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身為產品負責人獨立負責一款產品時,你該如何入手?

36氪 2017-01-03
身為產品負責人獨立負責一款產品時,你該如何入手?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作者:枯葉,近6年經驗的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枯葉咖啡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擅長社交,社區,挖掘細分群體。

提問

1.最近開始獨立負責一款產品,不知道該從何入手。

2.目前正在負責一款產品,事情太多,又感覺沒有太大説明,對產品未來沒有預期。

回答

這個問題很具備代表性,產品經理這個行業目前仍然是一個尚未在法規規定定義的職業,一方面有許多朋友突然成為某產品負責人,即便曾經從未接觸過產品。也有很多BAT的產品經理換了一個環境,開始帶著團隊從0到1,然後各種茫然。

基本上,這個問題可以算產品經理這條路上,災難集中爆發的問題。談不上標準答案,僅講述我個人的經歷以及我自身的主張。

產品負責人與產品經理並不是一個完全等同的角度。

對於產品經理而言,核心技能在於「如何做」、「怎麼做」,設計的本質目的是更好的達到某幾項目標,例如跳轉率,轉化率,付費率等。

對於產品負責人而言,則更多的扮演一個舵手的角色,決定了產品未來的走向,決定了產品應該要「做什麼」 (暫不考慮上層干擾)。

我想先告訴大家兩個誤區:

誤區1:

對於產品負責人而言,切勿過多的思考互動設計。

相信我,目前移動互聯網的環境,人們不會為了互動設計買單,除非你做的是某小眾產品,例如「交互發燒友」。市面上從未聽聞某產品互動設計出色、互動設計成功的,實際上大部分產品的互動設計都極其普通,尤其是成熟產品,更有意思的是往往在檯面上講互動設計的,便是這樣一些普通互動產品的互動設計師。互動可以是產品的加分項,可以提高用戶的使用體驗,但卻不是一個決定性因素,甚至在產品初期,可以忽略不計的一個因素。

誤區2:

對於產品負責人而言,切勿過多的思考玩法。

沒有任何一個產品,能夠憑藉玩法長期持續下去的,「玩法」可以是產品的亮點,也可以是產品的突破口,但卻不應該是產品負責人應該主要思考的方向。

什麼叫玩法?

相對獨立的,具有極高娛樂性的功能 ,比如支付寶16年年初搞得「集字」活動,又或者是微信近期推出的對照片的編輯功能。我們所看到的玩法,很多時候是以娛樂用戶,增加用戶黏著度,增加用戶活躍度,甚至是為了推出新東西為目的而被設計出來的。難以想像,一款「充滿玩法」的產品,能夠生存10年,5年,或者更短的時間。

以上兩點,僅針對「產品負責人」而言,對於「產品經理」來講,我說的,都是錯的,請勿必死掐互動,死磕玩法。

核心基點

大部分的時候,企業會分配一個任務給產品經理,並將其設置為該任務的產品負責人,於是產品負責人就這樣被誕生了。這些任務各種千奇百怪,路如我們要抓住這部分群體,我們要試驗變現的方法,我們要怎麼樣。

作為產品負責人而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去找到這款產品的核心基點。

例如,我們來做一款產品經理的軟體吧,為所有產品經理服務。在這樣一個任務裡, 核心基點便是,什麼樣的服務,能夠是所有產品經理都需要的。 這直接影響了我們要做什麼樣的產品,是做直播,還是做資訊,又或者是做工具。一旦確定了核心基點,大家探討通過了,那產品價值觀便已經形成了雛形。

核心基點決定了我們做什麼樣的產品,也決定了該產品短期乃至中期要遵循的產品價值觀。

由於寫文的原因,最近三個月,發現許多小團隊計畫在做一些服務於產品經理的專案,這裡面便包括諮詢類,社區類,工具類。小團隊還處在發展階段,這裡就不提及了,我們來看看平常我們使用的產品:

