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新創公司和生態,多數人很容易聯想到美國矽谷,或是影響力日增的以色列,對於台灣來說,對於印度的想像,廉價的工廠製造業,可能比新創公司來得更有印象。
對於台灣投資人和台商來說,印度一直以來是一個「超級艱困市場」。之所以艱困,最主要的原因的當然和稅制有關,印度每一個邦都有各自的稅法,常常一離開這個邦,原本的稅法又不適用了,光是這樣的問題,就足以讓台灣投資者裹足不前了,更不用說更深層的文化和職場差異了。
台灣政府的新南向政策,當然希望能夠協助台商和投資者盡快瞭解印度進而投資印度,這個風向的大背景當然和印度總理莫迪的兩項大政策有關:「來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和「數位印度」(Digital India)。
一般中小型台商,對印度不是又愛又恨,不然就是還處於觀察階段「看得到吃不到」,但鴻海算是台商裡頭非常積極佈局印度的企業,而在蓬勃的印度新創生態裡頭,鴻海的全球軟硬體整合投資策略,也造就了三隻印度新創獨角獸(估值超過10億美元):包括行動廣告商新創InMobi、電子商務新創Snapdeal和通訊軟體新創Hike。
如果跳開台印之間,看看更大的背景,會發現光是過去兩年間,美國對印度的直接投資從2014年的8億美元暴漲到2016年的40億美元,短短兩年成長了有五倍之多。
當然除了傳統製造業的投資,來自矽谷的美國資金對於印度新創公司的投資也是非常積極,主要也是對於其巨大的年輕人口以及未來網路和行動使用人口的信心。
資金快速湧入,也加速新創倒閉的速度
根據研究機構Xeler8的報告,2015年,印度新創募資金額超過67億美元。
但也因為印度在短時間內湧入大量資金,導致許多印度新創估值過高。或許印度有英語優勢、強大的軟體工程人才和大量的海歸管理人才,但終究還是不敵市場的殘酷,包括來自印度本地和外商的競爭。
Xeler8的統計也顯示,從2014年6月開始,大概有2281間印度新創公司開始營運,主要分佈在電子商務、機器人、商業智慧和分析、物流、食物科技、線上招募和健康醫療相關產業。
但不過是這兩年多的時間,已經有997家新創公司已經宣佈倒閉。
Xeler8的報告指出,2015年,印度新創募資金額超過67億美元。但到了2015年第四季,投資的速度減緩,只有15億美元分別投資在114個投資案上,與2015年第三季相較,投資的案件數下滑18%,而投資金額也下滑46%。
2016年第一季,印新新創投資金額17.3億美元,雖然金額,但卻分散到344個案件中。
深究其原因,當然脫不了競爭過度激烈和資金抽手有關 ,很多時候在開始營運的一年內最容易見真章,如果沒有金主挹注更多資金,錢燒完了公司也就倒了。 倒閉率最高的當然也是也是最夯的產業:電商和物流,主要原因包括,過多複製和削價競爭等。
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印度,許多人認為會是下一個中國,而且來的速度可能更快更猛,但市場就是市場,在兩年內可以有巨量資金流入,也可以讓公司大量倒閉。
對於很多印度新創企業家來說,或許失敗了,寧可開始找個大公司重新當個上班族,但這群處於經濟如此高度成長的數位消費潛力大國,平均年紀不到30歲的印度新創創業家們,可能也抱持著「失敗為成功之母」心態,正在思考一下一個新創事業!
本文授權載自:數位時代

現職為影視內容製作人與編導,並製作3D虛擬實境內容。曾任Discovery與TLC頻道監製,亦曾擔任阿拉伯半島電視台、英國BBC、英國路透社、美國時代雜誌等媒體的特約製作人與研究員。目前特別關注國際新創生態、媒體發展與數位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