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份,有一家叫 Magic 的創業公司在 YC 春季 Demo Day 上亮相,兩天後它拿到紅杉領投的 1200 萬美金。之後的半年,中國一共出現了 40 家 Magic 模式公司。YC 一年兩次的 Demo Day 中美創投圈每年必追的兩場路演,熱度幾乎僅次於另一個分春秋兩季的盛會——蘋果發佈會。
上週,YC 2016 秋季 Demo Day 又來了。等著矽谷同行們指點方向的創業者,看到路演項目卻傻了眼:家政 O2O 平台 Miso、C2C 技能互換平台 Sim bi、婚慶服務 Joy……
這不是照抄中國的商業模式嗎?當然,Flex 給女生每月寄衛生棉條這個事不算照抄,中國的創業公司都是寄衛生巾,其中還有一位假裝留法設計師,戴著一條金鏈子的大哥上了創業選秀節目,想拿一坨衛生巾融 500 萬,結果因為根本不會說法語被評審一語戳穿。
一位投資人吐槽說:「參加今年的 YC Demo Day,感覺回到 2014 年的中關村創業大街。」
你才是孵化器
當然,Sam Altman 從來不承認 YC 是孵化器。而 YC 變壞也是從此君取代 Paul Graham 開始的。
實際上,早在 2010 年就有人在 Quora 提問:
為什麼 YC 孵化出來的項目沒有很多大的退出案例 (Big Exit),是時間問題還是孵化模式本身有什麼掣肘?
17 個回答裡大多都認為是時間問題,遲早會有更多 Big Exit。
但時間過了 6 年,沒有另一家 YC 孵化的公司能接近 Airbnb 的量級,連 Dropbox 估值也開始下滑了。去年我們還能看到 Magic 這樣模式創新的公司,今年就只剩一堆 copy from China 的 O2O 了。
作為全地球創業孵化器標竿的 YC,尚且如此。而在我們這裡,那些除了強迫創業者給後輩做分享之外什麼都沒從 YC 學到的 「中國 YC 們」,就更不忍睹了。
先別說孵化出獨角獸。這些「中國 YC 」裡,排除掉那些政府、校園主導的孵化器,和那些打著孵化器名義做辦公室出租的公司,能孵化出融資兩輪以上的項目的孵化器已經是鳳毛麟角。
當然,我說的不包括有些業績特別硬的創投加速器,他們家你不先融個兩輪都不好意思進去。
好項目主要靠拉現成來充門面,真正孵化出來的項目,業績好不好另說,連特點也沒有。在中國國內有人說「經緯系」狼性,「真格系」會說,誰誰投的都悶聲發大財,但是沒聽說,「可以啊,這很 X 空間」。
所以孵化器會被動地把優質的團隊和項目排斥在外,而願意擠破腦袋入駐孵化器的團隊大多是未得到充分證明 (raw talent) 的創業者。
中國還有一些孵化器以幫項目完成第一輪融資為誘餌。但現在的投資環境已經大為不同,那些稍有背書的創業者:比如有過創業經歷或者大公司經歷的創業者,大多可以憑藉人脈搞定種子輪融資。
唯心一點,離群索居的創業者未必更聰明,但一定更堅定。
十五年前有一家叫 Overture 的公司,在孵化器 Idealab 裡首創了搜索引擎竟價排名廣告,並成功申請了專利。後來公司以 16 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雅虎。
另一家從車庫裡建立起來的搜索引擎創業公司,在 2001 年侵犯了 Overture 的專利。為了省下專利費,它硬生生和 Overture 打了兩年官司,把 Overture 拖得不行。
同期這家公司也有機會賣給雅虎。但無心變賣公司的創始人硬是把價碼從 10 億美金開到 60 億,導致最終雅虎放棄、轉而收購 Overture。
你也猜到了,這家公司叫 Google。
請安心做二房東
如果說中國有自己的 YC 的話,我覺得只有一個,位於北京宇宙中心五道口的小區,華清嘉園。華清嘉園五虎(你說五鼠也行),王興、陳華、徐易容、吳世春、張一鳴,搞出來兩個百億美元級別的公司,兩頭獨角獸還有一個不錯的基金。
這些人在華清嘉園的時候,沒人教他們怎麼創業。但是你先在走進一家志在做 「中國 YC」 的孵化器,你可能遇到 5 個嘴裡含著 36 氪熱詞和馬雲語錄口吐蓮花的工作人員想教你怎麼創業,他們其中還有 3 個是實習生,本科的。
這 5 個 90 後加起來工作經驗不到 3 年,要服務 25 個加起來 800 歲的 CEO。於是除了提供零食和速溶咖啡、請一些嘉賓辦分享會,大多數孵化器都列不出來一條真正的服務。
在國內投資機構,投後部門還是絶對的邊緣,孵化器的服務更大多數是減分項,砍掉最好。這裡安利一下我們所在的頭條創作空間,那幾個喜歡組織創業者聯誼活動的實習生離職後,體驗非常好,從來不騷擾創業者。
倒不是說創業者不需要幫助,創業者非常需要幫助。矽谷的投資機構 A16Z ,三分之二的人,包括合夥人都在做投後。但是想到 A16Z 的投後陣容和連接到的資源。
我真想模仿馬克 · 安德森和本 · 霍洛維茨的冷漠臉說:
「我不是針對 YC,我是說在座的各位都是[辣雞]。」
最早 A16Z 也和 YC 一樣,在種子輪廣撒網。5 萬美刀投一家,最初一年一口氣投了 80 個種子。要不是一款叫 Burbn 的產品後來轉方向做起了 Instagram,也沒什麼成績可言。
現在它一年只投 15 個項目。在 2010 年賣出 Skype 3% 的股份掙到 1.5 億美元的交易裡,A16Z 幾乎是把一個垂死的公司硬生生救活了。和銀狐合資收購下 Skype 之後,他們給 Skype 制定新的產品策略、任命 CEO,甚至連說服微軟收購都是 A16Z 主導的。
所以說如果沒有相匹配的深度服務能力,孵化器還不如老老實實改做聯合辦公,當二房東。你看曾經以免費不占股作為賣點的「氪空間」,現在的第八期是最後一期了,後面就要認認真真收大家的工位費了。
還有最近拿到大額融資的某,某某,某某某聯合辦公,講的都是地產的故事,沒人再說要做 「中國的 YC」。
創業者不夠用啊
說來也奇怪。
全中國去年增加了 4000 個孵化器,現在總量應該超過 7000 家了。從中關村大街北口走到南再往東拐幾步,20 個應該少不了。
什麼創客咖啡,眾籌平台,科技媒體自媒體,投融資對接服務,財稅法務服務,再加上自帶乾糧的精神投資人和創業愛好者,在中關村的密度比晚上十點後河北牌照的專車司機還多。
但是你想大聲問,能半年把公眾號做到 20 萬粉絲,能把關鍵詞刷到微博熱搜榜,能用積分牆做出來 10 萬 DAU,能一個月把地推做到全北京沙縣小吃的老司機哪裡找?誰也答不上來。
投資人比創業者還多,FA(募資顧問) 比投資人和創始人加起來還多。現在資本寒冬,舉辦一次路演活動,第一排坐五個點評項目的投資人嘉賓,你猜有幾個是誠心過來投項目的。但是在他們後面,一定坐著一排非常誠心來交換名片的 FA。
你說這服務創業的人都快比創業的人多了,怎麼還是做不好服務呢?
本篇作者老道消息,圖文轉載自:愛范兒,原文標題為〈
我不是針對 YC,我是說在座的孵化器都是辣雞 〉,Meet創業小聚獲授權刊出。