Axure

定義為工具,為產品經理繪製原型提供服務,同類型的還包括sketch墨刀等。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社區為主,為產品經理提供內容分享,互動的交流社區。

社區和工具是最常見的一種產品性質。 服務於相同的目標物品,選擇不同的核心基點就能催生出不同的產品性質。

作為產品負責人而言,去定義你所負責的產品屬於何種性質,是最首要考慮的問題。

MVP

當決定了產品的核心基點,我們就要考慮快速的將產品「做出來」。我們站在產品負責人的角色,再來看看這個應用甚廣的MVP概念。

核心基點,很多時候是可以被一句話稱呼出來的,往往也可以作為一款產品的slogan,例如產品愛好者學習交流平臺,有態度的新聞門戶,複雜世界裡一個就夠了。

反覆叨唸這句話吧,這會是一個挺好用的土方法。

我比較忌諱在現在一款產品開發半年,上線1.0,除非有特殊性質,例如業務,資源乃至設備關聯。當然2B類產品不受這個條件限制。

壓縮產品1.0開發時間,最有效的方法是「壓縮功能」。 用MVP的概念去理解,就是將產品控制在「最小」且「可行」的範圍進行生產並上線試驗。

「1」是最小的非0自然數,記憶中,這似乎是小學課本的知識點,我們這裡借用一下。

其實,產品裡很多時候都可以用數學的方式來解析。我們看看這兩個觀念結合起來會發生什麼化學反應。

「最小」且「可行」:只有一個核心功能/只有一個主要功能。

你的產品,在1.0階段,只有一個核心功能或者主要功能嗎?

其實我現在在幫朋友做一些產品分析時,特別是1.0階段,有個很簡單的判斷方法:這個產品有幾個一層頁面,三個還是四個。如果是四個,我就會直接和他說,1.0 做重了,浪費了時間,也浪費了產品空間。

值得慶倖的在於,發現越來越多的產品,在反覆運算了很多版本之後,還是只有三個一層頁面。

PS:曾經用一周的時間,將一款產品的1.0投入到市場使用,我記得,我把退出帳號的功能都砍掉了。

坦白講,1.0的APP不需要「退出」,也不需要「設置」。輕裝上陣,這是我的建議。

挑戰產品生命力

作為產品負責人,不建議去思考互動,去思考玩法,是因為你要去挑戰一款產品的生命力。

所謂的產品生命力,是指產品本身的脈搏,而非用戶的的生命週期。簡單來講, 我們去看一款產品是否健康,在於看產品的脈搏是否清晰, 是否有明顯的逐漸成長的過程。

產品負責人是去開闊未來的一個角色,我們看的不是過去,不是現在,而是去揣測未來。

運作正常的情況下,產品必然會越反覆運算越重,功能越來越多。這會導致使用成本越來越高,可反覆運算的空間越來越小。

當五個一層頁面全部都使用的時候,基本就是產品負荷過重的時刻。我們的功能必然會越做越多,但如何駕馭這些功能,在無序當中建立有序,是對我們的挑戰。做產品並不是在做資料,而是在構造一個小型的生態空間。基本上產品進入到3.0階段,產品負責人就必須開始思考產品生命力的問題。

哪些地方可以重點挖掘,但卻不會佔用過多的app空間。

哪些地方是可以合併在一起的。

哪些地方能開闢出內容流,提供更多的空間可使用。

這個時候的產品負責人,儼然是產品結構設計師的角色。

文末,安利一個個人觀點。

如果產品經理以資料論成敗,我十分好奇一些做底層設計的產品經理,做空間設計的產品經理如何衡量他們的價值。產品經理即將或者正在進入「專業化」。

延伸閱讀:

Airbnb 首位產品經理:5 大步驟教你打造一支靈活的產品團隊

新創公司中的 PM 有兩種?到底哪裡不一樣?

本文授權自《36氪》,作者: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