xxx 的經驗裡,你覺得最 yyy 的東西是什麼)。第二類是假想性的問題(如果在 zzz 的情況之下,你會怎麼做)。

和其他公司的面試比起來,我感覺得到 Google 所問的問題目的很明確──與其知道你之前的工作細節,Google 更想藉由這些經驗來引出你的個性和做人處事的方法。

Google 很認真的想找出適合 Google 文化的人,也就是 Google 的前人事總管提到的 Googleyness:

  • 享受興趣(enjoying fun)
  • 聰明但是謙虛(a certain dose of intellectual humility)
  • 嚴謹自律(a strong measure of conscientiousness)
  • 在不明確的環境裏感覺自在(comfort with ambiguity)
  • 在人生中有過特別或是有膽識的經歷(evidence that you' ve taken some courageous or interesting paths in your life)

這也代表了在和 Google 面試時其實很難做假,畢竟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人的行為舉止到了 30 多歲時已經不會有什麼劇變。Google 也會安排很多不同單位和背景的面試者,全方位去研究面試者的履歷和個人特質。

在這種情況下,我的做法其實就是誠實,把自己的興趣、喜好,甚至是弱點都表現出來,讓雙方可以在平等的條件下,決定彼此是否適合。

以弱點來說,雖然我已經來日本 8 年,講寫日文還是我的弱點。原因是因為我一直是面對非日商公司,溝通都是用英文。公司內部的會議雖然幾乎都用日文,大家也都習慣了我這個外國人亂講日文再摻英文。

其實一年前,我曾經有過一次和 Google 面試的機會,但當時就是因為該職缺需要比較強的日文能力,而沒有進行到下一關。這次的電話面試時,我也誠實的提出對自己日文能力的評價。不過 Google 可以接受我的日文程度,第一次面試也僅用了一半時間講日文,之後直到最後一關都是用英文進行。最後我也順利的通過所有的關卡拿到了 offer。

人脈的重要性

那是否認識 Google 的員工,到底重不重要?簡單的回答就是「的確有幫助」,但前提是你本來就有能力通過所有的面試。

我覺得,人脈的效果就像乘法。很現實地說,如果能力越好,人脈的相乘效果就會越大,但是如果沒有能力的話,零不管乘多少結果還是零。

在日本的 8 年,我認識了不少在 Google 工作的朋友,這次進入 Google 工作的契機,其實也是因為一位朋友主動拿了我的履歷,幫我選了兩三個職缺,其中一個正是我這次拿到的 offer。

雖然他在錄取的決定上沒有任何影響力,但是他了解 Google 內部組織,知道哪些缺比較適合我。而如果沒有他的幫忙,說不定我就會錯過這個機會。

人脈不是必須的,但是如果在對的時機、就欠缺那臨門一腳,平日培養的人脈,可以讓你的職涯規劃事半功倍。

到了 Google,不是終點而是起點

Google 給一般人的印象,就是薪水好、福利好、社風(企業文化)好,才會一直是大家最想要就業/轉職的公司。但是 ** Google 為什麼敢提出這麼好的條件?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能夠確定你不會有了這些條件,就安逸下來。**

Google 要的 Googleyness,其實就代表了這種心態:不只是你能為 Google 做什麼,進了 Google 之後你自己想要利用這些資源做什麼,也同樣重要。

2016 年 10 月開始,我就是個老菜鳥 Noogler(New Googler)。接下來會怎麼樣呢?我不知道,但是我非常興奮,未來希望盡量找機會,分享在這裡的所見所學。

《關於作者》

Mark Chih,人生到現在的時間分散於台灣、 加拿大、美國和日本。不是個旅行愛好者,只是四海為家。

《關聯閱讀》

日本不只有櫻花,還有「黑色野玫瑰」──日本就職活動甘苦談
誰能到Facebook上班?──美國科技業的多元化問題

本文授權自《換日線》,作者:Mark Chin

TAGS: # Google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