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n Lynch在2012年至2015年間曾在Dropbox擔任產品經理的工作。在那裡他目睹了Dropbox的快速發展以及隨之產生的專案多產品團隊難以應對的問題。後來Dropbox的產品團隊想到了一個簡單的框架來快速擴充團隊並加快專案進度,他覺得這個經驗值得很多新創企業效仿。
2016年我花了很多的時間來擔任輔導、諮詢、顧問的工作。其中很多的交流都牽涉到產品管理團隊的建設問題,透過這些對話,我對過去擔任PM角色中學到的經驗教訓進行了反思。其中一些經驗屬於常識,為我交流過的大多數技術公司所共用。但有的就沒那麼明顯了。
對我來說,其中最有價值的經歷之一就是看著Dropbox的快速擴充(無論是客戶還是員工規模),並且目睹了伴隨著這些數字的增長而引發的問題。現在,我想談談我們為了讓不斷壯大的公司上下在產品研發過程中保持共識而形成的框架。
先交代一下背景。
我在Dropbox的大部分時間裡,產品團隊都是由我們的共同創辦人和CTO領導的。他深入參與了產品研發的方方面面,包括工程、設計以及產品管理等。在早期日子裡,幾乎每一項產品決策他都要審核。說他很忙都是輕描淡寫了,但是這種做法在我們的團隊規模相對較小時是有效的。
但隨後公司開始瘋長,我們開始同時展開了很多專案。到了2014年早期時,我們遇到問題了。
一天就只有那麼多的時間,但我們的CTO的時間全都被預約完了。PM想找時間見他尋求所需的回饋和批准很難。專案開始給人以拖延的感覺然後陷入了僵局。大家不清楚他什麼時候應該參與,什麼東西的確需要給他過審,也不知道哪些回饋才有用。PM開始嘗試繞開這些過程,導致領導層與團隊所做的事情無法同步。所有人都覺得很沮喪。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的產品經理Anand Subramani提出了一個簡單的框架來標記專案生命週期的階段。這三個階段每一個都會有一次相關的審核,旨在回答一個特定的問題:
- 階段0——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為什麼值得解決?
- 階段1——我們打算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 階段2——我們的解決方案看起來是什麼樣的?
先澄清一下,這裡並不是說這個框架對所有專案或公司來說就是最完美的,我們也不提倡一定就要嚴格按照它執行,這顯得教條主義。有時候針對小一點的項目團隊會把階段0和階段1合併到一起,或者在階段2產品發佈前進行多次審核。對發佈後反覆運算的目標進行審核並尋找改進機會也是有價值的。
不過這個框架最有價值的部分是三個微妙但至關重要的功能,你在定義自己的這些東西時是一定要牢記於心的:
1、闡明針對特定專案要提出並獲得回饋的正確問題。
Dropbox的核心價值觀之一是仔細琢磨細節。在審核產品時,有很多細節需要推敲,視產品是否在研發當中而定,其中有的未必就是合適的。這個框架在任何時候都定義好了該關注什麼的共同期望。
比方說,在這個框架之前,提出示意圖中文本應該使用什麼詞彙的問題是很常見的。有了這樣一個框架的話,就可以很清楚徵求這類回饋是不是太早了,但同時這也會讓領導層安心,知道一旦到了那個階段專案就會回到那種層面的回饋上。在介紹清楚情況之後,審核者幾乎馬上就會自我批評說:「哎呀,我在階段0給出了階段2的回饋了,我的錯。」
2、就問題達成一致與就解決方案達成一致要分開。
在開始研究解決方案之前先就要解決的問題達成一致,我自己是很重視這一點的重要性的,尤其是當問題在企業內部存在很多利益攸關者時。
如果沒有這個的話,往往就會看到當項目開發到後面時,由於利益攸關者對開發的產品是否就是他們想要發佈的東西意見不一而導致開發進程被拖累。這是因為利益攸關者沒有對真正的問題是什麼達成共識。透過定義好問題並且在開始處理前取得一致,團隊推進專案時對自己做對了的東西的信心就會大很多。
3、簡單到整個公司都可以採用。
這裡的核心經驗是,簡明一致的溝通在對於大型團隊一起高效率合作非常重要。
講同樣的語言可以讓公司的每個人馬上就能理解項目進行到了生命週期的什麼階段。做工程的會知道團隊需要多大的規模,緊迫性如何,做支持的會知道專案什麼時候會影響客戶,而行銷團隊知道什麼時候整合行銷材料還為時尚早,因為項目可能還會有很多的變更。
實際上,為了處理一些問題(比方說,發佈或者發佈後的反覆運算是可以增加一個相應階段的),我們的確嘗試過對這一框架進行重新設計。重新設計的首次嘗試引入了一個新概念,這個概念導致理解起來更困難了。額外的複雜性避免了重新設計取代第一次的定義。
我們首先從一個專案嘗試這個框架,然後再推廣到一些專案,接著,我們的CTO開始使用這些術語(階段x)。新框架幾乎馬上就被採納了。我們很快就看到了效果:
- 由於對項目的回饋變得更加具有針對性,審核變得更短了。
- 因為知道什麼時候自己的回饋會沒有幫助,我們的CTO可以把部分審核工作授權出去了。
- 更大的公司能清楚知道專案的進展情況。
在幾周之內,一度感覺被專案之多壓垮的組織不但行動變得更快了,而且對承擔更多的項目也感到坦然了。這個過程中,我們增加更多的項目、更多的團隊並招聘更多的新人也變得更容易了。
Dropbox並非總是一帆風順,因為在快速發展的公司裡面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但儘管有這些磕磕碰碰,我在那段時間最受啟發最有收穫的一點就是了解到了用像這樣的簡單框架來幫助團隊擴充。我發現這是我可以分享給新的、正在壯大的團隊最有價值的建議。希望它能夠幫助你在2017年完成多一點的事情。
延伸閱讀:
雲端儲存服務巨頭Dropbox與顧問會面,或將在2017年進行IPO
Dropbox創辦人:我們的現金流已轉正,進入「後獨角獸」時代!
本文授權自《36氪》,作者:b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